3月15日,央视2022年“3·15”晚会曝光了为康师傅等多家知名企业代加工酸菜制品的湖南华容县插旗菜业。记者实地调查发现,这家企业使用土坑腌制酸菜,工人或穿着拖鞋,或光脚,甚至一边抽烟一边干活,抽完的烟头直接扔到酸菜上,令人瞠目结舌的是,这些酸菜在被收购时,插旗菜业并不对卫生指标进行检测。问题曝光之后,不少电商平台和超市迅速将老坛酸菜牛肉面下架,不少网友也纷纷表示,“再也不敢吃老坛酸菜味的泡面。”而更多的网友则担心,市场中其他的预制类食材,是不是也存在着同样的食品安全问题,究竟还能不能放心地吃?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公众科学素养与权利观念的与日俱增,公众对食品的要求,从过去的“吃得饱”转向了“吃得好”和“吃得健康”,这些不断提升的公众需求,对食品的生产和加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这一次“土坑酸菜”的质量问题,涉及到了方便面这样的国民级食品,影响之大,足以动摇公众对食品安全的信任,不仅不利于相关产业的健康发展,还会影响人们的消费信心,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局。虽然从央视的调查来看,酸菜的质量问题是个例,但这可能意味着,品牌方没有尽到自己的职责,依法合规地监督下游供应商。而下游供应商,出于利益的需求,趁机钻营,在牟取不当利益的同时,更可能扰乱市场,让劣币驱逐良币。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直接关系人们的身体健康,关注高,“燃点”低。但由于食品生产加工的诸多环节,普通消费者既看不见、又摸不着,处于信息弱势的一方,一旦有风吹草动,往往会采取“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策略。倘若这种趋势一旦形成,企业和政府若想在短时间内重建信任,必然会是一个没那么容易实现的目标。
因此,针对食品安全问题,与其在东窗事发后亡羊补牢,不如把功夫做在前面。食品安全不比别的行业,发现问题之时往往已经造成了极大的影响。相关部门必须用好手中的权力,加强监管,通过严格科学的全过程监督,积极作为,在问题发生以前防患于未然。与此同时,公众应当主动参与监管,通过主张权利的方式,督促权力及时响应,让监管别打盹,企业别侥幸。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筑牢夯实食品安全的“防火墙”,让公众吃的安心,吃的放心,对食品更有信心。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本报评论员 张舟 责任编辑 何齐铁 编辑 刘永豪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