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环时深度观察 ,作者环时观察
近日,《纽约时报》两次援引“美匿名高官”喂料,诬称中方在俄乌军事冲突前就了解俄方意图和计划,甚至捏造关于“中方要求俄方不要在冬奥会结束前采取行动”的谎言,并对此予以大加渲染。
据《环球时报》记者从多个消息源了解的情况,该文中的所谓“匿名高官”来自美国白宫国安会。
美方一会儿抛出“中国责任论”,一会儿又指责中方与俄站队,反对美对俄制裁。现在看来,美国并非真心想化解俄乌危机,而是试图在拱火乌克兰危机持续恶化的同时,在亚太地区煽动针对中方的新危机。
首先,美国政府与其主流媒体在对外事务中相互勾连,颠倒黑白,人为制造或扩大化渲染危机的劣迹不胜枚举。而美方靠所谓“集团政治思维”解决危机,实际是在激化矛盾。
冷战结束以来,在美国推进北约东扩进程、发动伊拉克战争等导致灾难性后果事件中,无不贯穿着主流媒体配合其政府对外冒险行动,以造谣说谎方式带“国际舆论”节奏的深刻印记。美国强烈的霸权实践以及与任何战略竞争对手绝不妥协的偏执理念,更使其媒体帮衬政府在舆论上无底线攻击对方的功能展现得淋漓尽致。美国主流媒体常自诩“独立、公正、客观”,但即使在对其国内事务的报道中都备受美民众诟病,更不要说其对外交事务舆论的歪曲误导了。
在乌克兰危机深度加剧之时,绝大多数国家都希望危机和冲突尽快缓解,和平尽快回归。但人们吃惊地发现,导致乌克兰持久战乱和欧洲大分裂的美方,却在政治和舆论两个关键领域内,一边继续拱火冲突各方持久相互消耗,一边仍盘算着将危机和分裂移植到亚太地区,并为此不惜毫无底线地编造关于“中国对欧洲事端有责任”的不实谎言。
其次,化解国际冲突需要多方努力和多样化方式,包括中国在内的各方都可以展现智慧,劝谈促和,争取尽早达成停火协议实现和平。
8日下午,中国领导人与法德两国领导人举行视频峰会,强调应共同支持俄乌和谈,推动双方维护谈判势头,克服困难谈下去,谈出结果、谈出和平。
在中法德领导人视频峰会中,中方主张各国主权、领土完整都应该得到尊重,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都应该得到遵守,各国合理安全关切都应该得到重视,一切有利于和平解决危机的努力都应该得到支持。实际上,在传统文化中,“和”是中国人最重要的思维观念之一,也包含中国人最高的价值追求。它是既包括基本理念、价值,又包括运用原则和方法的一个思想体系。“以和为贵”“和而不同”都体现出中国人的智慧。
中方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更加强调根据当事各方需要,同国际社会一道发挥积极作用。当务之急是避免紧张局势升级,甚至失控。而那种拉一方、打一方的方式只会造成矛盾走向激化。
德法等国在冷战后曾有以多极观念构建稳定欧洲安全的设想,但被美国以“绝对优势实力”固守所谓“全球领导地位”的实践所彻底否决。眼下,美国在最大限度地利用愈演愈烈的俄乌冲突,通过危机急剧强化北约的功能,试图推动一轮接一轮的高强度制裁实质性地持续削弱俄罗斯。
这种美国式应对之道,只会导致美国/北约与俄之间你死我活式较量的持续恶化和欧洲分裂的加深。就现实后果而言,冷战后美“冒险豪赌”执拗主宰欧洲的政策,已导致当前欧洲身处火药桶之上的恶果,这种冷战思维与集团政治逻辑如不及时扭转,当前俄乌冲突危机只会加剧而不会缓解,而且还可能扩散到亚太乃至全球更广泛区域。
因此,笔者认为,俄乌冲突危机化解之道重在对症下药:导致欧洲分裂悲剧的陈旧安全观念必须抛弃,包容性地践行联合国宪章与宗旨,以真正的安全不可分割原则推动各国重拾上世纪70年代“赫尔辛基精神”,为推动构建泛欧安全而对欧洲安全架构进行再磋商再整合。这种大协调努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变得更为迫切。
作者李海东,是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教授
延伸阅读:
如果说,“美国之音”是美国最得力的外宣喉舌之一,那么“美国之音”的主管部门美国国际媒体署,就是指挥喉舌的“大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1年拜登政府上台后,第一件事就是对“大脑”进行清洗,撤换掉特朗普的亲信,代之以自己人。其中,华裔人士赵克露被任命为代理执行长。
赵克露出生于中国台湾,其父赵廷俊曾就读于国民政府时期的重庆“中央政治学校”,与金庸是同学,后曾出任“中央日报”总编辑、副社长等职。
赵克露在台湾政治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前往美国肯特州立大学攻读双硕士。之后进入“美国之音”工作超过20年,曾任“美国之音”记者、编辑、香港采访主任、中文网与东亚部主管及代理总台长。
特朗普在任上与“美国之音”就是否“替中国说话”打嘴仗之后,用保守派电影制作人帕克替掉了原国际媒体署执行长,并将包括赵克露在内的五名“美国之音”资深主管开除或停职。
而拜登重新起用赵克露,显然一是看重她政治上的牢靠,二是她对涉华事务的熟悉,符合拜登政府对华全面竞争的方针。
这种“熟悉”,也体现在此次俄乌危机中,“美国之音”的涉华报道方面。
01
作为一个媒体人,赵克露在社交平台上非常低调,一个没有经过认证的推特账号2019年后就没有再更新,脸书上也没有注册过账号的显示。但她掌管的“美国之音”,却一点也不低调。
“美国之音”是世界上最大的对外广播机构之一,每天以44种语言向世界各地广播。熟悉它的人都知道,“美国之音”的内容是看人下菜碟的,针对不同语言、不同国家的网站内容有很大区别,从而更有力地配合美国政府对当地开展工作。
打开“美国之音”的乌克兰语网站,从2月24日乌克兰冲突爆发开始至3月8日为止,以中国为主的报道仅有两三条,且以转述中国官方立场及转引《纽约时报》等的观点为主——这也符合实情,中国并不是俄乌冲突的直接相关方。
然而,在国际媒体署下属的“美国之音”中文网以及“自由亚洲电台”上,却是另一番景象,同样自2月24号开始,连发数十至上百篇报道轰炸中国,内容极其“精分”:
既有“中必赢”:所谓中国在背后“操纵”俄罗斯,当俄罗斯与西方彻底“脱钩”后,中国将成为俄罗斯最大的“靠山”,笑到最后的“赢家”。
也有“中必输”:所谓中国在乌克兰问题上“态度模糊”,玩“两面派游戏”,最终将“适得其反”,受到“国际制裁”。
既有两头挑拨的假消息,如“中国网民引进乌克兰美女”“中国盘查为难乌克兰人”,也有单冲中国来的,比如“中国撤侨不力,留学生说自己是日本人。”
既有制造“中国责任论”的,所谓中国预先知晓俄罗斯行动,中国网民“攻击”乌克兰;也有渲染“中国崩溃论”的,所谓俄乌冲突下中国经济“举步维艰”。
这些假消息,要么是与《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等相互配合,要么来自于反华组织或者民进党网军的流水线,要么干脆由“美国之音”中文网独家“报道”,没有其他媒体信源,连“美国之音”自己的英文网页都没有发表。
这也符合熟悉这些网站的人士对它们的了解:美西方对华宣传机器,如“美国之音”“法广”等——长期被“台独”势力和民进党政府把持,内容都是给华语圈的“特供版”。
而中国在乌克兰问题上的立场,正如王毅外长所说,已经多次阐明:中方始终本着客观公正态度,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独立自主地作出判断、表明主张……乌克兰局势发展到今天,原因错综复杂。解决复杂问题,需要的是冷静和理性,而不是火上浇油、激化矛盾。中方认为,要化解当前危机,必须坚持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尊重和保障各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必须坚持安全不可分割原则,照顾当事方的合理安全关切;必须坚持通过对话谈判,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必须着眼地区长治久安,构建均衡、有效、可持续的欧洲安全机制。
不知道中方的立场,有哪里不公正,哪里不清楚,哪里不明白。
02
美国通过制造舆论试图将中国拖入俄乌冲突,决非国际媒体署一家的事,而是上下联动的综合行动。
就在俄罗斯对乌克兰宣布启动“特别军事行动”几个小时后,美国国务院发言人普赖斯诬指“中国纵容俄罗斯向乌克兰发动了这场大规模的战争”,宣称美国认为中俄联手要打造一个“极度不自由的”新秩序。
而《纽约时报》则援引所谓“匿名高官”诬称,中方高级官员曾告诫俄方高级官员不要在北京冬奥会期间“入侵”乌克兰,这表明中方对俄军事行动计划有一定程度了解。这一用心险恶的报道遭到中国外交部发言人严厉驳斥。
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刘军告诉“补壹刀”:首先,在美西方的对外博弈中,西方媒体经常会利用所谓的“情报人员”“知情人士”,散布一些毫无根据且无从查证的信息,而且还会煞有介事地包装成所谓“独家消息”。
一方面,它们是为了吸引民众的眼球,制造舆论影响力,收割点击量或阅读量;另一方面,那些躲在幕后故意“放料”的人,绝大多数都是出于政治外交目的,编造似是而非的虚假信息,给意识形态或价值观与他们不在一个轨道的其他国家造成国际舆论压力,破坏这些目标国家在外部世界的形象,从而起到定点式抹黑、栽赃的作用。
其次,作为一家美国媒体,《纽约时报》在这个时候抛出这种不负责任的虚假信息,实际上是为了转移视线、甩锅推责,动机是十分卑劣的。
俄乌爆发军事冲突,是2014年乌克兰危机以来俄乌双边关系矛盾发展并恶化的集中体现。而美国及北约在俄乌冲突爆发过程中负有难以推卸的责任,这场冲突也是美国及北约长期挤压俄罗斯安全空间的必然结果。
果不其然,据《环球时报》记者从多个消息源了解的情况,《纽约时报》文中的所谓“匿名高官”来自美国白宫国安会。
美国白宫国安会,又称美国国家安全会议(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简称NSC。其上级机构为美国总统行政办公室。
NSC主席由美国总统担任,正式成员包括副总统、国务卿、国防部长、财政部长、能源部长。参联会主席、美国国家情报总监、白宫办公厅主任、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副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司法部长、国土安全顾问等会定期参与。
该机构成立于冷战时期,这种背景下,时任美国政策制定者认为单凭外交努力已经无法有效牵制苏联,故创设国家安全委员会用以协调军队(包括海、陆、空以及海军陆战队)及国内情报及国家安全机构,制定统一的外交安全政策。近年来,该会议的决策过程中形式主义的部分(如会议时间、地点、参与者等)越来越淡化,但在美国国家安全与外交决策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所以,如果《纽约时报》所谓“匿名高官”来自于这个机构,基本上就跑不出拜登政府中的那几位重臣了。
这也跟《华尔街日报》最近的一篇文章——“美国要让中国为乌克兰危机下的中俄关系付出代价”的内容相互印证,可谓图穷匕见。
报道同样援引“知情人士”的话称,拜登政府官员聚集在一起商讨如何应对中俄,并决定采取一种“突出强调中俄合作伙伴关系并让中国为此付出代价的策略”。
“知情人士”透露,美国正利用国际场合迫使中国公开表明立场。如果中俄两国之间出现分歧,美国有望从中获益,这是迫使中国作出选择的机会。如果中国减少对俄罗斯的支持,将在乌克兰问题上进一步孤立俄罗斯,降低中俄两国在其他问题上合作的能力,并让中国作为合作伙伴的可靠性存疑。
说白了,美国的算盘在于:当需要分化中俄的时候,就突出“中国责任论”,让中国去“劝俄罗斯”;当需要把中俄打包到一块打压的时候,就强调所谓“中俄轴心”。
说白了,在国际舆论场上就俄乌危机针对中国的污蔑,就是一场由白宫直接指挥,国际新闻署等执行,《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美国之音”等为走卒,NGO、基金会等相配合的“特别行动”。
而外围配合者中,还有一些我们熟悉的名字,比如“中南屋”。
在华盛顿为新冠疫情、俄乌危机和高通胀焦头烂额之际,该“特别行动”居然还能调拨出不少人力和资源,以至于显得有些“内卷”,比如,美国驻华大使馆加紧在中国的互联网上制造“反俄”文案和所谓的“历史更正”,试图唤醒“同盟”,以及在其他涉华议题上已经吃了瘪子的“恨国党”,就看起来像是在抢“美国之音”的活。
图片来自网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