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国之音——十一月创新季》是由新华网联合网易新闻共同打造的人物专访栏目。我们希望通过正能量企业名家、医学及科研工作者、艺人明星的成长经历和看法观点,传达脚踏实地、开拓创新的拼博精神。本文为眼科医生陶勇篇的采访后记。
受伤后重返岗位,陶勇医生的工作内容从过去的医疗、教学和科研,转向了科研、科普和公益。虽然在一线坐诊、拿手术刀救治病人的频率大幅降低,但陶勇以“科技”这把更先进、更高效、也更厉害的“手术刀”,在医疗岗位上发挥着更大的作用。
采访中,陶勇以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这一致盲眼底疾病为例,介绍了科技在医疗公益中的作用:在过去,这一疾病只能通过医生与患者一对一的检查和治疗,而医患数量的严重失衡加大了诊治的难度——全国48000名眼科医生中仅有3000名医生能治疗眼底疾病,而全国每年有80000个新增的白血病患者,他们做完骨髓移植术后,都是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这一疾病的高危人群。哪些人会在什么时间出现病变,医生也无从知晓。
如果可以利用科技的手段,人工智能分析高危人群的影像资料,就可以实现发病人群的精准筛选。“这项技术如果得到推广,理论上来说每年可以减少约4000个新增的失明患者,所以说科技就是最大的公益。”陶勇如是说。
聊到这次采访的主题——稳中求新,陶勇阐述了自己的理解:医疗是一个很严肃的话题和学科,如果技术过于冒险,那有可能让患者受到伤害。“稳”一定是前提条件,是保证患者权益必需的基础。“新”代表一种方向,我们希望能把新的科技手段应用到医疗上,让患者获得更大的收益。我觉得“稳中求新”,就是做正确且艰难的事情。正确,是因为我们的医疗初心不变,而艰难,是因为前人没有走过这条路,我们需要用更多的精力、努力去开拓这条路。
医疗科研工作的难点是什么?身为眼科医生的陶勇,为什么会说“希望比视力更重要”?他会怎样解读自己“天下无盲”的愿景?在采访中,陶勇一一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感谢上汽大众新帕萨特对本栏目的赞助支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