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岁那年,
他被父亲狠狠的拽到十一楼天台上,
又给了他一瓶药,
意思是:两种自杀,跳楼和吃药选一种!
只是谁也没想到,“暴君”下的儿子,真的被逼成了钢琴界的“天才”。
他3岁学琴;
5岁举办了第一场钢琴演奏会;
15岁成为职业钢琴家;
可笑的是,这一切居然都是暴君下的产物?
一:
1984年,东北沈阳的一户工薪家庭,
才2岁的郎朗正在家里看着动画片《猫和老鼠》。
突然,发生了一个让郎父震惊无比的事情。
只见,郎朗一边哼着里面的音乐,
一边跑到钢琴前面,竟然模仿着汤姆弹琴的动作,
弹出了一首完整的曲子。
这件事情让郎父欣喜若狂,
他认定,自己的儿子绝对是个音乐天才。
如果是寻常家长,可能只是沾沾自喜,
把这件事当作朋友间的“吹牛谈资”。
但是,郎父不同。
早年,郎父曾经是《沈阳音乐学院》二胡专业的第一名,
可惜的是,因为过了年纪线没被录取。
后来成了文工团的一名二胡演奏员,
复员后成了一名警察。
长年的工作环境使他养成了霸道强硬的生活作风。
当他听到儿子的琴声后,
凭借着自身的音乐素养,
他立马就雷厉风行地给儿子找了沈阳音乐学院的朱雅芬教授,并拜师学钢琴。
从此,郎朗快乐的童年,似乎就停在了两岁。
从学琴开始,他都保持着父亲制定的异于常人的作息时间。
早晨5:45起床,练琴1小时;
放学后,先练2小时,再吃晚饭;
晚饭后,再练2小时,然后才写作业;
等睡觉,已经是深夜了。
为了让儿子的手指头变长,弹钢琴更轻松,郎父每天都给他拽手指头几十分钟。
邻居都经常听到,郎朗嘴里传来“妈妈拽,爸爸拽。”
每当小郎朗有任何偷懒,或者走神的动作,迎接他的都是父亲铁青的脸。
就连大年三十,都必须练完8小时琴再吃年夜饭,菜都凉了······
好在,仅仅两年,
郎朗就赢得了《东三省少年儿童钢琴比赛》的第一名,
之后又陆续获得了好几个奖项。
还在5岁那年,郎父为他举办了一次钢琴演唱会。
经历了别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可是,在很长一段时间,朗朗心里“爸爸”和“暴君”这两个词语是一体的。
二:
时间一转,郎朗9岁了。
为了给儿子提供更好的帮助,郎父做出了一个令人惊掉下巴的决定。
郎父毅然辞去“铁饭碗”。
对郎母说:“以后得指望你养活我们父子了。”
说完,就拎着行李,一家人分居两地。
带着郎朗开始了“北漂”求学的生涯。
郎母负责在东北上班赚钱养家,
郎父则负责全职督促郎朗的学习。
谁都没想到这一分居就是8年,当然,这是后话……
为了省钱,郎父在丰台区一处破旧公寓找了间11楼的房子。
刚整理好东西,就开始安排郎朗练琴。
有一次,郎母好不容易到北京看望儿子,还没亲热两下,
郎父就训斥着郎朗赶紧练琴。
母亲看到这一幕非常难受,
便指责丈夫:“我好不容易来一趟,你还不让我和儿子亲热一会吗?”
然而,郎父并没有妥协。
强硬地说:“你这样宠他会前功尽弃的!”
郎母为了儿子的前途,
只好默认丈夫的行为。
郎父从不相信什么劳逸结合的教育理念,他教育孩子十分铁腕。
因为他爱惜儿子的天赋和才华,不愿意让儿子浪费一分一秒的时间。
有一次,郎朗看着楼下的孩子在拍球,玩得很开心,十分羡慕。
于是,他偷偷地溜下了楼。
结果被郎父发现,一顿狠打,
结果打得太厉害了,把警察都给招来了。
但是郎父说:
我可不管这事,来了我也不怕,该打还得打!
说着,接着一个皮鞋砸过去,
结果扔出的皮鞋并没有打中他,
而是在墙上印上了一个深深的皮鞋印记!
后来,看着父亲铁青的脸,郎朗就默默地弹起了钢琴。
这种执拗的教育方式,督促郎朗把基本功练习得非常扎实。
但是它最大的弊端,就是让郎朗承受了巨大的压力。
因为,这一家人未来的希望都压在了这双9岁孩子小小的一双手上。
这沉重的压力,终于在一次挫折之后,
彻底爆发……
三:
此时,郎朗跟随中央音乐学院的一个女老师学琴,没想到,这个女老师是个贪财的势利眼。
她看出了郎朗的天赋,却否认他的能力。
因为一个坑位一个好处费,凭借才华考进来的郎朗当然也没有钱去塞。
于是,新老师说他:“土豆的脑袋,武士道精神,打砸抢的风格。”
小小的郎朗承受了极大的心理压力,
他不懂老师为什么会这样对待自己,只能加倍地练琴来讨好老师。
可是,终究是徒劳的。
学了半年后,老师提出不教了,
让他去报考二类音乐学院。
郎朗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失望和迷茫,可抬头看向父亲,眼里却依旧坚定。
于是,他们顶住了压力留在北京,更加没日没夜地练习。
重压之下,一点偏差都会让人疯狂。
这一天,郎朗在学校合唱团排练延长了一个半小时,耽误了回家练琴的时间,
却被父亲误认为是他在偷懒。
父亲疯狂地吼他,认为他毁了全家的生活。
一边吼一边拽,把他拎到11楼的天台上。
手里还拿着一瓶药,是一瓶抗生素。
逼他要么一瓶吃下去,要么跳楼。
并大喊着说:
“你不好好练琴,那你就去死,你先死,然后我立马跟上!”
这种暴君一般的残酷,吓坏了郎朗,身体的求生本能疯狂地往后退。
碰到墙后,他开始用力用手捶墙,
希望把手砸成肉泥,好彻底毁灭这双手带来的不幸。
郎父仿佛这才清醒,
大喊着:“停下,你想毁掉你的手吗?”
之后父子陷入冷战,他整整3个月没再碰琴。
那时,他才不到10岁,每夜都哭着入睡。
直到曾经的恩师朱教授来看他,
他见到朱教授的第一句话就是问:“我有没有才华?”
朱教授肯定地告诉他:“你当然有,也会被录取的。”
他这才开始继续练琴。
熬过了那一段黑暗的时光,郎朗的人生似乎开始顺利起来……
四:
在恩师朱教授的推荐下,
他投入了赵屏国教授门下学钢琴,得到了良好的指导。
9个月后,郎朗从3000人中脱颖而出,
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中央音乐学院附小。
之后,郎朗再也没有和钢琴分开。
1993年,第五届“星海杯”全国少年儿童钢琴比赛,郎朗获得专业第二名。
可是,他们依然没有底气。
因为他们穷!
郎母每个月工资就一千多,给自己就省吃俭用留200元,其他都打给在北漂的儿子和丈夫。
就这样一供就是八年!
1994年,因为没有获得公费比赛的名额,郎父和母亲又疯狂了一次!
竟然从亲戚那里借了3万块,又从银行贷了两万,这才凑够了去德国的费用。
好巧不巧,边检时,两位国家公派的琴童刚好走到郎朗的前面。
边检人员问:
“你是自费的,是不是你没有他们那么优秀?”
郎父指着郎朗说:“他会拿第一名的。”
结果比赛那天,郎朗的表现震撼了所有人,
最后的结果出来时,音乐厅的一个小角落里,郎父坐在椅子上嚎啕大哭。
郎朗获得了第一名,还得到了5000德国马克奖金。
他激动地从椅子上跳起来,拥抱了老师。
因为这个第一名对于家庭的另一个意义就是:借的钱,都能还上了!
此时,好运似乎接踵而来。
1996年,郎朗在国家主席出席的开幕式音乐会上,被指定担任钢琴独奏。
一时间,老家的人都知道了,
这个郎家的小子出息了。
可是这对于郎父来说,还是不够。
1997年,郎朗又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美国费城著名音乐学院,签约IMG演出经纪公司签约。
正式开始了他的职业钢琴师生涯。
郎父又开始叮嘱:你必须一炮打响!
17岁的一天,终于郎朗等到了一个机会。
原定演出的选手发了高烧,郎朗突然被通知,自己将代替他参加拉维尼亚音乐节,和芝加哥交响团合作。
那可是全世界最好的交响团之一。
那天,介绍他出场的是美国最著名的音乐大师斯特恩大师。
他说:
现在安德鲁·瓦兹马上就应该出场了,但是他今天来不了了。
在现场的嘘声中,大师继续说:
“但今天替他出场的是一位17岁的中国少年,将为我们演奏柴可夫斯基的第一钢琴协奏曲。”
接着,郎朗穿着燕尾服出场。
弹完最后一个音的时候,音乐还停留在半空中,全场起立,整整鼓掌了七分钟。
有人告诉他,人们会一直记得这一天。
后来,他被《芝加哥日报》称,这是音乐史上的奇迹。
成为国际巨星的郎朗,
也获得了“小迷妹”吉娜的崇拜,
娶得了天仙一样的妻子。
郎父的梦想,终究是实现了。
没有他的不断施压,就没有今天的郎朗,可他的孤注一掷和严厉,又让人觉得不太人道。
平民家庭的天才,想要出头,没有别的办法,只有拼命而已!
无他,中国太大了,人也太多了。
要想在千军万马中拔得头筹,注定要吃常人所不能吃的苦。
少年郎朗,已经凤凰涅槃,成为了引起国际关注的钢琴家。
20多年后的今天,谈到中国的年轻钢琴家,就属郎朗和李云迪。
但是昨天,当李云迪倒下后,郎朗在国内再无对手。
毕竟,黑白键上容不得黄。
两人出身不同,一个贵族,一个草根。
一个成了监狱里的钢琴演奏家,
一个在花花世界继续书写传奇。
但是,郎父究竟是不是一个好父亲,
也成为了很多人心中的疑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