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2年12月,汉嘉太守黄元举兵反叛,在益州治中从事杨洪的策划之下,成功击杀黄元,历时四个月的叛乱就这样平息了。
这场叛乱发生在蜀汉统治区的腹地汉嘉郡,此次叛乱的规模虽然不大,作为主持政务的诸葛亮却负有一定的责任,从另外一方面反映出诸葛亮的御人缺点。
汉嘉太守黄元是何许人也?
历史对于黄元这人记载不祥,甚至连他出生何地也不知道,要不是因为他发动了叛乱,这人就这样湮灭在历史之中,无人知道。大概和那个士仁一样,要不是投降东吴导致关羽失败,历史也不会记载他一样。
黄元是汉嘉郡太守,在弹丸之地的蜀汉,僧多粥少的情况下,能够担任一郡太守,而且是在立国之初就担任这个职位,可见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
黄元能够举郡造反同样也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手里有兵权,同时还官至太守,能够做到军政一把抓,可见他不但深受刘备的信任,而且备受器重。
从《三国志》杨洪传的一个记载,也可以看出一点端倪:
汉嘉太守黄元素为诸葛亮所不善
黄元向来不为诸葛亮所喜欢,也就是说黄元的所作所为让诸葛亮非常厌恶,而黄元本人也知道诸葛亮不喜欢他,因此俩人的关系非常差。诸葛亮官居丞相之职,位高权重,作为一个汉嘉太守居然敢于和丞相唱反调,互相讨厌,可见他确实有所依仗,否则也不至于如此嚣张,目中无人。
诸葛亮非常讨厌黄元,但是刘备委以重任,因此可以断定,黄元极有可能是早年追随刘备的功臣宿将。
如果把黄元归结为刘备早年的追随者,那么他的地位和行为就可以说得通了。
汉嘉太守黄元叛乱的背景
关羽失去荆州后两年,刘备打着为关羽复仇的旗号攻打东吴,结果在夷陵遭受惨败,败退白帝城。
夷陵之战的惨败让刚刚新兴的蜀汉帝国蒙受了巨大的损失,积累多年的物资被一扫而空,更为重要的是损失了大量英才俊杰,这让刘备备受打击,因此一病不起,卧病白帝城。
这一年的征战不仅导致刘备本人精力交瘁,身体虚弱,卧病不起,更是让蜀汉实力受损,后方防守空虚,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导致一些原本暗藏的不稳定的因素受到刺激,从而一举爆发出来。
汉嘉太守黄元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举兵反叛的。
汉嘉太守黄元为何要叛乱?
黄元叛乱非常奇特,他的奇特之处在于举郡造反,并没有和其他郡守联络,而是单打独斗,也没有驻守汉嘉郡,反而跑去烧掉附近的临邛城,接着往沿青衣河而下,往东吴而去。
因此从这里可以看出,黄元的反叛和后来的益州郡耆帅雍闿,牂柯太守朱褒、越巂夷王高定等人造反完全不同,这些人造反有开疆裂土,脱离蜀汉的想法,而黄元的叛乱则纯粹是出于个人私怨而突然爆发。
正如《三国志》杨洪传记载的那样“汉嘉太守黄元素为诸葛亮所不善,闻先主疾病,惧有后患,举郡反,烧临邛城。”作为黄元的靠山刘备一病不起,很快就要归西,而黄元本人又让诸葛亮非常不喜欢,这让黄元感到大祸临头。
他和诸葛亮之间到底有什么深切的矛盾呢?历史记载不是特别清楚,根据《三国志》杨洪的记载可以窥看一二:
元素性凶暴,无他恩信
这里可以看出黄元脾气和性格非常不好,极可能比较暴躁,对待下属和旁人更是不讲情面,总体来说就是情商低,仗着追随刘备多年,立下了不少汗马功劳,对于诸葛亮不尊重,对于他的命令也是爱听不听,因此导致俩人矛盾激化。
一旦刘备去世,诸葛亮掌权,以他俩的关系,黄元认为肯定会遭到清算,这就促使黄元铤而走险。与其坐以待毙,不如赌一把,或许还有一线生机,毕竟杀死张飞的范强张达,还有出卖关羽的士仁就是鲜活的例子,路总是人走出来的,万一成功了呢?
汉嘉太守黄元叛乱的过程及结果
公元222年12月,退守白帝城的刘备病重,和诸葛亮关系搞得愈来愈僵的黄元见势不妙,唯恐诸葛亮趁机算计自己,就率麾下士卒拒守城池。第二年三月,黄元趁诸葛亮离开成都去白帝城见刘备之际,攻克附近的临邛城。
益州从事杨洪立即向太子刘禅请求发兵讨伐黄元,在杨洪的支持之下,将军陈曶、郑绰率兵征讨黄元,迫使黄元焚烧临邛城,沿青衣河向东而去。
对于黄元选择东逃的路线问题,成都留守朝廷出现不同的意见,有人认为黄元既然不能够围困成都,那么必然会挥兵南撤,进入南中,联络其他郡。
这个想法遭到从事杨洪的反驳,他认为,黄元这人凶狠没有恩信,不会有人附和他造反,因此他的出路只有两个,一个就是被擒获,一个就是沿河逃往东吴。
有了杨洪正确的指导思想,将军陈曶和郑绰立即率兵渡寿河而下,抢先在岷江上游的南安峡口,堵住了黄元东逃的去路。
如果说先前造反只是一时头脑发热,可是等到形势恶劣之后,一些人开始后悔了,这些人就包括黄元的亲兵。当他们顺着青衣河来到峡口,发现东去的河道已经被封锁,一些亲兵感到绝望。
后退已经不可能,唯一的活路只有捉住叛乱的主谋做污点证人,才有活命的机会,因此这些迷途知返的亲兵出其不意地捉住了黄元。
陈曶和郑绰二位将擒获的黄元带到成都,随后被处死,至此历时近四个月的黄元叛乱就这样结束了。
诸葛亮要负什么责任?
公元222年12月,黄元举兵拒守,第二年三月才举兵攻打附近的临邛县,而在二月的时候,诸葛亮已经离开了成都,这之前有三个月的解决时间,而黄元也没有做什么特别过激的事情,那么驻守成都的诸葛亮的反应为何如此迟钝呢?
黄元拒守的汉嘉郡距离成都如此之近,可不像后来南中那些反叛自立的地方,可以拖一拖,放一放,等到机会成熟了再去平定,反而汉嘉郡出现了问题则是火烧眉头的事情,可是诸葛亮硬是隐忍不发,不管不顾地走开,留下杨洪来处理后续事情,反而激化黄元向谋反的方向发展,最终逼死了黄元,因此从这件事可以看出诸葛亮要付一定的责任,那就是诸葛亮本人的御人缺点,缺乏一定的容人之量。
作为追随刘备多年的功臣黄元固然有着诸多的毛病,比如性情凶狠,为人没有恩信,可是他既然能够追随刘备那么多年,能够为刘备认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不失为一员将才。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去做合适的事情,这个是作为主上应该做的事情。水太清则无鱼,大概是一种识人用人的一个态度。蜀汉只有一州之地,能够选人用人的范围太小,能够选择一些德才兼备的人固然重要,但是在不违反大德的情况下选择一些可用之人为蜀汉的巩固和发展不失一种迂缓的方式。
黄元作为追随刘备的故人,只是在性格和处事方式上不获得诸葛亮的认可,导致水火不容,从而被逼上造反的道路,可见当时的黄元是多么的憋屈和无奈。
诸葛亮在黄元问题上表现的性格特点也深深地印在此后治理蜀汉之上,正是这个性格特点,让此后的蜀汉出现人才凋零,后继无人的现象,这个严重的问题,作为先期的主政者诸葛亮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正所谓兴也诸葛亮,衰也诸葛亮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