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者·学者·探索者
——浅谈陈运权教授艺术轨迹
文 | 张廷波
自唐末宋初,中国花鸟画逐渐从作为人物画之配景情境下演进为独立画科,于两宋呈现夺目之风采。花鸟画近千年的流传史,无论工笔抑或写意,可谓大师云集。进入新中国后,伴随艺术教育形态的变化,西方绘画影响呈前所未有之势。如何在融汇古今同时,兼及调和中西便成为摆在新时代花鸟画家面前之崭新课题。以带有学术探讨性质的角度考证,研究新中国花鸟画创作,陈运权应是不能回避的,其绘画形态所呈现出的探索性与前瞻性独具意义。
陈运权《楚溪流韵》
53x63cm 纸本 1997
无论从师承关系、求学历程,抑或学术背景等角度看,尽管笔者与陈运权教授在年龄跨度上相距二十余年,然而巧的是我与陈老师却都是从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走出,且来到岭南之外,但仍初心不改的传播并发展着岭南画学思想与图式形态。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陈老师既为吾之学长,亦为吾之师辈,这令我在书写此文时倍感亲切且尤觉意义非凡。
陈运权《海崖之灵》
54x54cm 纸本设色 1986
陈运权早年求学于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这实际成为真正影响其图式风格与创作思想之重要因素。作为同样是从该系走出之学子,笔者对此颇有感受。广美国画推重宋画,尤其重视在立足宋人“穷理尽性、格物致知”理念之下谨严细腻,且极具生活情趣的写生性创作,这明显也反映在了陈运权一直以来的创作之中。
陈运权《岭南拾趣》
52.8x56.5cm 纸本 1989
陈运权《风乍起》
53.1x52.3cm 纸本设色 1989
与此同时,广美花鸟画还在立足宋人基础之上融合岭南花鸟画家居廉居巢之没骨画法,尤其对于撞水撞粉之法颇具心得。这也明显表现在了陈运权教授,尤其是较早时期创作之中。毕业离校后,陈运权在经历了两年的短暂过渡后,来到湖北美术学院任教。了解中国美术教育史的同仁应该都清楚,广州美术学院之前身恰恰是身处武汉之中南美专。因而,湖北美术学院与广州美术学院实际是有着极为深刻的渊源与学术脉络承续关系的。而陈运权的到来仿佛正是在成就一段学术姻缘,使得岭南画学于武汉重新缔结出崭新且灿烂之果实。
陈运权《春之鸣》
65x53cm 纸本 1987
事实也恰恰是如此。梳理湖北美术学院中国画教学形态轨迹,可以比较清晰的证明这一点。在陈运权到来之前,湖北美院实际并未能开展起真正意义上的工笔画,尤其工笔花鸟画教学。而陈老师之画风如同一股从岭南吹入荆楚大地的和煦春风,使得华中地区的工笔画教学焕发出勃勃生机。
陈运权《雪原》
66x53.2cm 纸本 1989
这在陈老师走过近30年的教学历程于2019年1月份由湖北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所举办的“陈运权师生作品展览”中得到最好之证明。桃李满园之下,已然最好的证明了陈运权教授已经为湖北大地工笔画教学培育出了新一代接力者。从此一角度考证,陈运权对新中国美术教育之贡献是毋庸置疑的。
陈运权《池趣》
46x47.6cm 纸本 1987
而更为难得的是,在来到湖北美术学院后,陈运权一方面承继了岭南画学注重调和中西,追求图式形态的的构成性与色彩的象征意味前提之下,开始不断探索将诗意美感融入画外之境,使其花鸟画呈现出一种超然而又极富思想深度的美感。
陈运权《流云》
64.7x70.8cm 纸本 1996
系统梳理陈运权的创作轨迹,从带有明显岭南画风之撞水撞粉到带有明显写生意味的小品创作;从构成感极强带有明显探索性语言的图式形态到融入更多哲理性思考的静谧世界;从第七届全国美展银奖到近年更为自由的图式变革;从工细严谨的勾勒填色到更具意趣的“经纬皴”法,陈运权教授艺术探索历程实际是从更为学术的角度为我们留下了一个极具研究价值的个案。显然,学界对其研究与重视远远不足。
陈运权《幽谷晨曲》
130.2x57.2cm 纸本 2000
从一位艺术家的成长轨迹角度考证,在经历了专业而扎实的手头锤炼;系统而完善的学理思辨;以及学院教育所带来的不断革新式学术探索之后,陈运权教授之图式风格正逐渐走向新的更大突破。显然,陈老师正处于又一黄金的创作时期。而具有学术甄识能力的研究者,从陈运权教授从不自满与不断试图超越自己的革新轨迹,则可清晰预判,陈老师必将会为世人呈现出更为惊艳的艺术佳作。
陈运权《净界》
52.3x63.8cm 纸本 1992
陈运权《海岩双鸟》
62x52.8cm 纸本设色 1992
而笔者也期待学界能够更为深入且持续的关注并研究陈运权之艺术人生。并深信对其进行深入而系统的学理考证不仅能够成为在研究新世纪中国花鸟画发展之重要案例,亦将成为考证中国美术教育尤其湖北美术教育无法逾越之重要领域。
(作者:张廷波-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博士后、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陈运权简介
陈运权 | Chen YunQuan
陈运权,笔名石泉,1959年元月生于湖北沙市,1983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现为湖北美术学院教授、多所大学客座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理事、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研究员、湖北省中国画艺委会副主任、泰国泰华艺术协会海外顾问、香港-海峡两岸文化艺术交流协会顾问。
作品曾参加七、八、九、十届全国美展,获第七届全国美展银质奖、文化部优秀作品奖、《国画家》学术奖、文艺明星奖等十余个奖项。
曾二十余次在国内外举办个人画展,应邀参加波兰彼得库夫国际艺术节、韩国《中国画大潮流展》、北京中国美术馆《1901-2000百年中国画展》、成都《1979-1999世纪之门中国艺术邀请展》、台湾《润2004年大陆优秀青年国画家作品展》等学术交流活动。出版专集、专著二十余种。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国画研究院(现国家画院)及中国驻外使馆等机构收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