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以为学唱就是学腔调,只要把某出戏的腔调用简谱记出来,对谱寻声,便已尽其能事,但事实证明,井不如此。我们把一张白纸印在碑帖或名家墨迹上,一模一样描出来的字,并不能令人发生与原本同样的感觉。
古人把它分别为“形似”与“神似”,写字有笔法,歌唱有唱法,不讲求笔法而仅仅从事于间架的摹拟,一定不能成为书家;不讲求唱法而仅仅从事于腔调的仿效,也一定唱不好。
唱法方面,大致应分“音”、“劲”、“节”、“字”四个部分,而“音”尤属重要。音的好坏虽属天赋,但人工的锻炼,嗓音运用的方法,同样极关重要,至少也必须明了“真音”、“假音”的换用方法,否则无论如何,也不能使曲调动听的。
《抗金兵》梅兰芳饰梁红玉
前辈们常说某些唱不好的人是“一条嗓子直喊”,可见那些不会运用“真音”和“假音”的人,简直是喊,而不是唱。真音假音,西洋歌唱称为真声假声,西洋歌曲家是非常重视这个问题的,昆曲家称为虚音实音,我觉得用虚实二字来比拟,较真假二字更为明显贴切。
至于“声”字和“音”字的含义有无区别?我们说是有的。“礼乐记”说“声成文谓之音”。简单地说,音就是有意义有变换的声,成语有“人声嘈杂”和“余音袅袅”之说,读者可以体会得之。
懂得实音和虚音之后,还必须懂得“立音”和“横音”。我们常说“字正腔圆”,腔何以能圆?就要使用立音,如果把音用横了,就扁了,音扁了腔如何能圆呢?我们在吊嗓的时侯,常常会发现把嗓子唱横了,就应当立刻停止,过一二小时再吊,否则是有害无益的。
▼教学实录《霸王别姬》自从我随大王
其次是“劲”。我们知道声音是要由气推动声带,经过唇齿喉舌牙等部位发出来的,也可以这样说,劲就是唱戏发音时所需要的一股推动的力量,因此可以分为内劲与外劲。
张君秋、马连良之《苏武牧羊》
内劲主要是气的运用,前辈留传给我们的方法是“吸”“提”“推”“送”,其表达的现象是“抑”“扬”“顿”“挫”。外劲主要是说“口劲”,就是口腔使用力量的各种方法,前辈留传给我们的方法是“吞”“吐”“轻”“重”“缓”“急”。大致吐字方面,要多注重使用“外劲”,行腔方面,要多注意使用内劲。
但也并不是说,吐字就绝对不须使用内劲,行腔就绝对不须使用外劲。记得王右军论书法云,写字要笔笔力透纸背,又要笔笔不着纸,其是深得劲字的个中三昧,我们的艺术,就是这样的需要心领神会,而无法用一加一等于二的方法来解决的。使劲的方法,大体上是可以摹仿的,也可以相同的,但仔细分析,也没有一个人完全相同的,原因是作为唱的原料的“音”,每个人不能尽同,同时运用气的力量,又不能尽同,因此就必须估计了自己的音和气的力量来使劲,不能学得了一个使劲的方法,把自己音和气的力量去硬凑。汪、谭、孙俱出程长庚之门,梅兰芳呼陈德霖为老师,程砚秋也称梅为先生,但是他们的使劲方法,是都有很大程度的不同的。
▼教学实录《苏三起解》
长按•识别
第三是“节”。所谓节是指腔调与节拍二者而言的。为什么不说板眼而说节拍?我的意思是说,无论一段慢板或快板,它的板眼不是从头到尾完全均等的,而大致是竹节式或宝塔式的,有时唱至中间还需要故意扳慢一下或者催快一下,使曲调突出,以吸引人们注意,如果用科学的打板机器来节制这个曲调,必致难听异常,这一点是前面没有提到的。
至于腔调,前面已说得很多,此处只谈声调配合与曲情两个问题。声调配合就是腔调的工谱粗织的配合问题,当然二黄与西皮是不同的。总的说来,就是要顺口悦耳,不要拗口刺耳。陈彦衡说编腔切忌荫山隔岭,就是这个意思。曲情是说歌唱戏曲,必须要与词句的悲喜情绪相致。徐灵胎说,唱者必须要设身处地,宛若剧中人自述其语,方能形容毕肖,使听者心会神怡。将来这些问题,都必须专题研究,这里就不再深入叙述了。
谭鑫培之《定军山》
第四是“字”。这里浅谈一点吐字的方法。所谓吐字,就是既不是一口咬死,也不是轻忽放过,前辈留传给我们的方法是,正五音、准四呼。五音就是唇齿喉舌牙,四呼就是开齐撮合。就是要口腔的形状,摆得确,唇齿喉舌牙的着力处要准确,开齐撮合的势要准确。但其间还有半开半合及鼻音、半鼻音、抵齿音、抵腭音等等,古书如乐府德声、度曲须知等,不下十余种都有深湛的讨论,读者如有时间有兴趣,阅读一下是有好处的。
对于唱法问题,我个人的体会,只看书是看不明白的,只唱也是唱不出所以然来的,必须要一面多听名家的唱,一面研究书籍,再从自己歌唱中实践体会,但这么一来,至少要耗费十余年甚至数十年大好光阴,虽然求学是不应该怕耗费时间的,但我们是不是可以节约一下呢?
我说是可以的。我们有句成语说:“百闻不如一见”,对于声音之道,就是“百看不如一听”,我们可以多听听名家的歌唱。但名家歌唱是不附带说明的,我建议主管文化部门的领导上可以组织一些专家,让他们作各种专题演讲,好处是可以引证许多例子,我的经验证明是效果很大的。
▼京剧名家•姜玲教授
非常有幸!著名京剧大师梅葆玖先生入室亲传弟子、梅派艺术第三代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戏曲学院•姜玲教授,将自己40多年的舞台和教学经验加以归纳总结,通过互联网,为天南海北的京剧票友、戏迷、以及爱好者,传授梅派精髓,弘扬国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