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武松打虎”是一段十分精彩的故事,江湖好汉武松在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一只白额吊睛猛虎,施耐庵塑造的武松这一形象因为这个故事而家喻户晓。
但是,这段故事却引起了细心读者的质疑,说武松是河北清河县人,为何绕道去山东阳谷县去打虎。景阳冈就是一个小土坡,平原地区有老虎吗?因而,得出结论,施耐庵的地理是体育老师教的,景阳冈打虎不过是小说家言,随意挑个地方写了这么个故事。
真是这样的吗?
《水浒传》中地理位置非常精准
施耐庵写《水浒传》十分的严谨,不会出现重大的地理位置错误。但是,为了设计故事,却有意错乱时空,甚至虚构了很多地名。之所以说是“有意”,是因为施耐庵要在其中隐藏故事。
比如,《水浒传》中的江州不是写的江西九江,而是江苏镇江。宋江在浔阳楼题写反诗,有一句“心在山东身在吴”,就点明了“江州”的地理位置。又以蔡九知府是蔡京的儿子这条信息,隐伏了曾经在镇江做过留守的蔡翛。因而,江州城中的浔阳楼、琵琶亭,以及对岸的无为军、揭阳镇等等都是“移花接木”,为隐藏的故事服务的。
宋江题反诗其实隐藏了宋徽宗复辟、靖难之役发起总攻这两件事,“敢笑黄巢不丈夫”的人不是宋江,而是以“替天行道”之名,行谋逆篡位之实的皇帝们。
书中的蓟州,原本在历史上有一段时间归于北宋。而且,北宋也曾在燕云十六州设置“遥郡”,委任官员,高俅的儿子高尧康就曾经担任过遥郡的官职。蓟州属于团练州,是北宋时期第五等“团练州”,团练为州的最高长官。
宋徽宗宣和四年(1122年)时,金国按照宋金海上之盟的约定,把蓟州归还给了北宋。
施耐庵写这样一个州,是为七十回书之后,梁山好汉“杀番王”做伏笔。开篇故事中有一首五言绝句,“朱李石刘郭,梁唐晋汉周。都来十五帝,播乱五十秋”,其中包含了河图洛书的天地生成之数、大衍之数,隐藏着“九星飞宫图”。公孙胜的家在蓟州二仙山九宫县,学会了五雷天罡正法——这就是“九星飞宫图”中的五黄二黑。北宋王朝因“天道循环”到了五黄二黑之地,即将走向灭亡了。
还有段景住是涿州人、皇甫端是幽州人,这些州都不是北宋的州郡,但是,却在《水浒传》中伏藏了“宋金海上之盟”的历史。
地名中隐藏历史,这是《水浒传》又一大无人读懂的玄机。
再举一个地名,看看施耐庵是不是不做考据就随意一写了。这个地名就是“郓州”。郓州就是后来的东平府,活捉双枪将董平的地方。杨雄、石秀、时迁大闹翠屏山之后,三人一齐上梁山。书中写道:“不则一日,行到郓州地面”。
据《宋史·徽宗本纪》记载,宣和元年十一月:“升邢州为信德,……郓州为东平,赵州为庆源府”。
宋江到底是什么时候上的梁山,这条记载可以断定为宣和元年。梁山好汉打东平府,就应当是宣和元年之后的事情了。打完东平府,《水浒传》“上集完”。
施耐庵不会出现地理位置差错,那么,武松从沧州出发,为何要绕道山东阳谷去河北清河县呢?
清河县到底在哪里
施耐庵说武松是山东清河县人,就这一个信息,就把清河县定位在了山东。而且,反复借武松之口,一再强调清河县是阳谷县邻郡的一个县。从《水浒传》的故事看,阳谷县属于东平府,此时,郓城确实改为东平府了。而东平府的邻郡,就应当是东昌府。
说到东昌府,武松打虎的寓意便开始浮现了。武松为何要去景阳冈打虎,也就可以一窥施耐庵的真实意图了。
《水浒传》中的清河县就是在山东境内,施耐庵绝非实写河北邢台境内的清河县。为什么呢?我们不妨先来讨论一番武松为何要去阳谷县景阳冈打虎。
阳谷县确实有一个小山坡,叫做“景阳冈”。可以说,施耐庵是刻意选择了这么一个地方让武松打死一只白额吊睛猛虎。否则,选择一个毫无争议的地方,岂不是更合乎文本逻辑吗?为何又要如此“露馅”呢?
细读《水浒传》,“景阳”这两个字出现过不止一次。高俅、蔡京请求宋徽宗发兵攻打梁山这两段故事中,都提到了“景阳”。其中,高俅故事中就有:“次日五更,在待漏院中,专等景阳钟响”。
原来,此“景阳”即彼“景阳”。武松打虎是何等寓意,也就不言而喻了。在此,我提前剧透一番:景阳冈打虎之于北宋历史而言,打的就是灭掉北宋的“番王”完颜宗望。究竟是怎么回事,咱们今后再讲。
洪太尉误走妖魔之前,施耐庵还写了一次早朝。这次早朝也是在五更待漏之时,同是写的五更早朝,宋仁宗嘉佑三年那一次为何就没提“专等景阳钟响”呢?因为,梁山好汉将参加汴京保卫战。武松原本就是预定的“去边上一刀一枪搏个封妻荫子功名”的好汉,武二爷也是一个响当当的抗金大英雄。宋仁宗那时,景阳楼并没有受到外敌的威胁。
既然写的是北宋历史,身在明朝的施耐庵为何又要藏着掖着呢?其实,《水浒传》隐藏的是两个朝代的历史,而重在隐写明朝的“靖难之役”。
南京玄武区鸡鸣寺就有一座“景阳楼”,是南朝宋时期所建。而鸡鸣寺内,就住着一位形如病虎的大人物。武松打虎说的就是这件事。这其中的奥妙,我将在今后的文章中详细揭秘,此处只是略提一提罢。
而清河县所在的州,则是“靖难之役”过程中,作战双方的一次非常重要的一战。施耐庵说,假如没有武松打虎,那就“海晏河清”了。确实,没有朱洪武“孙立”,哪来的四年战乱呢?
那么,施耐庵为何一定要把清河县写在东平府的邻郡呢?即便是虚构,也应当回避真实的清河县吧。这个疑问,还得去《宋史》中找答案。
《宋史·徽宗本纪》中记载郓州升东平府时,前面有一句话“岚州黄河清,升……郓州为东平府”。“黄河清”在古代是天下太平的吉兆,因为天呈吉象,所以,宋徽宗升格州府以示庆贺。黄河清,反过来读就是“清河”,东平郓州便因“清河”而升为州府了。
海晏河清,天下太平,是《水浒传》的终极主题。但是,宋徽宗时期国运衰败,即将灭亡,哪里还有“清河”呢?
这就是《水浒传》清河县的来历,写的不是现实中的河北清河县。
阳谷县其实写的南京城
清河县是根据《宋史·徽宗本纪》虚拟的,而景阳冈则是“景阳钟”、“景阳楼”,隐喻的都是皇宫。这两个地名都虚拟了,阳谷县还能“真”得了吗?实际上,阳谷县写的是南京城。
武松打虎之后,被阳谷县令留了下来,做了一名都头。巧的是,武松的哥哥武大郎与潘金莲却从清河县搬到了阳谷县,武氏兄弟二人便在阳谷县紫石街重逢了。
紫石街,其实是紫金山、石头城的高度缩写,说的就是南京城。武松斗杀西门庆的狮子楼在狮子桥下,狮子桥也是南京城的一处地标,如今桥已经没有了,但地名却保留了下来。上文讲到,景阳冈也是景阳楼,这个南朝宋时建立的楼台是皇家园林的景观。
种种信息表明,阳谷县不是现实中的阳谷县,这个地名与清河县一样,都是错乱时空而虚拟的。
因此,《水浒传》中的潘金莲、潘巧云绝对不是写的张士诚手下的“二潘”,施耐庵与这一段历史毫无关系。这两个《水浒传》中最不贞洁的女子,其实隐藏的都是“杀番王”、“杀藩王”。“藩”字削去草字头,就是个“潘”字。而二潘被杀都被剖腹挖心,这就是取“藩”的核心部分,以其声部“番”而隐藏真历史。
潘金莲因王婆而不贞,潘巧云则是先嫁给了王押司,都组成了“藩王”、“藩王”。因而,从潘金莲、阳谷县来讲,更多地是隐藏了大明王朝因“削藩”而引发了靖难之役。
潘金莲与西门庆能苟且,其中有一个王婆起了很坏的作用。王婆曾经对西门庆说:“那娘子戊寅生,属虎的,新年恰好九十三岁”。
几乎所有的读者都认为,王婆这句话是调侃西门庆的,其实,这句话在当时来讲,简直太吓人了,施耐庵是在暗写一段真实的历史。
戊寅年说的是朱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这一年,朱元璋去世,朱允炆登基。当年,朱允炆是二十一岁,翻过年来,明朝才启用第二个年号“建文”,这个王朝迎来了“新年”。所以,王婆说,“新年恰好九十三岁”。
9+10+3,就等于22。建文帝在“新年”之后,开始削藩,授燕王朱棣以“清君侧”的口实,靖难之役随之爆发。
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从镇江出发,迅速攻打到南京城下,朱惠、李景隆在金川门望见朱棣伞盖,便开城投降。金川门就在南京的西北面,朱棣夺位成功,岂不是“西门”庆吗?
同时,三打祝家庄时,梁山四路人马中,正北面不知是谁攻打,栾廷玉又是从正西北失踪的。三打祝家庄的“春秋笔法”原来如此。
这就是武松景阳冈打虎的寓意所在,施耐庵写得十分清楚,这次打的是白额吊睛虎,而龙虎山上出现的则是白额锦毛虎。
锦毛虎是燕顺,清风山三个头领的名字组合成“燕王英武真天授”。施耐庵认为,朱洪武立燕王辈的做皇帝,就是陈抟说的:“上合天心,下合地理,中合人和”,也就是“顺天应人”了。
朱棣以“锦毛虎”的形象出现在了龙虎山,与雪花大蛇预演了一场“龙虎斗”。因而,雪花大蛇就是建文帝朱允炆。朱允炆出生于洪武十年,也就是1377年12月5日,农历丁巳年,属蛇。而当年的12月5日,应当就是大雪节。
《水浒传》寓意极深,武松打虎、杀嫂的故事中还有更多的隐喻,简直令人“细思极恐”。这其中还隐藏怎样的历史玄机,咱们今后再讲。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