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4月16日清晨,东京正下着雨,落寞的麦克阿瑟悄悄地坐上了前往机场的汽车。毕竟,被上级突然解职是件不光彩的事,自然也谈不上举行指挥官交接仪式,或者向部队发表告别演讲了。
所以,麦克阿瑟只通知了日方的几个高官,向来高调的“日本太上皇”决定静静地离开.....
15日晚,被“改造好”了的裕仁天皇到大使馆来做最后的告别拜访。
麦克阿瑟的副官惠特尼后来回忆说:“眼泪毫不掩饰地刷刷流下了天皇的脸颊。”
前来送行的日本吉田茂首相也哽咽道:“在没有任何的预兆下,看到您从我们的家园离开,这对我们的打击实在太大了!”
当麦克阿瑟的汽车开出官邸的时候,竟然惊奇地发现,从官邸门口一直到厚木机场,自发来为他送行的日本民众密密麻麻挤满了沿途的道路,人数多达几十万。
当年现场
民众们朝麦克阿瑟乘坐的轿车深情地表示感谢,好多人都是一脸的泪水,情绪激动......场面一度失控,大量宪兵被紧急调来维持秩序。
现场激动的日本民众
原来,日本媒体通过加急广播,告知了全体国民这个“晴天霹雳”般的“噩耗” .......
谁能想到,这些泪别“美国大救星”的日本民众,也是当年号称要跟登陆美军死战到底,“一亿玉碎”的那批人。
要解释日本民众如此反常的情绪,很多人会说,这属于大和民族特有的心理——无条件崇拜强者~美国真正把日本打得心服口服,让日本人不由自主地产生了“敬畏之心”。
当然,上述解释也有一定的道理。
不过,原子弹、战争和杀戮破坏带来的“敬畏之心”,属于因恐惧而产生的敬畏,并非这种能让普通民众动了真情,离别之际哭得稀里哗啦的情绪。
正在给日本小孩发糖的美国叔叔
更何况,当年的麦克阿瑟已经成了全体日本人的“国民偶像”,他们亲切地称麦克阿瑟为“碧蓝眼睛的大君(碧い目の大君)”。
不到6年的时间里,日本人一共给麦克阿瑟寄了50万封信。有提建议的、有告状的,但更多的还是要对这位“美国大神”表达赞扬和崇拜之情的。
比如,要给麦克阿瑟做铜像、女士们争着表达——我想给你“生猴子”.....
这些信件中,麦克阿瑟挑出了3500封,随身带回了美国,后被收藏于麦克阿瑟纪念馆,至今仍在展出。
除了雪花般的信件,大量来自民间的包裹也从四面八方寄到了麦克阿瑟的官邸,里面有各地的土特产、有小学生给他画的图画、女粉丝们为他绣的袜子手帕、编的毛衣、围巾.....
日本人自发建立的麦克阿瑟雕像
很显然,这时的日本老百姓对“美国大神”的感情,可并非就是震慑和恐惧带来的“敬畏之心”那么简单了——他们的感情,多来自于“美国大神”帮自己重建家园,在一个千疮百孔的废墟上,播撒了让人们触手可及的希望的那种由衷敬佩和感动。
一个因恐惧而敬畏,一个因热爱而敬畏,同是“敬畏”,但意义却截然不同。
咱们先回到1945年9月。
此时,作为驻日盟军的总司令,麦克阿瑟掌握着全日本的生杀大权。
对于日本的命运,杜鲁门做出了“指示”:
杜鲁门委任麦克阿瑟并赋予其全权“处理”日本的电文
白宫方面的意思可以简单概括为:天皇和日本政府的统治权全部归于麦克阿瑟,他可以任意行使权力,并拥有最终解释权,日方不可有任何疑念。
操作环节方面,可以经由日本政府,也可以跳过日本政府直接行动,包括使用武力。
那边,裕仁天皇和日本军政界惶惶不可终日,等待“美国司令”所做的最终裁决。
废墟上挣扎着的日本老百姓满眼都是惊恐和绝望,他们之前被“教育”——美国大兵们会杀死并吃掉幼儿,将日本男人阉割,把女人用作性奴.....
国破山河虽在,却尽是麦克阿瑟的囊中之物。
就这样,一亿日本人的未来被交给了一个美国人。
1945年9月,裕仁天皇亲自登门拜访麦克阿瑟,两人合影刊登在了全日本的各大媒体上,直接打脸日本天皇
不得不承认,行伍出身的麦克阿瑟,搞起治理来,竟然还真有一套。
在逮捕、审判战犯的同时,美军对日本军政商和媒体界也来了一通“大清洗”——大部分日本军国主义的坚定支持者和实际参与者,不是被法办就是被赶出了原有的岗位,牵连到了20多万人。自此,日本的传统政治军事结构被迅速拆散。
早在占领日本之前,美国方面就分析过,财阀就是日本军国主义的最主要经济基础。
1945年11月6日,日本四大财阀——三井・住友・三菱・安田被强行解散,次年,鲇川・浅野等24个中小财阀也被肢解。
美军强行没收财阀的股票
同时,他下令释放了被军国主义日本政府长期关押的包括许多共产党人在内的政治犯。1945年10月,这些出狱的共产主义者合法地组建了日本共产党,首次从地下转移到了地上公开活动。
紧接着,就是天皇去留的问题。
对日本天皇战争责任的惩处,美国军方和白宫曾出现过争议:
白宫比较理想主义,打算把日本整成美国模式的共和国,直接废除天皇;
而美国军方比较现实,认为保留天皇能够更有效控制日本。
麦克阿瑟给美国参联会和白宫提供了一份有理有据的长篇报告——他对比了美军太平洋战场上遭受到的重大伤亡与日军大搞“玉碎”的拼死抵抗,和天皇发表了一分多钟的“终战宣言”广播后,日本迅速和温顺地投降的表现,提出了要通过改造天皇,使其成为执行美国亚太政策的一个“好用的工具”;并且联系实际,分析了一旦毁掉日本民众心中“大神”般存在的天皇,将会导致民众激愤的严重后果,还会给苏联势力的渗入提供可乘之机。
对着收音机跪拜的日本人——收音机里正播放的是裕仁天皇的“终战宣言”
美国政府最终采纳了麦克阿瑟的建议。
由此,昭和天皇才得以续命,留在岗位上,尽职尽责地“发挥余热”。
这让大量日本人对美军开始心存感激,萌生出了明显的好感。
接下来,就是让天皇“下凡”了。
在麦克阿瑟的安排下,美方拉着裕仁天皇进行环日本巡游,进学校、入工厂,或者去居民家中坐坐,旨在向日本老百姓“科普”——这个四肢短小的男人是跟你我一样的“人”,并非是用来效忠玉碎的“大神”。
全国各地老百姓一看竟然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天皇,都激动坏了。
被迫“下基层”的裕仁天皇
在麦克阿瑟的安排下,裕仁天皇还老老实实地发布了《人间宣言》,亲口告诉了国民自己是个“人类”的真相。
就这样,原本天皇以神的化身,神的名义,号召军队愚昧国民的借口,全部崩塌。那些日本旧军人,旧武士,旧财阀,再也没有了反抗和翻盘的理由。
在彻底稳固日本上层掌控权的同时,麦克阿瑟也在着手整理日本社会民生。
占领初期,麦克阿瑟甚至几度致电杜鲁门总统——“要么给我粮食,要么给我子弹!”
此时日本的粮食储备已经濒临崩溃的边缘,饿死病死的民众难以计数,似乎看不到任何发展的希望。
结果,在战后物资最为贫乏的时候,日本人得到了来自美国救命物资,小朋友们在家里吃不到饱饭,在学校里却能够得到美国提供的牛奶面包。
帮助日本渡过饥荒的麦克阿瑟,俨然成了日本老百姓的“救命恩人”。
在日本“执政”时的麦克阿瑟一家
与此同时,获得了美援的日本各地逐渐恢复了生产生活,城市中产阶级开始兴起。
很快,美国人又“帮忙”写了一部《日本宪法》来保障“公民权力”。
这部宪法赋予了日本人历来想都不敢想的各种基本公民权利。比如,普遍选举权;集会与出版自由;没有律师的及时介入,任何人都不得被逮捕定罪;保障人民居住安全,禁止无端的搜查与剥夺等。
通过这部宪法,日本女性第一次获得了选举权,在新选出的466名议员中,老牌政治家只有6人进入议会,还破天荒地出现了39名女议员;日本开始推行新闻自由和言论自由,实施教育制度民主化。
1945年12月,美国占领军通过日本政府颁布了《工会法》,日本工人运动被官方合法化。1946年9月,又颁布《劳动关系调整法》,其中包括禁止企业开除或歧视罢工工人的条款。
1947年9月,出台了《劳动基准法》,规定了最低工资标准和最长劳动时间。
1946年10月,美国又操刀给日本搞了个《土地改革法案》。日本政府强制购买了所有外在地主的土地和在乡地主的多余土地,再把土地低价转卖给没有土地的农民,对没有钱买地的农民,政府给予抵押贷款。
一夜之间,不流一滴血,不杀一个人,大量的无地农民都获得了真正属于自己的土地。
通过法律、舆论和教育引导,曾经因为战败而愤怒或者惶恐和失落的日本人竟然渐渐感觉,其实麦克阿瑟和他手下的美军才是“救世主”,正是这位“碧蓝眼睛的大君”把自己从万恶的独裁统治和无尽的战争中“解放”了出来。
战后的日本几乎把美国的一切都看成了先进和文明的代表
同时,日本各大媒体也在竭尽全力地塑造着麦克阿瑟富有人格魅力和骑士精神的“高大上形象”。
比如,日本报纸上图文并茂地描述,一名日本女人按老规矩向麦克阿瑟跪下行礼,却被将军马上轻轻地扶了起来,并且告诉她以后千万不要再这样下跪了;或者麦克阿瑟某次乘坐电梯的时候,主动给日本普通民众让路的情形。
这些常见的西方礼仪让自小讲究上下尊卑有别的日本人感动不已,尤其是在日本女性心中,一脸褶子的麦克阿瑟俨然就是那个最帅的男人。
这也连带着全体美国大兵都成了日本最受欢迎的人和女性们最体面的交往对象。
可惜的是,随着朝鲜战争的爆发和麦克阿瑟被撤职,整个民主化改革和对日本右翼势力的处理并不彻底....而这位骄傲的“日本太上皇”也将很快在朝鲜战场上被中国军队打脸,体验“人生重挫”了。
实际上,麦克阿瑟离任之时的这个全民大送行,并非就是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集体发病”。因为,在这些人看来,绝境之中,麦克阿瑟就是给老百姓们饱饭吃、赋予他们各项权利并让他们有机会得到土地和财产的那个“大恩人”。
毕竟,作为占领者,要想实现稳定并赢得群众基础,最好的手段就是肢解和打压顶层,拉拢中层、讨好底层,进而让他们产生这么一种心理——谁拯救了我、喂饱了我,我就听谁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