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又想到沈苇,我的兄弟。我的新疆印象和记忆,几乎都绕不开他。一位带有传奇色彩的诗人,获得过鲁迅文学奖。他实际上是浙江人,生长于柔和秀丽的江南。青春时,曾四处行走,寻找心目中的天堂。最后,抵达新疆,他觉得找到了。于是,定居,写作,并成家立业。他一直在有意培养自己的新疆气质。二十年过去了,沈苇成了新疆人,留着胡子,沉稳中透着热情和爽朗,像个智者,话语不多不少,夹杂着新疆腔调,总是微微笑着,不时地显出沉思状,能豪饮,能抽磨合烟,能熟练地拍开无花果,同时又绝对不失江南人的细腻和内秀。
第一次见沈苇,是在黑海。当时,我正在中国驻康斯坦察领馆任领事。沈苇来了,随中国作家代表团。我们在黑海边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饮酒,畅谈,跳舞,几位茨冈乐手在一旁奏着欢快的曲子。我还邀来女诗人阿美丽娅参加我们的聚会。一支舞曲后,沈苇突然抱起阿美丽娅,在空中划了道弧线,将她轻轻放回座椅。这一奔放而又温柔的动作,让阿美丽娅露出灿烂的笑。连衣裙花一般盛开。
几年前,一个夏天,我和松风到乌鲁木齐开会。刚到宾馆住下,沈苇便出现在门口,给我们带来了他的大作《新疆盛宴》,一本美丽的新疆指南,充满激情和诗意。诗人写的书就是不一样。我和我的同事都爱不释手。那些天,我和松风就携带着这本书走天山,走布尔津,走喀纳斯,走禾木。我牢牢地记得书中的一句话:“旅行着是美丽的。旅行者因对远方的向往和抵达而能得到远方的奖赏。”远方的奖赏。说得真好。这是沈苇的真切感受,是他的心里话。在相当程度上,正是远方成就了他:作为男人的他,作为友人的他,作为诗人的他。
沈苇用诗歌和深情打开了西域之门。在我们心目中,他已然成为西域的代言人,极具号召力。瞧,初冬,他的一个电话,朋友们便从四面八方赶来会合:耿占春从海南,赵荔红和徐大隆从上海,我从北京。我们为《西部》而来,我们为沈苇而来,我们为远方而来。此刻,远方已变成近旁,已变成一张生动的脸。在下午五点的光中,这张脸溢出薰衣草的气息。
二
有些名字,我会莫名地喜欢,比如枫丹白露,比如青海,比如阿月浑子,比如鹰嘴豆女孩,比如薰衣草。我见过薰衣草吗?也许在图片上。图片上的薰衣草总是以群众形象出现。大片大片的薰衣草。海洋般的薰衣草。薰衣草让人们想到法兰西,想到法兰西的普罗旺斯。其实,新疆也有薰衣草。听说伊犁就有。可我至今还没到过伊犁。
记忆在闪回。去喀纳斯的路上。我和松风坐在疾驰的吉普上,眼睛忙碌地望着周边的景致。松风对自然有着特别的在意和敏感,曾译过不少自然主题诗歌和散文。那篇《普罗旺斯四季》译得美极了。我想在此引用一段:
新疆伊犁薰衣草基地|图源网络
尚未采摘的杏子,黑黑的挂在了无一叶的枝头。修剪过的葡萄藤那缠结的指头伸进光秃秃的褐色土壤里。冬天的落日,苍白而浑圆,随后会是一轮血红的圆月低垂西天。热气正在哪家马背上蒸腾。田野里白茫茫一片,长满了开着白花的野芝麻菜。一个个金雀花丛,被先端鲜艳的黄花映得格外明亮。迷迭香簇里,一枝乐观的紫罗兰独自盛开。远方,几缕鸿毛似的轻烟,在凝滞的空中笔直轻飏。喷泉四周的苔藓上,裹着一层薄如蝉翼的冰肤。清晨与黄昏,枪声“砰砰”不断。呻吟声,号叫声,猎犬铃儿的叮当声,脚下冻土的嘎吱声,拖拉机发动时的咳嗽声,雪松原木在烟囱里的噼噼啪啪声。雪给乡村裹上了隔音层,四野一片寂静。周遭弥漫着这个季节的气味:冻僵的空气散发出的木头烟味,早收的松露那厚重、几近腐烂的气味,正在压榨的橄榄那油腻腻的香味。冬天最后一场雪,不过是山顶洒上的一层糖霜。
(松风译)
那分明也是在写喀纳斯。梦幻的喀纳斯。
突然,一片紫色出现在视野里。薰衣草。我和松风都如此认定,都不约而同地发出了欢呼。司机体贴,特意放慢车速,好让我们细细看看这片紫色的海洋。LAVENDER!松风轻轻用英语念道。
我们见过薰衣草吗?我和松风坚定地认为那就是薰衣草。直到前些天,一位朋友告诉我,那兴许并不是薰衣草,而是紫苏,一种同样是紫色的野草。呵呵。这么说,这些年来,我们记忆中储存的只是薰衣草的幻觉。也挺好的。美丽的误会。什么时候,要关注一下薰衣草个体,而非群众。要看看薰衣草的特写。
新疆处处都是幻觉。在月亮湾,我从未见过那么清澈的水,清澈得都有点失真了,像幻觉。在禾木,我们在白桦林间漫步,听鸟的鸣叫和附近溪水的潺潺,流连忘返,林间泄露的光,像幻觉,总诱惑着我们向更深处走去。更深处,谁在等待?陷入幻觉。那些图瓦人真幸福。他们就生活在风景中。
抵达乌鲁木齐的当天,沈苇安排我们观看《永生羊》。那是依据哈萨克族女作家叶尔克西的小说改编的电影。叶尔克西就坐在我们身边,不时地为我们当着翻译。是幻觉吗?我一边观看,一边感叹。那些画面,那些镜头,美得让人心痛,让人落泪。故事情节已不重要。音乐也美。还有那首哈萨克情歌《爱的凝望》,百听不厌,美丽而又充满了忧伤。
三
初冬,乌鲁木齐,空气中有清新的气息。映姝说,夜里刚下过一场雪,是乌鲁木齐今冬第一场雪。再加留意,果然,一些树梢和房顶上,积雪正在融化。忽然想到:刀郎的某首歌好像也同一场雪有关。乌鲁木齐最高温度四度,比北京低十来度,原本想该很冷的,可我丝毫不觉得冷。我甚至脱了毛衣,只穿着衬衣和夹克,在街上走,舒服,而暖和。
第二次到访这座西域都市,感觉既熟悉,又陌生。上回待了一个星期左右,几乎天天与沈苇他们聚会,饮酒唱歌,其乐融融。我和松风虽不胜酒力,但极喜爱那种氛围,以至于好几回放弃了组织活动。乌鲁木齐服装节开幕那天,苏玲不断给我和松风发来短信,让我们迅速前去出席开幕式,还说有绝美的维吾尔女演员要表演呢。可我们不为所动,一心还是想着聚会。那种聚会是性情的,心灵的,奔放的,诗意的,有时还具有仪式感。新疆朋友个个热情,大方,他们会轮流站起来,举起酒杯,说一番美好的话语,像致辞,也像祝福。参加过几次聚会,我不由得产生了这样的印象:新疆朋友人人都是演说家,又人人都是表演家。说唱歌马上唱歌,说跳舞马上跳舞,极其豪爽,自然,充满活力,毫无忸怩做作之态。这就是西域风格。
我们因此听到了多少美妙的歌曲,大多是情歌,哈萨克的,塔吉克的,维吾尔的,还有回族的花儿,无须懂得歌词,光那旋律和歌声就足以让你陶醉。叶尔克西唱得真好,是美声唱法,连续两曲唱罢,都不忘说一声:这是献给耿老师的。耿老师则坐在一旁,眯眼笑着,略显羞涩,流露出幸福的神情。耿老师有这样的资格。他已第六次来新疆。他热爱新疆。长相也有新疆特征,走在街上,绝不会被当作异乡客。来到新疆,他连说话的腔调都很新疆了:新疆,好地方!而满也,几杯酒后,似醉非醉,歪着头,眯缝着眼睛,唱起了花儿,那神态实在是太迷人,太可爱了。荔红,待他唱罢,举着白酒杯,轻盈地走到他面前,用浓郁的江南腔的普通话,一板一眼地对满也说:“喏,我来敬你一杯。你太可爱了。”
我竟然也唱歌了,根本不会唱歌的,到了新疆,英语歌,罗语歌,都唱。胆子真大。松风好像也唱了。他可是从不唱歌的。这样的场合,人们不会在意你唱得好与不好。关键在于你的投入,你的陶醉,你的被感染。这其中有一种温暖的互动和默契。
并不是所有人都能习惯西域方式的。你必须是性情中人。你必须具备西域气质。在新疆定居近二十年后,沈苇显然已具备这种气质。记得一天晚上,他陪我和松风漫步来到二道桥。路边有许多摊贩,卖什么的都有,无花果,羊杂碎,馕……沈苇指着一只羊头对我们说:“我请你们吃个羊头吧。好吃的。”我和松风连忙婉言谢绝。我心里暗想:“这哥儿们已新疆化了。”
要真正理解一个诗人,你一定得首先了解他生活的环境。沈苇称乌鲁木齐为“混血的城”,是在生活了多少年后,找到的最恰当的形容。两次到过乌鲁木齐,再来读沈苇的这些诗句,我在震撼中体味到了一种特别的感动,温暖,无语,难以形容:
航拍新疆|图源网络
让我写写这座混血的城
整整八年,它培养我的忍耐,我的边疆气质
整整八年,夏天用火,冬天用冰
以两种方式重塑我的心灵
……
整整八年,我,一个异乡人,爱着
这混血的城,为我注入新血液的城
我的双脚长出了一点根,而目光
时常高过鹰的翅膀
高过博格达峰耀眼的雪冠……
——沈苇《混血的城》
这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诗篇。这才是真正深沉的诗篇。时间,生命,沉淀,诗歌扎下了根,又长出了翅膀。
四
新疆无比的辽阔。无论去哪里,都得赶在日出前起床。一行八人,理想的组合,赴南疆名城喀什。在飞行了大约一个半小时后,我们抵达喀什。正是十一点。时差的缘由,相当于北京的早晨。
在文字中,早就到过喀什了。主要是通过沈苇的《新疆盛宴》和《喀什噶尔》。喀什全称叫喀什噶尔,有“各色砖房”“玉石集中之地”“初创”等多重含义。沈苇对喀什有着深厚的感情,也有着明显的偏爱。一写到喀什,他的文字就变得格外灵动,深情,充满了诗意。我们开玩笑说,沈苇在喀什肯定有贴心的情人,以至于谈论喀什就像是在谈论情人。沈苇说“喀什是华美的、丰盛的、多义的……走在这座中亚故都,如同走在《一千零一夜》的深处,引人入胜的美总在更深处”。关于喀什的早晨,他也有如此优美的描写:“阳光对于喀什也是特别的慷慨,街巷里的阴暗反差变成了一种变幻莫测的节奏,而正午则隆起为一个壮丽的拱顶。人们坐在树荫下饮着加了香料的茯茶,喝着酸奶刨冰,坐在艾提朶尔清真寺攻门的台阶上,静静地打发时光。不急不躁的神情使人想起巴扎上的店主和工匠,他们并不十分在意顾客的光临与否,只是埋头于自己的活,或者专心捧读一卷经书。生活在这里变成了一门从容不迫的艺术。”沈苇对西域的文化和历史,对西域的每片土地、每座城池、每种植物和水果都了如指掌。他踏遍了新疆的所有土地。光喀什噶尔就到过几十趟。他自然是写新疆的理想作者。《喀什噶尔》似乎就是等着他来完成的。他说:“如果把新疆比作一本书,喀什噶尔则是书中之书:一部圣哲之书,一部西域天方夜谭。”他把自己的书当作对喀什噶尔的致敬。这种姿态让此书既充满了知识和智慧,也充满了思想和深情。
我们下榻其尼瓦克宾馆。这原先是英国总领事馆所在地,一座幽静的花园,有几许神秘的气息。这里无疑发生过无数的故事。那些往事的痕迹仿佛还在空气中飘浮着呢。
中坤新疆分公司李总带我们来到一幢具有异国情调的楼房前。我还以为是某座宫殿,没想到竟然是维吾尔餐馆。我们在露天餐厅就座。柔和的光照亮了餐桌和椅子,也照亮了我们的脸。多好的光线。摄影家对光线极其敏感。这是基本素质。荔红立即端起相机,给每人拍了特写。当维吾尔族姑娘将拌面端上桌,我看到老耿的脸上放出了光芒。一踏上新疆的土地,他就在念叨拌面。拌面是他的最爱。他从海南转了四趟飞机,花了整整一天时间,抵达新疆,似乎就是冲着拌面来的。吃着拌面的老耿是安宁的,和蔼的,幸福的,一边吃,一边还会说:“好吃!好吃!”拌面是面条同羊肉、西红柿、辣椒、茄子、芹菜、白菜等合在一起炒出来的,吃起来很香。爱新疆,就得体现在细节上,就得从日常生活开始。从老耿吃拌面、吃羊腿、吃馕的神情,我仿佛又听见他在说:“新疆,好地方。”
五
香妃墓。我们在传说和真实中流连。“相传香妃就是乾隆皇帝的妃子容妃。本名伊帕尔汗,是一位美丽的喀什噶尔姑娘。由于她身上总是散发着一股浓郁的沙枣花香,人们便称她为香妃。”沈苇在《新疆盛宴》中如此介绍。真实与否,其实已不重要。关键在于传说本身的美丽。世界当然需要传说,正如人们需要诗歌、需要小说、需要美术一样。
这是一座颇具规模的陵园,由麻扎、教经堂、大清真寺、高低寺和门楼组成。陵园内还有水池、果园和花圃。年代和季节的缘故,陵园显得有点荒凉,破败。几乎没见到别的游客。有零零散散几个维吾尔族老妪和姑娘在兜售蝴蝶别针。我们出于友好买了一些。麻扎就是墓地,高大巍峨,成为死者的宫殿。在新疆,麻扎和巴扎是你常常会听到的两个词语。墓地和集市,都是人们聚集的地方,只不过一种是以死亡的姿态,另一种是以生活的姿态。维吾尔族人坦然面对死亡,认为生不带来,死不带走,把墓地当作圣洁的地方,经常在墓地旁讲经、集会和过节。
景区导游热汗古丽在为我们讲解。这是位汉化的维吾尔族姑娘,漂亮,生动,落落大方,普通话讲得极有特点,遇到敏感问题,会巧妙地规避,政治觉悟比我们还高,显然受过正规的培训。她说她当过警察,觉得警察工作太累,就改行当了导游。不一会儿,她成了真正的景点。大家纷纷与她合影,仿佛在香妃墓遇到了又一位“香妃”。
几乎没有停歇。我们又驱车前往参观维吾尔族居住区。远远望去,大片的维吾尔族民宅建在高地上。因而,人们称之为高台民居。在幽深曲折的巷子里漫步,穿行,我们甚至都不敢大声地说话,总有一种异样的感觉,仿佛暂时告别了现在,进入了某种遥远的过去。不时地,见到几个孩子,玩着最简朴的游戏,他们身上穿着的衣裳向我们提示着现时的存在。就在这时,我望见了那位少女,孤独地站在门口,美丽和羞涩中流露出忧伤的神情。这似乎是典型的维吾尔表情,就像木卡姆那样。她在期盼着什么。一定的。但我们不知道她在期盼着什么。语言、习俗、思维的差异,都让我们只能远远地望着她:那么纯真,美丽,又充满了忧伤,宛若诗歌中的意象。
真是唐突。那一刻,我忽然想起了我曾翻译过的斯特内斯库的情诗《忧伤的恋歌》。不知什么缘由。
新疆喀什香妃墓|图源网络
唯有我的生命有一天会真的
为我死去。
唯有草木懂得土地的滋味。
唯有血液离开心脏后
会真的满怀思恋。
天很高,你很高,
我的忧伤很高。
马死亡的日子正在来临。
车变旧的日子正在来临。
冷雨飘洒,所有女人顶着你的头颅,
穿着你的连衣裙的日子正在来临。
一只白色的大鸟正在来临。
六
真的听到木卡姆了。在喀什之夜。那是唱给爱人的歌,深沉,多情,而又忧伤。整个喀什似乎都回荡着木卡姆的旋律。我走在空荡荡的街市上,被这旋律包围着,内心涌起无限的柔情和莫名的忧伤。我在向谁走去?谁在向我走来?都是宿命,是上帝的旨意,你无法抵挡,只能听从。那就弹起独它尔吧。那就唱起木卡姆吧。为内心芬芳而隐秘的爱人。美到极致,忧伤油然而生。那么,爱到极致呢?同样的。用音乐表达,真好!一种高级的浪漫,胜过所有的言语。
新疆木卡姆|图源网络
喀什市委宣传部宴请。酒和音乐融合在一起。写出《喀什噶尔》的沈苇在这里享受到了特别的尊敬。女部长一口一声“沈苇老师”,表情生动,目光柔软,不时地为沈苇老师夹菜,与沈苇老师干杯。这可是最高礼遇。一位扎根新疆的优秀诗人应该享受到的。沈苇坦然领受着,一次次地举起酒杯,用酒呼应。维吾尔族导演库莱西特意从几十里以外赶到喀什,来与好兄弟沈苇会面。他们曾合作创作过诗剧《费尔黛维西》。阿克曼操起独它尔,放歌一曲,动人心魄的情歌。他掌控旋律和歌声的能力出神入化,像个情圣。
被气氛陶醉,我不由得陷入遐想:倘若到新疆生活一段时间,那么,我的生命会上升到什么高度呢?Youraisemeup. Youraisemeup. Youraisemeup. 歌者站在高原,用歌声向天空致敬,向长满薰衣草的田野致敬。普罗旺斯。不,这是在喀什,我们的喀什。
不想入睡。到其尼瓦克花园看看。时间发出回音。夜色中,一切都在摇曳。黑暗被那只手点亮了。那只手将过去、现在和未来连在了一起。
“我们的花园很大,很美。花园分为高低两处,沿着一个台阶就从低处走到高处了。高处的花园里长着果树,还有各种各样的蔬菜。这里各种水果争奇斗艳,有桃、李、无花果、石榴以及白的或黑的桑葚。低处的花园里郁郁葱葱地长满了柳树、榆树、白杨树,还有一种喀什噶尔本地的树:吉格达尔(沙枣)……坐在其尼瓦克的花园里,聆听着河边传来的阵阵悦耳的驼铃声,我闭起眼睛,感到似乎就在英国的家中,似乎那铃声告诉我现在是上教堂的时刻了。”这是英国领事夫人凯瑟琳·马嘎特尼富有诗意的动人回忆。
其尼瓦克花园中央,我们望着那棵百年老树,再顺着树梢,望向天空。当年,凯瑟琳·马嘎特尼肯定也常常在树下喝茶,沉思,凝望。兴许,那时,她就在构思自己的书《一个外交官夫人对喀什噶尔的回忆》。凝望和回忆,是内心的需要,是一种深情的姿态。凝望和回忆的时刻,水在流淌,你在走来,薰衣草在田野灿烂。光穿越天空,羽翼舒展。思念,种子般飞翔。
这样的夜晚,我又如何才能入睡?!
七
沉浸在回忆之中,点点滴滴,密密麻麻,像三月三江南的毛毛雨。
当言语已难以表达时,当情感浓郁到一定程度时,我们就只好端起酒杯。松风,沈苇,我的好兄弟,我思念你们。思念必然伴随着记忆,难解难分。思念,其实是一种诗意的记忆,情感的记忆,心灵的记忆。思念,也是在走近,一步步,试图超越空间,可最终还是要面对空间,于是,只好用记忆来抒发和歌唱。那是水在说。
在新疆,端起酒杯,便省略了一切。全在酒里了。红酒,白酒,马奶子酒。那是一次悲壮的豪饮。那天,松风提前离开乌鲁木齐,回到南京。我和沈苇参加了新疆发改委的宴请。来了三位年轻的女记者,用言语和酒发起温柔的攻击。我的同事都是书生,经不起酒的挑战,索性就拒绝饮酒。我只好挺身而出。只好以我刚刚受伤的身躯奋力一搏。当然,这也是一种表达,对新疆朋友盛情款待的感激。我干了一杯又一杯,起码有二三十杯,连沈苇都惊恐并担忧了,想替我解围。最终,搀扶着我回到了宾馆。
我曾在《译林:醉的理由》中写道:
来到新疆,你便会感叹世界的辽阔和壮丽。难怪好友沈苇定居新疆后,诗风大变,写出了那么多让人心动的诗篇,还获得了鲁迅文学奖。在新疆,你只要一出门,就是好几百公里。仿佛时刻都在穿越,在奔驰,没有任何障碍。景致扑面而来:戈壁,沙漠,草地,薰衣草,无边无际,而雪山是它们永远的背景,不时地,还能见到星星点点的马、牛和羊,在随意地溜达。常常,牧人们就那么躺在草地上,或帐篷旁,望着天空,一望就是大半天。那不是文学,那是生活,真实的生活,艰辛,单调,远离尘世,却自由自在。如此的生活中,酒,于他们,不可或缺。牧人们个个都能豪饮。更准确地说,新疆人个个都能豪饮。豪饮过后,开始吟唱,开始舞蹈,或策马飞奔。酒提炼出生活的味道,提炼出激情燃烧的木卡姆,提炼出“夜阑卧听风雨声,铁马冰河入梦来”这样的诗歌。
我经受住酒的考验了吗?难说。只是胆大而已,性情而已,把酒当作一种表达而已。
松风从新疆回到南京不久,给我发来短信:“激情熬人啊!”是的,激情熬人,可激情对于我们又多么重要,否则,生命就会枯萎,时间就会老去。松风已来到北京。兴许,今晚,又将与他小酌一番。然后,再谈谈我们的新疆时光。
八
微醺中,我将写下什么?微醺,一如那次高原之行。凌晨五点半就出发,从喀什,前往帕米尔。顶着满天的星星。半睡半醒。似梦非梦。我们行使在中巴友谊公路上。世界,依然漆黑一片。除了星星,什么也看不见。道路缘由,车微微有些颠簸。恰到好处的颠簸。正合心意的颠簸。像微醺。像雨中湖上的小船。像同里度假村里的秋千。映姝就坐在身边。一路上,她总是悉心地照顾着大家,那么细致,体贴,又善解人意。一个温暖的天使。她喜欢紫色吗?她喜欢薰衣草吗?荔红肯定喜欢的。她就穿着紫色的衣裳。听说伊犁就有大片大片的薰衣草。下回,要到伊犁去。约荔红和映姝一道去。如果松风和沈苇也能一同前往,那将是个多么称心的团队。可他们总在忙碌,过于忙碌,百忙。对了,还有小林。也一定邀上她。新疆期间,她每晚都会给我们发一条短信,用生动的语言报告天气预报,可爱极了,温馨极了。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诗人艾青究竟是在何地写下这些诗行的?是在新疆吗?我知道不是。可我竟愿意相信是。在喀纳斯,在禾木,在布尔津,在喀什,心都变得异常柔软,不仅仅是因为景致吧。某种质朴的东西,某种本真的东西,某种自然而然的东西,某种真正浪漫和诗意的东西,时时在冲击着心灵。需要激情呼应。而激情其实也是一种温柔。极致的温柔。温柔意味着内心有大爱。内心有大爱,必然会导向豪迈,导向坦诚,甚至导向愤怒。就像林兆华导演的话剧《回家》。剧中就有愤怒的一幕:全体演员同声咒骂:“我日通货膨胀!我日房地产!我日屏蔽!我日假药!我日电话诈骗!我日虚假广告!我日官商勾结!我日教育乱收费!……我日我自己!”台下雷鸣般的掌声。倘若对丑恶视而不见,倘若对不公麻木不仁,倘若心里没有大爱,就不会有如此的愤怒。因此,愤怒说到底也是一种温柔。因此,我们就可以说:愤怒的林兆华,实际上是位温柔的艺术家。
怎么走题了?是微醺的缘故。新疆是个时时让你感觉微醺的地方。微醺中,时间停滞了,车也停下了。晨曦中,喀拉库里湖隐约呈现在面前。我们纷纷下车,端着照相机。冷。有刺骨的感觉。可一种冰洁的美却让我们流连忘返,给予我们波德莱尔所说的那种“刺人心肠的欢乐”。喀拉库里湖和慕士塔格峰相互衬托,支撑起这幅美景的主体框架。浅滩,石子,零星的水鸟,幽蓝的天空,则填充和丰富着这幅美景的各个层次。渐渐增强的光又在突出或减弱画面的某些部分,让阴影扮演对照的角色。摄影家黄永中和荔红一头扎进了风景。寒冷对于他们已不存在。只有光线,只有景致,只有瞬间的美,必须将它们捕捉。我后悔没带单反相机,只好用卡片机照了几张。聊胜于无。留作纪念吧。还会再来的。再来时,一定带上最好的相机。
新疆喀拉库里湖|图源网络
待返回车上时,所有人都已彻底清醒。有人开始讲故事了。可我依然沉浸在回味中,久久没有言语。
九
沿着唐玄奘当年西行取经的路线,我们继续前行,不一会儿就抵达塔什库尔干,帕米尔高原上的一座小城。这座边陲小城似乎只有一两条街,安静,整洁,空气清新,中心路口矗立着一尊山鹰雕塑。山鹰,对于在小城居住的塔吉克民族,一定有特别的意味。后来,从沈苇的《喀什噶尔》中得知,鹰是他们的图腾。
新疆塔什库尔干县貌|图源网络
海拔三千多米。但尚未有任何高原反应。我站在街口,关注着来来往往的塔吉克人。这是个和平、善良、美丽的民族,有欧罗巴血统。他们见面时,会行各种身体礼仪:吻手礼,吻额礼,或贴面礼。这极像东欧民族的一些礼仪。这种礼仪真好,能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友好和相互尊重。可惜汉民族已没有这样的礼仪。记得当外交官时,曾接待一个河南代表团。热情的罗马尼亚女主人打算从团长开始,一一拥抱代表团成员。这时,我发现了一个微妙的细节。代表团好几位成员竟同时找了个借口,悄悄离开了队伍,避开了这一礼仪。兴许,面对异常饱满、漂亮的女主人,他们不知所措。兴许,还有其他难言的原因。我不知道。
用完午餐,直接坐车前往红其拉甫。那是中巴边界,海拔五千多米。空气渐渐稀薄。眩晕的感觉,让呼吸和言语变得艰难。我坚持着,决不能掉队。一名年轻的战士陪伴着我们来到边界界碑处。这就是红其拉甫。放眼望去,雪山围绕,耀眼的白色,就在眼前闪烁。我拨通松风的电话,喘着粗气,对他说:“兄弟,在海拔五千五百米的高度,问候你!”松风的声音传来,遥远,却又亲切。那一刻,心灵仿佛完成了某种升华。这次攀行,于我,更多地具有精神意义。
塔什库尔干,宁静而又迷人的夜晚。抬起头,满天的星星,密集,闪烁着,那么的近,那么的亮,仿佛伸手可触,仿佛回到童年的田野。长期在都市生活,被雾霭遮蔽,竟看不到星空,竟忘了我们的天空原来繁星闪烁着,时时刻刻。看不见星星的城市是可悲的城市,再发达再繁华,也没有任何前途。不想回宾馆。真想邀上一位同伴,与她整宿整宿地在外面漫游,走遍小城的每个角落。我在做梦吧。是的。小城之夜,就是一个梦。也是一个奇迹。当地朋友介绍说,这里的监狱连续五十年空着,没关过一个犯人。世上到哪里还能找到如此安宁的类似理想国的城市。
一夜无眠。我在冰山脚下徘徊,倾听着小城的呼吸。
十
石头城。差点失之交臂。一只绝对的手将我拦住,把我引向那里。当我在光中登上它时,惊讶得说不出话来。高处,在雪山和天空之间,一片石头的废墟沉默,舒展,呼吸,提示着曾经的辉煌和印记。时间停滞,刹那之后,又迅疾倒流,回到唐朝,回到取经的路途,回到一粒种子的样子。一眼望去,全是茫茫的过去。
全是影子。宫殿的影子。长廊的影子。墙的影子。画的影子。舞的影子。歌的影子。水和火的影子。思春少男少女的影子……影子在摇曳。影子在移动。影子在述说。影子在交织,重叠。忽然,影子变得清晰,具体。公主穿越时空,款款走来。是她。是她吗?
新疆塔县石头城|图源网络
她就站在废墟上,神秘的西域公主,披着光的衣裳,在同天空对话。Where do you come from actually?我不禁大声发问。是幻影吗?我揉了揉眼睛。幻影消失,种子却映在了内心。
被击中的一刻,命定的一刻,泪水融进了光中。第一行诗,就在那时诞生。
石头城。光。泉水。草滩。小溪。女人跪倒饮水的姿态。多么奇异的废墟。废墟之美,美得令人晕眩,不敢逼视。我要在废墟之上种上帕米尔花,八个花瓣的帕米尔花。我要让废墟重生,变成童话里的奇迹,变成天空下蔚蓝的见证。我要让阴影读懂最宁静的词语。兴许就是一个字。在石头城和光之间,是谁在闪烁,又是谁在召唤?轻轻的,却有力,叫人难以抗拒。一遍遍地问自己:我如何是好?我如何是好?我如何是好?
感觉在汹涌,起伏,生生不息。我知道,我爱上这片土地了……
2010年12月于北京
以上文字选自《孤独与孤独的拥抱》
(四川人民出版社2020年5月版)
邓一光 高兴 林海音 林克 刘 莘 汪剑钊 海飞 石一枫 魏微 弋舟 付秀莹 刘玉栋 李浩 吴君 ……
排版:滟滟晴方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