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夏朝四百多年的历史当中,不是一直都是姒禹家族统治的,姒启死后由其子太康继位,结果太康辜负了启的期望,他不仅没治理好国家,甚至弄丢了启好不容易夺来的王位,被后羿取而代之,这是历史上著名的后羿代夏。
在先秦典籍中,《楚辞》、《左传》等书籍都有提到后羿代夏,寒浞窃国的故事,但是到了司马迁的《史记》,这些历史事件便被有意识的删除了。在《夏本纪》当中,司马迁直接写道:“太康崩, 弟中康立;中康崩, 子帝相立;帝相崩,子帝少康立。”不仅没有了 “弈捉代夏 ”的事情 ,而且还建立了完整的太康 、仲康 、相 、少康四代世系,用以迷惑世人。
这其中受到了中原文化中心论和“夷夏之辩”观念的影响,认为夷族取代夏王是谋逆,是不光彩的事情,因此在先秦之后秦汉两朝典籍都有意识的回避了这件事。
史料不能相互印证,使得“羿浞代夏”这件事受到了后世史学家的质疑,直到二里头、大汶口等历史遗迹被发掘,进一步研究证实文献所记载的“后弈代夏”事件提供了可能。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已有多位学者就“后羿代夏”问题作出了相关的研究。
二里头博物馆
李伯谦先生认为“后羿代夏”是确实发生过的历史事件,后羿及其部落属于东夷民族,二里头类型很有可能是“太康失国”、“后羿代夏”以后的夏代文化。
根据《左传》的记载,太康为夏王朝第一位王启之子,在夏启死后继任王位。太康在位期间是个昏君,他不理政事,好淫乐。曾经在洛水之南打猎,百日不归朝,有穷后羿乘人民不满,西进以代夏政。后来太康归来,被后羿阻挡在洛水之畔,不得归国,流亡在外而死。
后羿代夏除了因为太康不理朝政,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华夏民族与东夷民族很早便存在直接的利益冲突。东夷民族主要分布在山东省、河南东部及苏皖北部地区,他们的历史同华夏民族一样悠久。
早在黄帝时代就存在了,出现过太昊、少昊等著名部落首领,而华夏自古以来占据了豫陕晋及其邻近地区,水土丰茂,物产丰富,对比临近的东夷民族诸部落分布地区而言日子不要过得太好,在物质生活水平极其低下的原始社会,为了争夺不多的有利生存空间,东夷民族与华夏民族早已矛盾重重,彼此已经打了很多个回合。
黄帝蚩尤大战,便是华夏与东夷的战争。此战之后,东夷华夏关系进入稳定期。但是启的上位加剧了部族矛盾,被启赶下帝位的伯益就出自东夷,这次最高领导权争夺战加剧了两部矛盾。
再次,帝太康缺少作为一国之君的素质,他对政事的荒废是直接导致“后羿代夏”事件的原因。夏启死后,其子太康继承帝位,但是太康昏庸,沉迷酒色,《离骚》云“夏康娱以自纵。不顾难以图后兮,五子用失乎家巷。”孔安国《史记·夏本纪·集解》曰“太康盘于游田,不恤民事,为羿所逐,不得返国。”
在面对东夷如此强势的窥伺之敌,太康竟然不顾朝政,沉湎享乐,夏朝的衰微便是可以预见的,可以说东夷尚武两部矛盾丛生是后羿代夏的前提,那么太康无德便是导致夏王朝衰微的直接原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