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听说五龙潭公园要扩建,于是上个月某礼拜天抽空出去拍了拍五龙潭周边,算是留个纪念。
说到扩建,我开始是不太赞成的。在我的印象当中,五龙潭就是一个小巧精致的园林式公园,精致是它的特点。这里亭台楼榭,小桥流水,清泉淙淙,锦鲤嬉戏,宛如一幅静谧优美的古典园林画卷,景色媲美三大名胜和环城公园。如果扩建,恐失其特色。这次拆迁面积不小,新并入的地方,估计也是新建一些仿古建筑吧,感觉意义不大。其实,我一直对扩大公园规模持有异议,感觉没有必要,不是什么公园都是越大越好。后来得知,这次扩建的规划是将趵突泉、五龙潭、大明湖连成一条线,大概是想恢复千百年前大明湖碧波万顷的风貌,想象不出将来会是什么样子,那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 冬日五龙潭公园内拍摄,后面的黄色建筑就是文物总店。2006.1.31
要拆除的这些建筑中,最显著的就是山东省文物总店。网上资料说,山东省文物总店成立于1961年,不清楚是不是这座建筑的建成时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有没有我也记不清了,90年代初肯定是有的。这里先放几张之前拍摄的照片。
↑ 西门十字路口,从东南角往西北拍摄。2018.9.24
↑ 文物总店背面,春柳依依。2019.3.24
文物总店内部我曾进去过,里面主要是销售一些字画、瓷器。现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文物总店刚被拆除。
以下照片都拍摄于上个月10号。一大早我来到于家桥,这是我第一次发于家桥的照片,但实际上我很喜欢这里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色,也在这里拍过多次照片,只是一直没有发表,以后我会专门搞个专辑。因为河边不让洗刷,所以我选择在他们的正脸相互遮挡时按下快门,为的是不给这几位居民带来麻烦。关于不让居民用泉水洗刷的事,这次按下不表,我以后再阐述自己的观点。
↑ 清晨于家桥。2021.1.10(下同)
于家桥所在是铜元局前街(正规的铜元局前街是东边南北走向的街道,铜元局后街是西边南北走向的街道,这里是他们中间一段东西走向的小路,地图里标注也属于铜元局后街,但实际门牌却是铜元局前街),听名字就知道,这里过去是铸造铜元的地方。上个世纪初,铜元局在此建立,袁世凯和山东巡抚周馥都曾参与,但仅仅数年后就关闭了(主要因为含铜量不够)。由于此处水多,便在铜元局原址建造了山东造纸总厂(原泺源造纸厂)。按去年底发布的规划,铜元局前街,小河东侧在此次扩建中都会变为绿地。
↑ 过客(铜元局前街)。
↑ 铜元局前街上一户人家,门口应该是近些年有关部门为了旅游搞的,但里面还保留着老住家的样子
↑ 这是个秦记火烧店算是网红了,味道不错的,拍照时人不多,不过等我回来时,已经排老长的队了。
然后路过周公祠,回来的时候我还会专门拍摄这里。周公祠街同样是济南的老街了,但周公是谁,就没几个人知道了,就连我这老济南也是后来才在筐市街的宣传画上得知的,原来周公祠是纪念清代抗捻名将周盛波、周盛传的。查了一下,二人不光抗捻,也曾和太平军作战,转战安徽、上海、江苏、山东、直隶等地,还拓植了小站稻、建立了小站新农镇,所以天津等地也有纪念二人的周公祠。
↑ 周公祠和铜元局前街的路口。上刻“制锦市”三个字的大石头也不知何时在这的,恐怕要移走了吧
↑ 终于绕到了省文物总店。最后一张留念,现在该建筑刚刚被拆除了。
↑ 当天,旁边是正在拆除中的山东省党史陈列馆
党史陈列馆我在九十年代时进去参观过一次,里面很干净,展览的是革命文物。以前这附近是北厚记酱菜店,这是十九世纪80年代建立的酱菜名店,前店后坊。八十年代时,我也来这买过酱菜,里面成缸成坛子的酱菜堆积着,最著名的三绝是酱包瓜、酱蘑茄、水晶甘茹(地环)。我不太喜欢大杂烩的菜,所以相比酱包瓜,我更喜欢酱蘑茄,深色的酱蘑茄切成丁,咸甜适口,还有点晶莹剔透,配上一碗热乎乎的小米稀饭,那是一绝。据传蒋介石在撤离台湾时,还曾派陈诚将军专程来购买他日思夜想的北厚记酱菜。北厚记西边有小石板路通往江家池,也就是现在的五龙潭西的天境泉。
↑ 剪子巷,也有几百年历史了,趵突泉向西扩建也会消失!街北头的火车票售票处也有约二十年历史了
路南的剪子巷,顾名思义,是制作剪子闻名的手工业区,明朝时就有了,清朝康熙乾隆时已经十分繁华。剪子巷附近有大板桥和小板桥,有石板路,小时候来玩过,泉水汇成的小河非常清澈,现在大板桥已经并入趵突泉公园。这次五龙潭扩建,趵突泉同样也会西扩。这样的历史老街,纵然现在已经没有当年的历史痕迹,拆掉变为绿地,似乎也有些可惜,真有必要吗?
↑ 我记忆中当年的筐市街早已不在了,现在的筐市街宽敞了很多,右边除了银行,其他都会变成绿地
沿共青团路继续向西,这里原来有个两层的中原百货店,店面比较宽敞,店前还有多级台阶,大概九十年代拆除了吧。走到路口,朝南的马路就是筐市街了,这里最早是济南特色手工业区,不少卖箩筐、篮子的。现在看到的筐市街,已经是这些年扩宽改造过的了,那些手工业店铺也踪迹全无。三十多年前,我上学时天天走过这里,记得筐市街南头路东有个水果食品店,路中段有寿衣、花圈店,还有纸人纸马什么的。另外,还有一件事我也记忆犹新。人的记忆很奇怪,不定什么时候有件小事会记得很清楚。小时候,我喜欢凑热闹,有一次在筐市街,看到不少人围着一个摊。挤进去一看,原来是卖香椿芽的,地上有两担香椿芽,奇怪的是上面爬了很多蚂蚁。正纳闷时,有人就问摊主,怎么上面那么多蚂蚁,摊主倒是干脆:“香啊!”我至今也不知道是不是这个原因招的蚂蚁。
↑ 现在的花店街
往南走,路口往西是花店街,网上有传说秦琼曾在济南西关花店街打铁(秦琼府邸就在附近五龙潭),我倒是很怀疑,因为花店街的名称应是一百多年前这里有很多棉花行而得名的,而棉花传入内地大约在宋朝,所以跟秦琼怕是扯不上关系。
↑ 路口往北是朝阳街
↑ 朝阳街西侧还有老楼
路口再往北就是朝阳街了。朝阳街东侧改变也很大,以后会并入五龙潭作为公园的一部分。虽然规划不涉及西侧,但西侧更有看头,远处那个楼是个老楼,至少八十年代就有。记得楼前还有个食堂,需要登几级台阶上去,里面的炸丸子做的不错。有时门口有卖豆腐的,卖家自己切一块生豆腐,放入口中,好像吃得很香甜,回家我也试一试,并没有那么好吃。路西早年间还有一条小街,叫元宝街,是一条短小的弧形街道,也就几十米,应该是根据形状取的名字。朝阳街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每到夏天的时候,这里槐树上回垂下很多“吊死鬼”,我说的不是真的吊死鬼噢,是学名尺蠖的虫子,外观就象蚕,嘴里吐丝从树上挂着,一片一片的,挺瘆人。往地下看,也是一片一片的,这玩意身体一拱一伸,如此爬行,被踩到后会变成一滩绿汁,很恶心。有时园林部门会打药,那就都落在地上了,走路骑车都会搞的地上很脏。有些淘气的男生会把吊死鬼放到女生身上吓唬她们,更有甚者会放满满一火柴盒,突然打开来吓人。不过说来奇怪,我已有有二三十年没见过了,不知现在还有吗。
↑ 周公祠同样是百年老街,解放前这里是济南染织行业聚集地,现在算是小吃街吧
↑ 这个牌坊是2014年才建的
再往南走,又是一个十字路口。往西是三圣街,往北就是制锦市,这片区域扩建应该影响不大,本集也不多说了。往东是周公祠街,现在街南边已经有部分属于五龙潭公园了,几十年前这里有些砖红色的住宅楼,我有好几个同学都在这住,街西头南侧还有一个商店,放学时有时会和同学一起买一些文具或小零食,比如海带丝、辣椒砖之类。现在淘宝上还能买到海带丝,泡方便面时可以放上一袋,味道如初,但辣椒砖就再也没有见过了。
↑ 现在路北是住宅楼,下面有些小吃店铺。杨铭宇黄焖鸡是从济南走出去的小吃品牌,现在已经名声在外。老十三中麻辣串?我还真没吃过,不算太老吧。
↑ 要说最具济南特色的民间美食,排名第一的肯定是把子肉了,这张照片里就有三家
↑ 生产渠边偶尔还能看到有人在洗衣,这里就是扩建的分界线了
五龙潭流出来的泉水向北流就是生产渠了,很早之前称作小河,后来人工又修葺了,改名生产渠。按照规划,生产渠东侧(右边)会变为绿地,前面拍摄的周公祠西北部分可能暂时不会动。在这里碰到两位洗衣的大婶,她们对以前碰到的摄影师颇有微词。原因是现在这里不让用泉水洗衣,但有的摄影师拍了她们的正面照片上传后,有管理人员找她们麻烦了。所以我这里只拍了背影和侧面,而且都经过了后期图像处理,目的就是为了保护老同志。
↑ 铜元局前街上的老居民楼,这次肯定是要拆掉的
↑ 沐浴在晨曦中的于家桥
最后又回到了于家桥。这时日头已升,阳光洒入水中,波光粼粼。几位老居民仍然在此洗衣,充满了生活气息,时光仿佛凝固了一般。五龙潭扩建,于家桥西侧应该是被保留的,但周边变化也会很大,以后我们看到的也不会再是这个样子了。
铜元局、剪子巷、筐市街、周公祠、制锦市... 一个个熟悉的老街,渐渐的又会变得不再熟悉。今当拆建,不知所言。
(本集完)
樂道影像 原创精品 转载注明出处 不得修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