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银花
“我不想再逼孩子学乐器了,最终他也只是个会弹琴的写字楼打工人”。
前阵子,一位妈妈在某商场里看到了一个正在弹钢琴的外卖小哥,发出了上面的感慨。
有人批判这位妈妈太功利,“连学个乐器还要当‘人上人’”。我想这位妈妈不是太功利,而是对现实感触太深。
01.普通家庭,试错的机会少
也许对于富裕的家庭,一年花个几万块学个乐器,不觉得有什么,孩子喜欢就走专业,不喜欢可以也可以换别的。
对普通家庭来说,学个乐器不仅家长压力大,孩子的压力也很大。一些从小就学乐器,每天“被逼着练习”这件事也成了一些人的童年阴影,如今最多也只是在年会上被领导安排表演个节目而已。
即使学乐器不是为了“演奏家梦”,仅仅把学乐器当作爱好,我们也无法回避一件事,“学乐器很费钱”,“贵”也一直是乐器教育的主要特征,哪怕是“学着玩玩”,也是要投入真金白银的。
拿学钢琴为例:
买架过得去的钢琴,至少15000元起步,讲究一点的,也得三四万。有人说不买钢琴行不行?那肯定是不行的。买了琴都不一定能坚持下去,不买琴是肯定坚持不下去的,想不买琴趁早打消学琴的念头。
虽然买琴的费用是一次性投资,但学琴的费用也是一笔不小的长期开支。便宜的,一两百元一次课,每周一次,一年也得万把块。好老师,一次课五六百,不算贵,一年下来得两三万。坚持学下去的话,后面的考级、比赛报名费、服装费用等就是未知数了。
哪怕你家孩子有点音乐天赋,学琴初期,一天最少也得花一个半小时,才能看到效果。而初期学琴,陪孩子上课,督促孩子练琴,靠的还是父母的耐力。
花去那么多的时间、金钱、精力,却要求家长“抛掉执念,以艺术熏陶为主”,实在是有点强人所难。
02.学乐器无法体现在分数上
一年几万元学乐器,这些费用很多家庭也不是花不起,但学乐器肯定不像学奥数、作文,有利于考名校,学乐器这件风花雪月的事,在分数上是无法显现的。
国内的升学压力,很多家长都是有感受的,尤其是初升高,也只有50%的录取率;普通大学和名校,直接关系着你毕业后的“钱”景,作为父母,谁不希望自己的子女能过上好日子?
就算家长认清了自家孩子没什么天赋的现实,想要的也只是“考个级回来就OK了”,起码学琴花出去的时间、金钱、精力有个印证,所以也难怪国内乐器考级这么热了!
03.“止损”不容易
有父母抱怨“明明是孩子自己要学的,可几年下来却学成了仇人,天天闹着不想去上课,不愿意去练琴”。
学琴初期,家长要判断出孩子到底是短暂的新鲜感还是真的感兴趣,可比登天还难,只能碰运气。
学了几年后,孩子要是不愿意学,家长也很难帮孩子做决策。
因为乐器大多需要长期的练习,对自律能力尚未发展成熟的儿童,是很难在枯燥的重复中获得持久的快乐。
当孩子不愿意学了,到底该坚持还是该放弃,谁能给家长们一个百分百正确的答案呢?
所以在我身边,如果前期已经投入了很多金钱和精力的家庭,大多数家长的选择汇成一了句话:
“再坚持一下吧,说不定就好了呢。”
04.“万一”派上用场了呢
让孩子学乐器,固然有优越感的原因,但同时也有务实的考虑。
在市少年宫当小提琴老师的小王老师和我们谈心说:“因为偏科,过了小学后,自己的数学成绩从来就没有及格过。”
“也亏了妈妈从小就让自己学小提琴,让自己走了一条更适合的路。”
很多家长明明知道学乐器的收益是不可控的,却还愿意投入心血,本身也是一种“不计代价”的表现。
“万一孩子学的派上用场了,孩子的路也就多了一次选择。”也是很多家长的心声。
即使有家长开始是抱着“陶冶情操”的目的来尝试的,但随着学习的深入,到最后也几乎都陷入了对考级、拿奖的执着。
归根到底,还是为了“有用”。
写在最后
其实,我们没必要责备开头的那位妈妈“过于功利”。
对于学乐器的那段经历:有人会对当年不愉快的练习经历耿耿于怀,至今都不会再碰那个乐器一下;
也有人感恩父母,正是因为爸妈的坚持,才让自己有了一个能够寄托心情的业余爱好;
还有少部分人因为父母的远见和坚持,让自己走上了更适合、更美好的路。
家长让孩子学乐器,无论是为了陶冶孩子情操还是为了让孩子有一技之长;无论是来自于家长自己的美好愿望,还是出于孩子自己懵懂的“艺术梦”,但遗憾的是,对大多数人来说,最终可能都变成了生活中可有可无的一部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