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繇,曹魏时期书法名家,王羲之的老师,并称“钟王”,同时也是书法史上公认的楷书鼻祖。正如《宣和书谱》中评价的那样:备尽法度,为正书之祖。
钟繇所处的曹魏时期,正是汉字由隶书向楷书过渡的关键时期。钟繇的出现,为新书体的完善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这么说吧,要是没有钟繇,王羲之的楷书都不知道跟谁去学。
钟繇在书法方面的贡献不光体现在楷书方面,在隶书和行书方面也颇有成就。南朝羊欣的《采古未能书人名》中记载:“钟有三体,一曰铭石之书,最妙者也;二曰章程书,传秘书教小学者也;三曰行押书,相闻者也。”
铭石之书,就是咱们常说的正体楷书,按照羊欣的说法,这是他最擅长的。章程书,指的是隶书。所谓的行押书,就是行书。
钟繇诸体皆能,从哪里能体现呢?下面,我们给大家看一个比较有个性的:钟繇书法神作《得长风帖》,集楷行草三体于一帖,超凡脱俗。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钟繇的书法真迹到东晋时期已经失传了,咱们看到的这篇《得长风帖》是后人的临本。可即使是这样,也掩盖不了《得长风帖》的艺术魅力,点画之间,我们仍能感受到属于钟繇的那种与众不同。
钟繇的《得长风帖》有啥与众不同的呢?
首先,在于深厚的用笔功力。
咱们提起钟繇王羲之等人,首先想到的就是魏晋风度,总以为气质胜过一切。魏晋风度是不假,可是呢,这一切都是建立在最基本的用笔之上的。可以这么说,没有过人的用笔能力,啥风度也体现不出来。
梁武帝在《观钟繇书法十二意》中曾明确称赞:巧趣精细,殆同机神。
岂不知用笔而未佳也,故用笔者天也,流美者地也。
《得长风帖》好在哪?钟繇的书法又妙在哪?最基本的,就是精和巧。
另外,才可以说说风度。
什么是魏晋风度?其实吧,不管是什么风度,装是装不出来的,当然也不是刻意设计出来的。特别是钟繇的书法,庚肩吾把其列为上品之上,说其是“钟天然第一,功夫次之。”这里说的功夫次之,并不是说人家功夫不到家,而是强调最出彩的地方是自然不做作。
当然了,就钟繇《得长风帖》的这种风格,也不是一般人能模仿得了的,别说神韵,达到形似都很难。即使局部像了一点,通篇的那种流畅华丽也很难把握。
最后,想说说楷行草一体这件事。
一般来讲,一幅书法作品都是以一种书体为主,要尽量避免风格上的出入。如果各种各样都来一点的话,处理起来难度非常大,看起来也会比较乱。
钟繇的《得长风帖》,和常规作品最大不同之处就在于楷行草三种书体并用,且搭配的非常自然,没有一点突兀的感觉,看起来非常舒服。人家是怎么做到的?个人认为,主要还是在于用笔和笔势。
书法史上,类似《得长风帖》这样的神作还有一些,我想了一下,颜真卿的《裴将军诗帖》应该也算是其中的一个。这种让人眼前一亮的感觉,和《得长风帖》差不多。
喜欢书法的朋友们,在您的眼里,还有哪些神作能让您眼前一亮呢?您最钟爱的又是哪一种风格呢?还请在下方留言区说出您的最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