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镇江,“镇江肴肉”又名“水晶肴肉”,亦叫“水晶肴蹄”,简称肴肉,是驰名中外的镇江名菜,流传于江淮一带。肴肉,与镇江锅盖面,镇江香醋并列为"镇江三怪",在全国范围内享有盛誉,肴肉除镇江外,江淮一带都有制作,但口感风味稍有不同。肴肉皮色洁白,光滑晶莹,故有水晶肴蹄之称。肴肉具有香、酥、鲜、嫩四大特色。精肉香酥,食不塞牙,肥肉去脂,食之不腻。吃时佐以姜醋更是别有风味。它既可以当作国宴上的冷盘大菜,也可以成为镇江人锅盖面上的浇头,甚至还可以成为镇江人喝早茶时候的小吃,也就有了坊间流行的“肴肉不当菜”之习俗。
镇江人这样吃肴肉的风俗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的万历年间,当时的人们称之为“水晶猪蹄”,伴以炖香薷食用。起初,只是民间吃。而到了清代,已经成了达官贵人和乡野俗夫们的共同追捧。据《清稗类钞》记载:“镇江人之啜茶也,必佐以肴,肴即馔也。凡馔皆可曰肴,而此特假之以为专名。肴以猪豚为之,先数月,渍以盐,使其味略咸,色白如水晶,切之以块,于茗饮时佐之,甚可口,不觉其有脂肪也。”《镇江市志》同样也有着这样的记载:“早晨吃“冷肉”,也就是水晶肴蹄,佐以香醋、姜丝,更是镇江独有的习俗。镇江的肴肉,用料和工艺都十分的讲究。尽管现在有的步骤采用的是现代化的操作方式,但是大部分都还是保留着传统的手工制作工艺。其中,最重要的制作环节叫做“叠盆”。蒸煮好的剔骨猪蹄被整齐叠放在铁盘之中,这是一个整理塑形的过程,也是水晶肴蹄最终成型的关键。
肴肉系用猪之前后蹄加工制成,尤以前蹄为好。制作过程复杂,技术要求很高,要经过准备、腌制、成熟、装盆四道大的工序。准备工序是将猪蹄拆骨去筋,除毛洗净,腌制工序是先将猪蹄皮朝下平放在板上,用铁钎在瘦肉处不规则地戳若干下,均匀地撒下盐,揉匀擦透,平放在有老卤的缸内。腌制出缸后再放冷水里浸泡去涩味,取出刮去皮上污物,再用温水漂洗干净;成熟工序是把猪蹄肉朝下皮朝上入锅,逐层相叠,最上一层皮朝下。先用旺火烧沸,撇去浮沫,将葱、姜、花椒、八角等分装两只布袋里,投入锅中,再加酒少许。蹄膀上盖上竹箕,再加贮满清水的小缸一只,将蹄膀压紧,用鱼泡火煮约一个半小时,将蹄膀上下翻换,再煮至九成烂出锅。装盆工序是取直径一尺二寸,边高一寸三分的平盆,每盆平放煮熟的蹄膀两只,皮朝下平压二十分钟后,将锅内的汤卤烧沸,撇去浮油和浮沫,舀汤入盆内,填满盆内空隙,冷却后即成肴肉。四道工序中以腌制和成熟两道为关键,不同季节和气温对腌制时间、成熟程度都有不同的要求,要灵活掌握。另外,运用好老卤,对肴肉的质量也大有关系。
镇江肴肉不仅是餐桌上的佳肴,更是馈赠亲友的佳品。正如一位名士所说:“风光无限数金焦,更爱京口肉食饶,不腻微酥香味溢,嫣红嫩冻水晶肴。”游逛镇江美景,顺带一份以篾篮盛放的镇江肴肉,既有味,更有品。晶莹透明的肴肉,就是这样一代又一代的在镇江人的餐桌上占据着自己特有的位置。它是慕名而来的食客们的心头之好,是镇江香醋的绝配之一,是镇江美食的最佳代表,也是一代代镇江人关于家乡味道最深的那份记忆。小伙伴们,镇江肴肉,口味香醇,油而不腻,你吃过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