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德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心量广大,就能包容万事万物。怎么样才能心量广大?就要从忍辱下功夫。每个人都有嗔心,必须用忍辱来对治。不但佛法讲忍辱,以世间法来说,想要成就一番大事业,也必须要忍耐。能够忍心不动,我们的定力、智慧就会产生出来,就能以静制动;六波罗蜜当中的忍辱波罗蜜,目的就是度瞋恚,所以忍辱有很深的道理。忍辱有五个层次:
第一是“伏忍”,勉强调伏,把心当中的烦恼降伏下去。我们这个心就像野牛一样,有牛脾气;修行要调伏这个心,就像是牧牛,初开始,先要拿一根鞭子,只要这条牛不听话,就是一鞭打下去,这就是伏忍。举例来说,被人家骂了一句,自己准备要骂回去,刚起了这个念头,马上想到:“我现在要修忍辱波罗蜜,不能骂人家。”就把这口气咽下去了。如果是念佛的人,发现脾气来了,马上念一句:“阿弥陀佛!”脾气就没有了,透过念佛来调伏我们的心,这就是伏忍。
第二就是“信忍”,有了伏忍的工夫,这念心调伏得差不多了,渐渐有了信心,信根愈来愈深。
第三是“顺忍”,“顺”就是逆来顺受,无论在好的环境、坏的环境,都甘之如饴,这时假使被人骂了一句,自己只是笑一笑,心中一点都不发脾气,达到这一步工夫,修行就进步了。
第四是“无生法忍”。一个是生忍,一个是法忍。什么是生忍?生,就是众生。生忍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在顺境当中,受到人家恭敬、供养,自己假使不知道忍,不知道要保持定力、保持平常心,就容易得意忘形,产生骄慢心、放逸心。另一种是在逆境当中,因为受了一句责骂,就心生烦恼、憎恨,时时刻刻都想要报复,这就是不能忍。如果受到别人的谩骂、侮辱,都能忍心不动,心中不但不怀恨,还能甘之如饴,这就是生忍,这就是真正的菩萨愿行。
其次是法忍,“法”包含心法与非心法。心法是指心当中的烦恼,瞋恚、忧愁、邪见、乃至男女之间产生贪爱,这些烦恼现前,要能忍得下来。这念心一动,马上就要返照,看看是谁在起贪心?谁在起爱心?这就是禅宗的参话头;或是用检讨反省、惭愧忏悔等种种法门来对治心当中的烦恼;其中最直截了当的就是“忍”,妄想来让它来、妄想去让它去,这念心始终保持不动。这是属于心法的忍。非心法是指外在境界的灾害,如台风、地震、水灾、火灾、兵荒马乱、瘟疫等,让我们吃也吃不好、住也住不好,乃至冷、热、饥、渴、老、病等境界,使我们产生种种烦恼。
面对这些境界,看看自己是什么心境?如果有工夫,境界来了,还是一样甘之如饴;如果禁不起境界的考验,起了贪心、嗔心、痴心,就会堕落。证到了无生法忍,经历外在一切天灾地变、一切不如意的境界,自己的心都不动,为什么?了达诸法缘起性空、缘生无性。外面天气热,知道热是无自性、缘起性空;外面天气冷,冷也是无自性、缘起性空;人家骂我,没有能骂的人、没有所骂的境界。证到空性,知道一切法都是缘起,当体即空,就能成就无生法忍。
第五是“寂灭忍”。所谓“生灭灭已,寂灭现前”,当前这念心真正达到如如不动,这个境界就是菩提,就是寂灭涅槃,证到这个境界,就是果位上的圣者,这就是寂灭忍。这时忍无忍相,有人骂我,这念心也是如此;有人赞叹我,这念心也是如此。这念心就像一面镜子一样,“汉来汉现,胡来胡现”,像来则现,像去则无,不留一点痕迹。《楞严经》云:“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达到寂灭忍,这念心达到绝对寂灭的法界,没有能、没有所,能所一如,动也如是、静也如是,顺境也是如此、逆境也是如此,就是果证无生,就是圣者。修菩萨道就是一个“忍”字。能忍,才能成就定力、智慧。有了定力、智慧,才能把事情处理得恰到好处。无论在顺境、逆境,都要“忍”心不动;进一步不执著忍相,由相对达到绝对,契悟无上菩提心,达到寂灭忍,就能契入佛的境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