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瀛这个国家,从古至今就没老过,自古以来福建沿海的倭寇之乱就是这伙人在搞事情,然而在唐朝时期,有一伙唐军乘船去东瀛岛转了一圈,吓死了当时的东瀛天皇,为了表示歉意,东瀛送上了大笔财物才摆平了唐军,事情经过到底是怎么样的呢? 你可不要说我胡说八道,这个事情在东瀛的正史里可是有记载的,
''元年冬,唐兵灭高丽。二年,使小锦中河內鯨聘于唐。四年,唐百济鎮將刘仁愿遣李守真上表。冬,唐使郭务悰等六百人,及送使抄宅孙登等一千四百人,船四十七艘,泊比智岛。郭务悰等以人船众多,慮骤至致疑防,先遣沙门道文等于对馬,告來朝之意。对马国司牒知太宰府,府即驰驿以闻。天智帝崩。帝大友元年春,遣內小七位阿曇稻敷于太宰府,告丧於郭务悰。郭务悰等咸易服,举哀者三,东向稽首再拜,进善及信物。夏,以絁一千六百七十三匹、布二千八百五十二端、綿六百六十六斤,倾賜郭务悰等。別赐甲冑、弓矢於郭务悰,发回之。''
这是史书的记载,接下来,我就用白话把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好好解释一下,为什么唐朝在百济有驻军?为什么会想到乘船去东瀛?为什么只是在岛边转转就吓死东瀛天皇?是因为天皇胆子小?
第一个问题,为什么唐朝会在百济驻军?
高句丽这个国家跟唐朝可以说是积怨已久,前朝隋炀帝远征高丽失败后,高句丽用隋人尸体立成京京观,堪称中华之耻,贞观年间,唐朝派人前去收敛尸体,顺手毁了景观,这下子高句丽就慌了,担心唐朝会来攻打,于是高句丽王也派人修筑长城,东北从扶余开始,西南到海,
贞观十六年,高句丽权臣泉盖苏文杀死容留王高建武,破坏两国关系,
贞观十七年,新罗派特使觐见李世民,乞求援手,唐太宗派人传话给高句丽要求停战,高句丽反而联手百济、薛延陀汗国要抗衡唐朝,于是李世民下定决心对高句丽用兵,
贞观朝绝非前朝隋炀帝时期可比,唐太宗以张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李世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向辽东进军,
唐太宗说:“炀帝无道,征辽东时,人们打断自己的手足来躲避出征与徭役。朕现在征高句丽,都是选那些愿意出征的人,募十得百,募百得千,一些没能跟随出征的人,都愤叹郁邑。”
此后,唐朝先灭百济,再多次打败高句丽,最终灭高句丽,也是在这期间,在百济留下驻军,
为什么会想到乘船去东瀛?跟东瀛有什么过节?
说到这个就不得不提白村江之战,高句丽吃了豹子胆联合百济新罗等国抗衡唐朝之时,东瀛(当时叫倭国)也加入了其中,663年8月27日至8月28日,唐朝、新罗联军与倭国、百济联军于白江口,然而当时的唐朝水军实力很强,将兵力、船舰皆数倍于己的倭国水军打得大败,(再想想大清朝的北洋水师,只能长叹一声),
驻守于百济的唐军,经常派遣规模上千人的武装“使团”到倭国进行友好交流,据说最长一次住了7个月,可把倭国小朝廷上下吓破了胆,偏偏还不敢反抗,每次都只能好吃好喝伺候着,到了唐军走时,还要送上大批财物聊表心意,
那为什么唐军后来一次蹭饭就吓死了倭国天皇呢?不应该早就习惯了吗?
是有原因的,倭国在白江口败给唐军后,退守小岛,整天担心唐军会攻过来,东瀛为了求个安心,不惜国力,在濑户内海沿岸等广阔地区一口气修筑了五条防线,到处设烽火、建兵营,还建造了水城,然而却治不了心病,唐朝灭了高句丽和百济后,东瀛天智天皇更是战战兢兢,生怕哪一天唐军就打过来,忧思成疾,身体很快就不行了,
有外忧,也有内患,虽然东瀛地方不大,但是皇子的竞争也很激烈,几个皇子的争斗也让天智天皇很是操心,此时应该配图,
后来唐军驻百济的统帅刘仁愿一下子带着47艘舰船到东瀛做客,东瀛一下子就懵了,以前也就是小打小闹,现在倾巢出动是要灭国吗?
天智天皇一下子就不行了,然而这群使团在岛上住下后,也没有什么举动,就是吃吃喝喝,唐朝也不派人也把他们叫回去,这样过了小半年,东瀛送了一大笔财物后,这群吃饱喝足的爷终于启航回家了,
早在唐朝,我们就对外国进行了舰船外交,效果还很好,真是够牛的哦,
你觉得这个操作够赞吗?我觉得很赞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