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江干E研训
编者按
2020新学年,“响度Ⅴ学术讲坛”持续推送中。9月,我们将集中推介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副主任、研究员张丰的学术成果。
本周,推出张主任2018年发表在《中国民族教育》期刊的文章《浙江中小学 STEAM 教育的实践路径》,以飨读者。
作者简介
张丰,现任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副主任、研究员,兼任民盟中央教育专门委员会委员,民盟浙江省委基础教育委员会主任,浙江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主要研究领域在校本研修、学校教学管理、课堂教学改革、教育评价改革等。
2018 年,浙江省教育厅确立“以STEAM 教育为切入点推进科技创新教育”的工作项目,提出“夯实中小学科学与数学课程,加强技术应用能力学习,切实推进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的总体目标。当前 ,浙江中小学STEAM 教育的实践路径主要有五方面,其中前三者指的是方向,后两者则是特色的工作载体。
DOI:10.16855/j.cnki.zgmzjy.2018.z1.010
推动学科的实践性学习
推进 STEAM 教育的基础是学科课程的有效学习。 没有中小学科学与数学课程的扎实基础, 也很难通过STEAM 教育形成学生的科学素养与创新能力,但当前中小学的科学与数学课程仍有待改进。
引入STEAM,是针对当前“坐着学”“听中学”的“静态学习”过多,适当增加“做中学” 的实践学习。推动科学与数学等课程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面对真实情境,探索问题解决是STEAM 学习的重要体现。 科学课程的实验探究,数学课程的建模与问题解决,包括一些技术活动,它们共同关注学生的动手实践以及基于实践而生发的学习。让学生们学科学习的10%至20%的时间与活动采用“做中学”的形式,让一定比例的动手实践促进学生心智全面而科学地发展。
但在现实中,推进实践性学习也存在许多困难,其中最困难的是评价技术的制约,当前的学科评价仍然过于依赖纸笔测验。因此,要在推广科学实验操作评价的同时,引导操作技能评价向实验设计、综合应用与解决问题的评价发展。重点研究技术环境下进行科学与技术课程的实践能力评价。借鉴国外应用性课程评价的技术方法, 突破高中技术课程学业水平考试与选考实践化评价的技术问题。
推进项目学习的常态实施
在与美国教师交流时,我发现他们不太认同“STEAM 课程”的提法,他们更愿意将STEAM 理解为一种观念、一种方式,是相对于以往教学活动的取向的变化。
引入 STEAM,是要在当前基本都是分科教学的局面下,增加跨学科的整合形态的学习,促使碎片化的学习向整体性的学习转变;在以教师主持的、章节知识为线索的、系统性传递为主的学习中,增加学生自己主持的、聚焦主题的、以项目为组织形式的研究性学习;在指向标准答案的较为封闭的学习过于强势的今天,增加指向未知答案的重在探究过程的创新意义的学习。
以研究性学习为重点的综合实践活动是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亮点,但这也是课程改革实践的难点。由于课程定位、目标、内容、课时、师资、资源等很多方面的新形态与学校既有习惯的差距,十几年来,综合实践活动以及研究性学习的推进并不顺利。但是,基于项目的研究性学习是指向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创新精神的关键学习方式,是面向真实情境、真实问题的STEAM 的典型学习形态。 推动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实施与常态开展,让学生们每学期都至少经历一个综合性的项目学习,体会对科技的兴趣, 经历探究、设计、实践与展现是当前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
创建以工程与设计为重点的应用性课程
青少年成长存在着学术性发展与应用性发展的区别。但在我国“重学术轻应用”的社会背景下,人们总想增加学术性课程的学习来提高社会地位。殊不知,适合学术性发展的学生是有限的,更多的学生要走应用性发展之路。区域教育 管理须宏观把握支持学生学术性发展与应用性发展的资源结构,学校教育要为学生的应用性发展提供机会。 引入STEAM 教育,是要支持中学生的应用性发展,增加旨在促进学以致用的、技术应用方向的工程启蒙教育。这是中小学原有课程体系的空白点,也是面向未来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生长点。
在澳大利亚,高中学业考试就是大学入学考试,新南威尔士州与维多利亚州的考试科目 (110 门左右,其中语言科目近 50 多门) 中, 有设计、工业技术、计算机技术等30 多门课程属于应用性课程。由此可见,基础教育中的应用性课程是必要的,也是让课程更适合学生的重要方面。 STEAM 教育既是学术取向学习的必须路径,也是应用取向教育的重要载体。 要增加技术及其应用的课程模块,引导拓展性课程更多地体现STEAM 教育思想,探索以设计为重点的 STEAM 拓展课程, 开展工程技术的启蒙教育——这是从课程发展的视角,探索基础教育中的STEAM 的突破口。
探索国际化视野下的“课程平移项目”
浙江的实践与全国很多地区一样, 也都是在教育国际化的推动下,在原有实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2017 年暑假,浙江省教育厅与美国印第安纳州教育部门合作实施了“浙江—印州中小学课程平移项目”,邀请美国教师走进浙江中小学课堂, 组织学生开展 STEM 学习;同时组织教师观察课堂学习过程, 体 会美国教师课程组织与教 学实施 的经验。
2018 年在杭州的西湖区、上城区和拱墅区开展的“ 课程平移项目”有了进一步的完善。 在面向中小学生开展为期两周的基于项目的学习活动的同时,我们 策划了以观察为基础的“ 做中学” 的教师研修。 在每个教室中安排4-6 名来自同一学校的学员组成研修小组,全程研究该项目,合作完成课堂观察记录、教学视频剪辑分析,总结形 成课程案例,再将项目带回本校, 开展跟进实践,进而总结形成可推广的项目学习资源。
在研修过程中,我们还策划了 过程性评价,加强研修小组建设。 安排项目交流、分区展示与分学段报告等多种交流形式 ,利用展示性学习,探索合作性交流与竞争性交流的结合,促使团队合作与深入研究。
基于协同创新中心形成学术研究与专业支持的共同体
为加强学术研究,形成推进合力,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借鉴协同创新机制,于2018 年3 月发起组建STEAM 教育协同创新中心的动议, 得到了浙江省教科院、浙江省教育技术中心、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杭州师范大学学科教育研究中心、浙江省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浙江教育出版集团有限公司、浙江省中小学教师海外研修基地(美国) 等 8 家单位的响应。协同创新中心在 4 月的首届 STEAM 教育大会上正式成立。
随后又吸收了中国工业设计学会设计教育分会、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浙南STEAM 教育协同创新中心 (温州市教育局、科学技术协会、科技技术局发起,以馆校融合为实践特点的区域分中心) 等单位与团体加入协同创新中心,形成包含 12 家单位的成员类型多元、专业优势互补的研究与实践共同体,共同探索促进课程发展与师资建设的创新机制。
浙江省STEAM 教育协同创新中心是浙江省第一个以基础教育研究与实践为重点的协同创新的探索。 中心成立的目的是团结STEAM 教育的研究力量,探求多维度协同的创新实践。具体来说,一是推动学术研究与工作实践的协同,加强实践取向的学术研究,促进基于丰富实践的理论发展;二是推动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的协同实践,在高师院校通识课程设置中增加综合学习、STEAM 教育的课程与实践,完善科学与技术教师的职前培养与职后研修体系,组织优秀高中生参与大学的实验室研究与 STEM 实践;三是重视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的协同, 发挥科技馆、博物馆等校外教育基地的作用,以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促进学校STEAM 学习实践;四是关注教育系统与产业界的协同实践,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结合区域经济产业发展的背景开展STEAM 学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