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日战争中,八路军和新四军同样饱受缺枪少炮的困扰。不过,两者相比,八路军的处境要稍好一些,因为在1936年东征山西的过程总,当时驻扎陕北的红军部队曾经从阎锡山晋绥军手中缴获了少许山炮、迫击炮;日寇攻入山西后,刚刚改编的八路军又在滹沱河中打捞出4门野炮和8门山炮,都是败退中的晋绥军丢弃的,最后4门野炮虽然原物奉还,但8门山炮却加入了八路军的战斗序列。
抗战打了5年,粟裕师长获得第1门山炮
相比之下,新四军虽然长期在富庶的长江流域作战,但由于地处日伪顽多方势力夹击之下,长期处境艰难,一直没有机会打大规模的歼灭战,因此缴获的重武器多是迫击炮、重机枪等,一直到了1941年初,新四军才在搞摩擦的国民党江苏省主席韩德勤部队手中缴获到一门山炮,而且是与八路军装备最多山炮一样,都是晋造十三式。
所谓晋造十三式山炮是1924年(民国13年)由阎锡山太原兵工厂根据日本大正六年式山炮仿制而成的。1931年“九·一八”事变东北被日寇占据;1932年“一·二八”事变上海变成不设防城市,当时中国最大的东北兵工厂和上海制造局先后停产,金陵制造局和汉阳兵工厂又集中精力制造枪械,远在北方的太原兵工厂就成为国内火炮生产的主力军,许多地方部队都采购和装备晋造山炮。
集中全师力量,终于组建起山炮排
新四军缴获的这门晋造山炮是中原大战时期,晋绥军联合各方反蒋势力共同讨伐蒋介石,作为礼物送给西北军第3军的,中原大战失败后,西北军分崩离析,第3军被改编为第33师,编入韩德勤任军长的第89军,这门山炮也就顺理成章地被带到了苏北地区,成为新四军反顽战役的缴获。
对这门山炮,时任新四军第1师师长的粟裕如获至宝,当即决定在全师选拔30名有经验、觉悟高、身体素质过硬的战士,成立师属山炮排。炮有了、人有了、编制也有了,可难题也来了,可全师数千官兵竟然找不出一个懂炮兵的,来担任这个山炮排排长。无奈之下,粟裕师长动员全师上下查找线索,总算在驻扎盐城的“抗大”五分校找到一个叫马腾云的文印员,其曾经在东北军炮兵旅干过,粟裕当即拍板,将其调来担任山炮排排长。
在船上历经艰苦,完成训练
山炮排成功组建了,但仅仅是万里长征迈出了第一步。在后续的训练中各种困难接踵而至,首先是教材方面,尽管地下党的同志也尝试从各种途径获得炮兵教材,但由于敌人封锁太严,始终未能如愿,最后只能自己凭经验来编写。更让人头疼的,这门山炮历经多次战斗,瞄准镜等观瞄器材和一些关键部件都已战损或被人为拆除,加上炮排的战士们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结果导致几个月训练下来,大家仅仅学会了火炮的分解、组合和维护保养。
即便是这样的训练,由于日寇的连续扫荡,也不得不被迫中断,这门珍贵的山炮也不得不拆解后装入准备好的棺材,埋入地下暂时隐藏。1941年10月,粟裕下令将山炮取出,由山炮排与卫生部、供给部、金库、印刷厂等后方机关一起,组成船队到广阔的黄海海面上去隐蔽待机,这才使得山炮排的训练得以继续进行。战士们利用海上风平浪静或靠岸的机会,反复练习瞄准和拆装,训练水平得到不小的提升。
从两发不中到两发全中
尽管如此,由于炮弹太过珍贵,粟裕师长又亲自下令:每开一炮,都必须由师部批准。因此,直到1942年春天,这门山炮才获得首次实弹射击的机会,当时装载山炮的木船行驶在江苏省启东市海复镇附近海面,突然遭到日寇船队包围,在被迫迎战的情况下,新四军连发两弹,逼退了日寇,但由于缺乏观瞄器材,又是首次射击,因此并未击毁一艘敌船。
1943年初,这门山炮正式首次参战,在围攻伪军曹家埠据点的战斗中,2发2中,第1炮击毙伪军营长,第2炮摧毁敌人两座毗邻的碉堡,迫使残余伪军160余人投降,驻附近南通县城的伪军500余人甚至闻讯逃跑,从此新四军炮兵威震苏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