胤祎,他是康熙皇帝的第二十个儿子,生于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七月二十五日,他是在康熙皇帝五十四岁时才有的皇子,可谓是老年得子,母亲是高氏,出身于江南书法世家,进宫时地位非常低微,到了雍正登基之后,高氏才晋升为皇考贵人。但是这丝毫不影响康熙皇帝对这个幼子的喜爱。
襄嫔动画像
巡视塞外,父皇疼惜
胤祎从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起,也就是小胤祎十一岁的时候,就随康熙皇帝巡视塞外、热河行围、南苑打猎、汤泉沐浴和畅春园游玩,几乎到康熙皇帝崩逝之前,每年都会带着这个小皇子出去游玩。可见康熙皇帝对年小的皇子是非常喜爱的。
雍正登基,先扬后抑
康熙皇帝在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突然崩逝。皇四子胤禛继位登基,改兄弟名由“胤”变“允”。“胤祎”也就变成了“允祎”。
允祎由于年龄太小,没有参与争夺储位的斗争,雍正皇帝对这个小弟弟也没有太多为难。在雍正四年(1726年)五月,允祎被封为贝子。而且雍正皇帝还给了他一个职衔“内府佐领”。并配给蓝甲兵丁作为保护。
雍正八年(1730年)二月,雍正皇帝又晋升允祎为“多罗贝勒”。如果你认为允祎在雍正朝能够得以荣华,那就是大错特错了。
雍正十二年(1734年)八月,发生了一件事情改变了允祎的命运。《清史稿》只用了七个字来纪录这件事,“命祭陵,称病不行”。允祎被降三级为辅国公,到底发生什么事情,让雍正皇帝大为震怒呢?我们再翻看一下《清世宗实录》,实录记载:“贝勒允祎人本庸愚,性复懒惰。朕从前加恩特封贝勒,冀其知恩悛改,奋勉向上,以副朕期望之意。岂料伊秉性糊涂,毫不知感。上年派往祭陵,伊行至通州,称病而回。今年派出,又托病不往,甚属无知”。大意是:允祎为人,又懒又蠢。朕以前特旨加封他为贝勒,就希望他能有所改变,勤勉向上,来报答朕对他的期望。岂料他恶习不改,麻不不仁。去年朕派他祭拜景陵,他竟然到通州,称病而回。今年又派他去,他又托病不往,他这么做就是实属无知,藐视君主。雍正皇帝严旨申斥:“著革去贝勒,降为公爵,以示儆戒”。雍正皇帝的训斥并没有让允祎感到害怕,依然我行我素的过着懒散生活,这样的局面一直持续到雍正皇帝驾崩。
康熙皇帝的景陵
乾隆继位,允祎守陵
乾隆皇帝继位后,依然延续着雍正皇帝对允祎的态度。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二十三日雍正皇帝驾崩后,乾隆皇帝命允祎在“乾清宫丹墀行礼”祭拜雍正皇帝,连大殿都不让他进,乾隆皇帝给出的理由是雍正皇帝不喜欢他。可见允祎雍正皇帝在出现“祭陵不去”事件后,一直厌恶允祎。
雍正十三年(1735年)九月,乾隆皇帝对这个小叔叔的态度有所“改善”,他准许允祎进殿祭拜雍正皇帝,并复封允祎为贝勒,让他去守护雍正皇帝的陵墓。这可能是乾隆皇帝对允祎的一种报复,“祭陵不去”事件一直在乾隆心里有所影响。同年十一月,乾隆皇帝追封允祎的生母高氏为皇祖襄嫔。
好景不长,允祎又在乾隆元年(1736年)二月,因雍和宫人员管理混乱为由,将允祎交由内务府处理,好在判罚不重,仅仅罚俸而已。
乾隆二年(1737年)二月,乾隆皇帝命允祎守护雍正皇帝的泰陵。就这样又过了七年,允祎安安分分的守护泰陵七年,表现良好,被乾隆皇帝擢升为泰陵总理事务大臣。
雍正皇帝的泰陵
允祎就这样在泰陵安安稳稳的度过了十一年,年仅五十岁的他在乾隆二十年(1755年)正月初九薨逝。乾隆皇帝亲赐谥号为“简靖”,意为“简约清净”之意。
胤祎,一生平淡,懒散不求上进。他没有参加康熙末期的争夺储位之争,在雍正中前期也受到哥哥雍正皇帝的悉心照顾,爵位也在不断地上升。但在雍正十二年(1734年)发生“祭陵不去”事件后,雍正皇帝对他的态度急转直下。为什么与世无争、安然恬淡性格的胤祎竟然三番五次推脱不去祭陵,这里面肯定有问题。史料没有记载,我们也无从分析。
胤祎就因为“祭陵不去”事件后,他被雍正皇帝打压,被乾隆皇帝派去守陵,事与愿违地和陵寝打了半辈子的交道。真是时也,命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