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庄是由皇家垂直管辖、经营的庄田,明朝之前的唐朝、五代及宋朝时期,就已经类似地存在了。
一、明代皇庄的出现及其原因。
大明王朝的第一个皇庄,是明成祖朱棣于永乐初年建立的宛平县黄垡皇庄。之后,有了明洪熙年间的仁寿宫庄,以后又有了清宁和未央两个宫庄。
但是,由皇家直接安排人员管理,收取赋税的皇庄,则出现在明宪宗朱见深承继大统后的初年。
明宪宗(剧照)
当上皇帝伊始的朱见深,没收了大太监曹吉祥原先霸占的土地,并将其变成了皇家田产,取名“皇庄”。
当时,有的官员认为朱见深这样做不利于国计民生,就上书劝谏:“天子以四海为家,何必置立庄田,与贫民较利?”
但是,宪宗有他自己的打算,根本不予理会。这是为什么呢?
明宪宗朱见深自即位之初,就开始无所顾忌地享受皇位带给他的特殊待遇,随意开支,大肆挥霍;花天酒地,穷奢极欲,使得皇宫大内的花销迅速增加,导致皇家内庭的财政捉襟见肘,入不敷出。
帝王的奢华享受(剧照)
而且,因每年计划供给宫中的钱财不够开支,挖空心思找钱花的朱见深,就开始动用明王朝历代内库积蓄的十窖金子。
再者,明朝皇权的空前强化,需要更多的人力财力。以前的皇宫大内供用成规,已经无法满足现实的需要。
因而,为了确保皇宫大内愈来愈多的奢华享用,明代皇家就想方设法寻找来钱的门路。皇家想要广开财源,在当时条件下,立庄招佃收租,不失为增加收入的办法之一。
于是,由皇家直接占有土地,通过剥削压榨百姓,获取收入的皇庄得到了发展。
那么,土地从哪儿来呢?
二、皇庄的土地主要来自民田。
据史料记载,弘治二年(1489)户部尚书李敏说:“畿内之地﹐皇庄有五﹐共地一万二千八百余顷。”
明武宗朱厚照继位后,在宦官刘瑾等人的唆使、诱导下,朱厚照又增建了七处皇庄,以后每年都有增加,陆续增至36处,累计占地可达三万七千多顷。
皇庄(图景)
再加上原有的、占地达一万六千多顷的人寿、清宁、未央三宫的庄田,明武宗时期整个皇家私有地产,总计可达五万三千多顷。
这些由皇家控制的地产,少部分是没收的所谓“罪臣”的土地,绝大部分都是侵夺、霸占民众的土地及士兵的屯田而来。
据孝宗弘治年间统计,京畿四府的官田原先不到两千顷。到武宗正德年间时,这四府的三十六处皇庄占地三万七千多顷。
不难想见,其中的大部分土地,应该是夺占农民的土地而来。皇庄都是如此发展起来的。
三、农民的土地少而薄但税没少。
皇帝开辟、建设了皇庄,达官贵人乃至僧侣、地主们都纷纷仿效,用各种手段兼并土地。
从明朝中叶以来,皇室、贵族豪门所占的土地,纳税很少,甚至不纳税,而是把税粮转嫁到民众身上。
愤愤不平的民众(图景)
根据《明会要》、《明会典》等史料的记载,明洪武二十六年,全国耕地总计850多万顷,征收税粮2900多万担;弘治十五年,全国耕地减至422万多顷,征收税粮近2700多万担。
由以上数据比照,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信息:其一,明洪武二十六年至弘治十五年,皇家、豪门兼并了近428万顷土地;其二,民众所缴纳的田税总额几乎没有减少。
由此可见,明朝中叶以来,广大农民的负担正在成倍地增加。
还有一个不争的事实,那就是,皇家、豪门所夺占的土地,都是良田沃土,而留给农民的土地大部分是瘠薄之田。
辛勤劳作的民众(图景)
由于皇家及豪门大族对土地的无休止占有,导致广大农民失去土地,大规模流浪奔命。从而严重地影响,以致阻碍了大明王朝的生产力的发展,也为明王朝的衰亡埋下了祸因。
四、皇庄的管理者欺压虐杀民众。
皇庄的管理者,打着主子的旗号,与当地土豪劣绅、地痞无赖勾结在一起,剥削佃户,欺压庄田周围的民户。
甚至连过往的行人、旅客也遭到侵害。“凡民间撑驾舟车,牧放牛马,采捕鱼虾之利,靡不刮取。”
被欺压的民众,若有反抗,便被抓捕拷打,甚至丧失生命。于是,忍无可忍的民众,不断发起反抗斗争。
民众的抗争斗争(图景)
综上所述可知,皇庄及其管理,都为民众带来了苦难,甚至是灭顶之灾,因而引发了民众的反抗斗争,动摇了大明王朝的统治根基,导致其走向衰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