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一开头秦国就被吴起的魏国大军搞得差点亡国,得益于各国之间互相牵制的大形势,赵国与魏国的闹掰间接的救了秦国。当时在位的是秦献公,战败之后他开始“安分守己”,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从他开始着手让秦国上下学习魏国的一切,特别是吴起的改革措施。也正是从秦献公开始,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秦国要跳跃式发展了。大器晚成的秦到这个时候已经出现了“成”苗头,因为他所学习的吴起改革可是整个战国时期知名度和影响力排名第二的著名改革。
而秦献公的儿子秦孝公又实施行了排名第一的商鞅变法,虽然他最后为了抚平贵族的愤怒、保护自己的地位,忘恩负义的把商鞅给车裂了,但是商鞅变法使秦国彻底脱胎换骨,经济实力虽然未见明显提升,但使得秦国成为了一部“战争机器”,军事实力一跃成为除齐国以外的最强者。
到秦惠文王时,这部机器开始发挥作用,向东击败了当初差点儿吞并自己的魏国,向西击败了强大的部族义渠,并且史无前例的首次敢于出兵打齐国,试了下火力,一看不对劲儿赶紧缩了回来。从此秦在西边称霸,直到六国一统之前的整个战略就是远交近攻,换句话说就是与齐国搞好关系,其他地方任意践踏,等都收拾完之后,再利用庞大的整合资源一举灭齐。
魏国这个战国前期最大的“刺儿头”到了中期还不消停, 终于被得罪了所有诸侯国,齐秦夹击下被打的再也没有出头之日。在此之后三晋中最北边的赵国雄起,几乎拥有了当初春秋晋国的地位,接着齐国发生了田氏代奇,齐国本来就富甲一方,经济层面无人能敌,经过威王、宣王两代国君的苦心经营变得更加富庶。当时的天下形势基本上是北边的赵国和南边的楚国都属于强国,而东边的齐国和西边的秦国都属于帝国级别,而且南、北两国没有仇恨,东西二帝互不侵犯,但是北、西之间和南、西之间就不敢保证了。
话说秦武王无后,与秦国同族的赵国趁虚而入,拥立芈月之子为楚昭王,之后秦国历史上发生过的最多的大事,基本上都集中在秦昭王身上。首先七国中最弱的韩国和后来被联军打成最弱的魏国联合起来攻秦,结果输得很惨,从此这俩小国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有心的读者可能已经感觉到战国发展到这个阶段,已经出现了一种微妙的平衡,四大国都没有什么大动作,中间韩、魏本来就已经被制裁的相当弱小,最后还联合起来”作“了一把,惹祸上身一蹶不振。既然平衡了为什么后来又出现了“一边倒的形势呢?大家算数都很好,四大强国加两个弱国等于六,战国七雄还有一个——燕。
燕国所做的这件事在战国史上算是一个“突发事件”,是一次完全没有通盘考虑的行动,又加上历史的巧合,战国如果不是七雄而是双数,也许就真的能平衡下去,战国的一系列重大事件一直没燕什么事,其能够突然发力,原因在于当时燕国出现了整个春秋战国除了管仲之外的第二著名人物——乐毅,他率领燕、秦、赵、魏、韩五国大军对齐国发动了一次总攻,从此齐国国力大衰。天下形势本来东西各一个大哥,南边一个谁也想讨好的楚国,中间包着一群小弟,但这一天小弟们突然合力抡起大锤砸向齐,这种微妙的平衡被打破。同时除秦以外的参与国们也就给自己断了后路,没了齐的制衡,秦国此后开始肆意妄为,将它们一个个吞并,最终天下一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