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八戒
今天八戒带大家来了解一个中国历史上由汉族人建立的这么一个王朝,从公元1368年到公元1644年,历经16位皇帝,共计276年的大明王朝。
要说大明王朝,我们首先不得不提到明朝的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是在什么样的背景和环境下投身起义军,而后建立明朝的呢?
朱元璋
朱元璋
朱元璋画像
1328年(元天顺帝天历元年)9月18日在安徽省凤阳县贫苦农民朱五四的家里,其妻陈氏生下了一个男孩,不用说我们都知道这个孩子就是我们故事的主角---朱重八。《明实录》记载朱重八出生的时候夜间房屋中红光满地,以至于邻居都以为他家着火了。这些异象都足以表明这个孩子不同寻常,也是大多数皇帝出生时候的标配。
可是这时候的朱五四没有那么高兴,此时的朱五四首先要考虑的是一家人的生计问题。毕竟这已经是他第六个孩子,朱重八上面还有两个姐姐,三个哥哥,说到这里插一句题外话,要是元朝那时候实行计划生育的话,估计也不会有朱元璋,更不会让这个计划外的娃推翻了自己的王朝。朱五四有自己一个豆腐坊,但主要还是靠给地主家种地过日子。
随着小重八的长大,小重八的童年那是在一间四面透风、冬凉夏暖、采光良好的茅草屋中度过的,小时候的重八还是希望能上学堂读书的,但是朱五四付不起重八的学费,无奈小重八就到地主刘德家找了一份放牛的工作,就这样重八很老实的给地主刘德放了12年的牛。此时的朱重八也没有远大的理想,唯一现实点的理想就是好好放牛,挣口饭吃,好好活下去。
影视剧照
影视剧照
影视剧照
那时候的元朝可谓是腐败至极,赋税徭役是五花八门的刮取老百姓的血汗钱。1344年是一个有特殊意义的年份,上天给元朝带来了两个大灾难。首先是黄河泛滥,沿岸的山东、河南几十万人沦为难民,即使元帝国不把这些老百姓当人看,但也还是要防着他们造反的,所以修黄河成了元朝廷首先要做的事情。而第二个灾难就是淮河沿岸遭遇严重的旱灾和瘟疫。虽然对于元朝廷来说饿死、病死更为省事,但是表面工作还得需要做的。于是元顺帝下诏赈灾,中书省联系的赈灾粮食经过朝廷、州、府、县官员的层层剥皮,到了灾民手里的就只剩下谷子壳了。这时的元顺帝还以为自己做了件大好事,正在群臣的奉承下自比尧舜禹汤。
灾难到来,四月初六朱重八的父亲饿死了,初九大哥饿死了,十二日侄子饿死了,二十二日母亲饿死了。就这样原本和睦的家庭什么都没有了,17岁的朱重八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亲人一一死去,却又无能为力。人世间最大的痛苦莫过于此,朱重八唯一能做的就是用痛哭来宣泄着自己的情绪。哭完之后需要解决的是埋葬自己的父母。没有棺材、没有寿衣、没有坟地什么都没有怎么埋?没有办法的重八只能去求地主刘德,看在自己父亲给他当了一辈子佃户的份上找个地方把他的父母埋了。而刘德干净利落地拒绝了他:“你父母的死管我什么事,自己想办法去!” 走投无路的朱重八和二哥拿门板抬着父亲到处走,希望能找到一个地方埋葬父母。幸好有好心人看到他们实在是可怜,给了他们一块地方埋葬了他们亲人。朱重八不明白自己的父母在土地上耕作了一辈子,而死后却连入土为安都做不到,而地主刘德不用种地却能衣食无忧,这是为什么?此时的重八没有时间在考虑这些问题,眼下最要紧的是自己怎么能吃饱,怎么才能活下去!
为了能吃上饭,朱重八决定去附近的黄觉寺当和尚,在寺里他从事的是类似于长工的工作。他发现这些寺庙里的和尚除了没有头发,对待他的态度跟刘德几无差别,这些和尚自己有地,还能结婚,再有钱还可以开当铺。黄觉寺的和尚不念经,不拜佛,甚至连佛祖的真身都不擦。自然而然这些劈柴、挑水、扫地、添油这类的活就都落到了刚刚入寺的朱重八身上。即便是这样他还是经常挨骂。就这样朱重八已经很知足了,最起码自己能吃饱饭了。
命运似乎要锻炼重八的意志,因为饥荒过于严重,所有的和尚都要出去化缘,说是化缘其实就是出去讨饭吃。然而重八就连化缘也要受人家欺负,由于和尚多,对化缘的地方就要分片。而分给重八化缘的地方都是些穷地方,而富的地方都是由那些有关系的和尚去化缘。朱重八被指派化缘的地方包括淮西、河南,这些地方都是饥荒的重灾区,谁能有多余的斋饭化给他呢?就这样朱重八一边走一边化缘,挨家挨户的去讨饭。每敲开一扇门对重八来说就是一种考验,面对他的往往是白眼和冷嘲热讽。对重八来说敲开那扇门可能意味着侮辱,但不敲开那扇门则意味着可能要饿死,这就是现实。
此时命运之神向朱重八投来了微笑,天将降大任于他,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经过三年多讨饭生活,锻炼了他的意志。他和别的乞丐不同,也是因为不同,重八没有选择一直当乞丐,在讨饭的时候他开始仔细研究了淮西的地理、地形、山脉、风土人情,也开阔了自己的眼界和视野。长期的困难生活将朱重八从一个死了父母只能躲在角落里哭的少年成长成为一个意志坚强的男人。
元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元朝宰相脱脱力争的修缮黄河的建议最终被朝廷采纳,朝廷命令黄河沿岸的17万农民劳工修缮黄河堤坝。在这个昏暗的元王朝,朝廷拨出来修黄河的工钱被各级官吏揣进了自己的腰包,反正黄河无论怎么泛滥都淹不到自己这些当官的。可怜的脱脱想法是好的,可是没有办法落实下来。
公元1351年,经不起徭役和赋税折腾的韩山童、刘福通在安徽阜阳起义了,成为了第一支起义抗元的部队。在短短的一年的时间里元朝发生了几十起暴动事件,各地起义军多达百万人。而此时朱重八结束了三年的讨饭生活回到了黄觉寺,继续做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生活,并没有参加起义军的想法,虽然他对万恶的元朝有着刻骨铭心的仇恨。但聪明朱重八知道一旦参加了起义军造反,就意味着自己走向了一条没有回头的道路,一旦被元军打败,只有死路一条。
不久之后,一封信的到来打破了重八平静的和尚生活,来信的是他小时候的伙伴汤和。信中汤和告诉重八说自己已经是起义军的千户,希望重八也能来参加起义军,共图富贵。看过信后,他不动声色地将信烧掉,因为此时的他还没有参加起义军的想法。然而当晚,他的师兄告诉他说有人已经知道他看起义军信件的事了,准备去告发他。此时的重八终于被逼上绝路,摆在他面前的是三条路:一、留在黄觉寺等着被人告发,二、逃跑,三、参加起义军造反。权衡很久后他依然没有下定决心,便去找了自己一个叫周德兴的朋友给他出主意。周德兴似乎也没有好的主意,于是他给朱重八的建议是算一卦,看看那条路更适合自己。算卦的结果是“卜逃卜守则不吉,将就凶而不妨”,意思是说守在这里和逃跑都不吉利,反而去造反还或许没事!这是不同寻常的一卦,这一卦让一个碌碌无为的和尚走向了君临天下的道路,也为腐败的元朝送来了一位埋葬者。
重八理想本不高,只要两亩薄田有口饭吃即可,然而就这样简单的愿望都无法实现。朱重八明白了自己已无退路,现在还面临着被人告发有掉脑袋的危险,退无可退、选无可选的朱重八决定去参加汤和所在的起义军。
这是一个真实版本的逼上梁山,这或许就是他的宿命,也是上天给他唯一出路,更是他走向成功,成为明朝开国皇帝所迈出的第一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