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咱们来说说杨文干事件是怎么回事。我认为,杨文干事件是李世民集团用和平手段夺权最接近成功的一次,也是最后一次。
杨文干事件发生在公元624年,此时李唐已经基本统一天下,当时人们的主要注意力已经由群雄逐鹿转移到宫廷内部的夺嫡斗争。夺嫡的双方就是李世民和李建成。
杨文干是李建成的铁杆心腹,时任庆州都督,当时李渊正在仁智宫避暑,让太子李建成监国。突然传来消息,说李建成要杨文干做好准备,随时和他内外并举一起造反。李渊听到这件事后大怒,马上传李建成前来,然后派李世民前去平叛。
李世民本来不太愿意去,但是李渊许下了承诺,平叛以后,封李世民为太子,于是李世民高高兴兴的领兵出发了,才走到半路,杨文干就被部下所杀。等李世民回来以后,李渊却绝口不提换太子的事情,只是以”兄弟不睦“的名义流放了太子党的韦挺和天策府的杜淹等人。
我认为,李渊之所以在叛乱平定以后绝口不提换太子的事情,还各打五十大板是因为,他已经意识到了,这件事是李世民集团针对太子党的阴谋。
理由有以下三点:
一、李建成没有必要
在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间的夺嫡之争中,有决定权的就是李渊。但从夺嫡开始,到夺嫡结束,李渊是绝对站在李建成这边的,要不然李世民也没必要发动玄武门之变。而且在杨文干事件之前,李渊非常信任李建成,自己去避暑,让李建成监国。他们父子两的关系也非常和睦,史书上没有见到任何他们发生矛盾的记载 。
李建成是早就被确立地位的太子,可谓是名位早定,树大根深。公元624年时,李渊已经是58岁的高龄(唐朝人均寿命55岁),可以说是垂暮老人。那么,在父子关系和睦,名位早定的情况下,李建成又有什么必要去谋划这样一起愚蠢的政变呢?
他能不能成功尚且不说,李世民是明摆着想当皇帝的,他这样做,不是正好给李世民一个绝佳的借口么?我想,李建成不会如此愚蠢。
二、事情不对
太子造反当然是一起非常严重的政治事件。但当李渊平息怒火以后,他也渐渐发现,情况有点不对劲。
首先是李建成的反应不对劲。李渊召李建成来仁智宫的时候,李建成二话不说就来了,而且只带了十多个人,见了李渊以后,李建成为了表现自己的清白,还把自己用力撞了出去,几近昏死。试问,哪有造反的主谋,自投罗网的呢?
事情只有一个解释,李建成是不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
其次是造反的部署不对。李建成可不是生在深宫里,长在妇人手中的糊涂太子,李唐打天下他是出过大力的,这样一位精明的太子,不可能做出如此糊涂的部署。
部署糊涂在哪里呢?
唐朝采取的是“道州县”三级行政制,有三百多个州,李建成仅仅联系一个庆州就想造反?需知庆州到长安可还有一大段距离呢,杨文干就算真的想造反,能在短时间内从庆州打到长安,和李建成内外呼应?这恐怕是不现实的。
就算李建成真的想造反,李渊和李世民可都在仁智宫,就算李建成能够占据长安,可只要李渊跑到安全的地方,发出勤王命令,再加上李世民的骁勇善战,李建成是必败无疑,李建成不会做出如此糊涂的部署。
三、幕后黑手是李世民
在整起事件之中,并不是没有留下活口,给了李渊查问真相的机会。
首先是最初举报杨文干准备造反的尔朱焕和桥公山,他们并没有死,被李渊给关了起来,还有一位宁州人杜风举也到仁智宫举报李建成造反,也被李渊给收押了。
最后一位关键的人物就是宇文颍, 宇文颖当时和李渊一同在仁智宫避暑,杨文干造反的消息传来以后,李渊曾命他去庆州传召杨文干。当时杨文干并没有造反,但不知道宇文颖跟杨文干说了什么,宇文颖一到庆州,杨文干就真的造反了。
资治通鉴记载:颖至庆州,以情告之,文遂举兵反。
通过以上的分析,李渊很有可能已经得知,杨文干事件的幕后黑手,就是李世民。
所以李渊才会以兄弟不和睦的名义,将李建成和李世民各打五十大板。
参考资料:《资治通鉴》《旧唐书》《新唐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