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6年鲜卑族拓跋珪趁前秦四分五裂之际在牛川自称代王,重建代国,定都盛乐(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同年四月,改成魏王。398年六月,正式定国号为“魏”,史称“北魏”。398年七月,道武帝拓跋珪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称帝。439年,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493年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大举改革。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是中国历史浓墨重彩的一笔,但是传统的教科书掩盖了一个争议颇多的观点:强大的北魏衰亡始于孝文帝改革!
拓跋宏出生时他的父亲拓跋弘年仅14岁。为了避免皇帝年幼即位,皇权旁落母系外戚手中,北魏效仿中原王朝维系皇权的一些做法,即某皇子被立为太子,其母就要被赐死。因此,拓跋宏在两岁的时候被立为太子,其母思皇后李氏被“赐死”,这一做法给拓跋宏幼小的心灵蒙上了一层阴影。
拓跋宏自幼丧母,便由祖母冯太后抚养。冯太后并非献文帝亲生母亲,故而,她只是拓跋宏名义上的祖母。冯太后是历史上有名的太后,她不像寻常女子般优柔寡断,她性格坚强,做事果决,颇具政治家的风采。献文帝拓跋弘即位时年仅12岁,难以掌控整个北魏,冯太后垂帘听政,掌握了朝政大权。拓跋宏一出生,她就摆出“罢令,不听政事”的姿态,将政权交给献文帝。掌握了权力的献文帝很快就展现了其治世之才,冯太后深感不安,于是一场司空见惯的宫斗拉开了序幕。最终以“上迫于太后,传位太子,是为孝文帝”告终。
孝文帝拓跋宏亲政之后展开了一系列的改革,极大地推进了北魏的发展。在冯太后去世,拓跋宏完全掌权之后,他所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将北魏首都从平城迁到洛阳。但是这一提议刚被提出,就被部分思想保守鲜卑贵族所反对。南迁意味着鲜卑族要放弃他们现有的生存环境,放弃他们世世代代的生活方式,很多鲜卑人对汉文化抱有一种蔑视,不以为然的态度,他们认为只要能压制汉人,让他们为所欲为得生活就可以了。所以拓跋宏费尽心机自导自演了一场大戏。493年五月,孝文帝声称南伐萧齐,七月从平城出发,开始南下。可是天气一直不好,让随行的鲜卑贵族及群臣受了一场大罪,好不容易到了洛阳。影帝拓跋宏找了一个暴雨如注的天气,大手一挥“继续南下!”群臣跪倒,请求皇上不要南下了。拓跋宏见时机已到,提出交换意见,迁都洛阳或继续南下。最终只有寥寥几人不同意迁都。于是拓跋宏正式昭告天下:北魏迁都洛阳!
北魏迁都洛阳之后,拓跋宏的汉化事业立刻被提上日程。他不在满足于以前一点一点的改变,而是全面打碎,将汉文化全盘吸收。在拓跋宏大刀阔斧的内政改革中,他也没忘了要开疆扩土,南北统一。所以他刚刚迁都洛阳,不顾群臣阻拦,一切都还在不稳定中的时候,匆忙率军南伐,大败。496年十月,拓跋宏再次南下伐齐,这次的准备较为充分,刚开始连连得胜,但在涡阳一战,魏军损失惨重,虽然转败为胜,但却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且这一次的伐齐并没有实质性的作用。498年,拓跋宏进行第三次伐齐,但这时的拓跋宏积劳成疾,又逢后院起火,皇后与僧人高菩萨私通,拓跋宏气急败坏,心力交瘁,病倒了。撑着病体率军南伐,结果病入膏肓,于499年4月26日死于军中,年仅33岁。
拓跋宏大刀阔斧的汉化改革确实是顺应了社会发展的潮流。但是他不该操之过急,更不该不分精糟的全盘接受汉文化。譬如,门阀制度的建立就产生了极大地消极影响,不仅是鲜卑贵族日益腐化,还使得兵士地位下降,士气低迷,降低了战斗力。而他刚刚迁都就连续发动了三场大规模的伐齐行动。战争本就劳民伤财,更何况刚刚迁都的北魏,并且三场战争并没有给北魏带来任何的好处。且迁都洛阳之后,北魏的经济政治军事重心主要集中在南方,北方逐渐被遗忘。于是出现了南方基本汉化,北方却依旧保持着鲜卑族的生活方式,且经济落后于南方。于是北魏逐渐形成以洛阳为中心的和以平成为中心的两个集团,导致了一场内乱,加速了北魏的灭亡。
当然,北魏的灭亡并不只是拓跋宏一个人的责任。他的儿子宣武帝虽然扩宽了疆土,但是内政十分糟糕,后期外戚专权,国势衰微。孝明帝时期,胡太后专权,并被胡氏毒死。孝庄帝时期的河阴之变成为北魏崩溃的开端。后来的建明帝,节闽帝,后废帝,孝武帝,都只是各大势力的傀儡,在528—535这几年间,这七位皇帝全部死于非命,这在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拓跋宏是个很优秀的帝王,但是他没又与他同样优秀的继承者,所以北魏的灭亡是必然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