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丐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最底层的阶级,他们衣衫褴褛,家徒四壁,过着有一顿没一顿的生活。在历史上最著名的乞丐,要数朱元璋。但是他也只是在早年有过行乞的经历,今天小编要介绍的这一位乞丐,一生行乞30年,死后万人相送,名留青史,世人称之为“千古奇丐”,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这位乞丐原名武七,这是他在家中排行老七的缘故。从如此随意的起名就知道,他的家中是多么的贫困。武七8岁那年,家乡闹饥荒,他的父亲也因此去世,失去了家中顶梁柱的武家,更是风雨飘摇。才满15岁,武七就出外给人打长工过活。
虽然武七一直在为当地的地主打工,可是却没有获得一分工资。有一天她母亲生病,武七去向地主讨要工钱。却被地主反诬讹诈,被地主的家丁打出门外,丢入了村头的一间破庙中。在破庙昏睡三天后,武七变得疯疯癫癫,整天把“修个义学院”放在嘴边,开始了乞讨的生活。
武七衣衫褴褛,在四处乞讨要饭,时常通过自虐的方式赚吆喝,获得些许赏钱。有些好心人家将一些完整的食物赏给武七,武七却将其卖了出去,只吃那些残羹剩饭。旁人问他何必这样,他嘴里就三个字“修义学!”。因此大家都称他得了“义学症”,但是武七本人却并不在意。
在之后的三十年里,武七想进各种办法赚钱,他走街串巷乞讨、帮人说媒获得一些喜钱、帮人打短工、街口卖唱等等。由于他只赚不花,积累了大量的积蓄。由于无处存放,因此将其托付给了当地的一位举人杨树坊。
终于在他49岁那一年,筹集了230亩田地,3800余吊铜钱,于堂邑县柳林镇东门外建起第一所义学,名为“崇贤义塾”。在那一年就招收了50余名学生,而且学费全免。之后他又先后兴建了两所义学。他一生的积蓄不娶妻生子,不置购房屋,全部投入兴办学校之中。
清政府听说了他的事迹,特赐名为武训,光绪帝授予“乐善好施”的匾额,赏赐黄马褂,授予“义学正”的名号。1896年4月23日,武训病逝,乡间邻里数万人自愿前来为之送行,哭声震天,其名声响彻一时。
因此在《清史稿》中,特地为其著书立传,武训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在名垂青史的乞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