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有很多朋友都和笔者一样,在《流浪地球》电影上映前,根本没读过刘慈欣的这部小说,但看了电影之后,被深深吸引住的我们,便对小说版的《流浪地球》产生了阅读兴趣。
虽然说《流浪地球》电影中的特效真的是很棒,但笔者在读完小说版的《流浪地球》后,也依然被书中,刘慈欣所描述的一幅幅画面所震撼,不知大家有没有同样的感受。
笔者在下面就整理出了5个具有代表性的场景:
地球发动机运行时的场景
看过电影,我们都知道地球发动机很大,但具体大到什么程度呢?
在小说中,刘慈欣就把雅典卫城上的神殿拿来与地球发动机做参照,可以说,这一比较瞬间就将地球发动机的高大、威严体现了出来。
刘慈欣在小说中,还把发动机光柱穿过云朵时的景象描写得非常细腻,仿佛能让人感受到涌动的云层。
而后,刘慈欣又通过男主的参观,将地球发动机的整个场景描绘了出来,在读者的脑海中呈现出了一幅宏观的景象。
地球第五次达到近日点
在《流浪地球》小说中,地球停止自转后需要继续绕着太阳公转数次,才能借助力量飞出太阳系。
在远日点的时候,地球表面非常寒冷,而在靠近近日点时,地球的温度就会急剧回升。
在第五次到达近日点时,刘慈欣描写道:荒芜已久的大地上,野草大片大片地钻出地面,各种花朵在怒放,嫩叶给枯死的森林披上绿装……所有的生命都在抓紧时间焕发着活力。
在全书中,整个地球环境都是灰暗和阴冷的,这难得一见的春天景象,作为点缀,不仅让小说中的画面不再那么单调,同时,也让读者们沉闷的心头微微一亮。
岩浆渗入地下城,一万八千人遇难
拥有36万人口的地下城,只能通过一个升降电梯来逃生。
人们排起了长长的队伍,最前面的是被机器人所照看的婴儿,然后是幼儿园的小孩儿,紧接着是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成年人。
虽然没有对遇难者进行正面的描写,但通过男主闻到的硫磺味,以及对母亲遇难时的想象,小说侧面描写出了,一幅非常震撼人心的灾难片画面。
地球擦过木星
电影中,庞大的木星景象一定让很多观众都有种窒息的感觉,而小说中,虽然逃离木星并没占多长的篇幅,但刘慈欣却用了一个比喻,极大地增强了画面感。
刘慈欣将从地球上看到的木星,比作一块同星空一样大小的暗红色幕布。当地球经过木星时,就好像有一块幕布要将地球同整个宇宙隔开。
这个比喻,堪称绝配!
五千名政府军被冻成冰雕
被俘的五千名政府军(地球派)被冻成冰雕,与太阳氦闪是前后紧接着发生的事情。这期间,刘慈欣一直在围绕着地球派对其他事物进行描写。
看着政府军们被冻死,男主感受到了同样刺骨的感觉,而人们紧接着又唱起了《我的太阳》,太阳氦闪时,所有人都安静了下来。在突然出现的灿烂阳光下,画面又给到了地球派们,他们仍稳稳地站着,仿佛五千多尊雕像。
相较于早期的一些作品,刘慈欣的笔法细腻了许多,而在这部小说中,刘慈欣又将衬托这种手法运用得淋漓尽致。书中不仅描绘出了许多令人极为震撼的场景和画面,又抓住了人们的心理,给了人们一种强烈的感官上的刺激。
所以说,即使看过了电影,在读完《流浪地球》的小说原著后,也依然会被震撼到,而这,可能就是文学的魅力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