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国援建埃塞俄比亚的
客运铁路服务系统终于开通
而这条铁路,也将游客们带向
埃塞俄比亚游人罕至的地区
来自英国的作家Henry Wismayer
为我们记录他在这条铁路上的亲身体验
▲
莱布车站位于亚的斯亚贝巴市郊,是埃塞俄比亚全新火车线路的西部终点站。MarcusWestberg/TheNewYorkTimes
当火车撞上牛的时候,我们离埃塞俄比亚的第二大城市德雷达瓦仅有不到50公里远。火车突然减速,离合器传来剧烈的震动起伏。
乘务员匆匆穿过过道,我忙问:“出什么事了?”
“没什么问题,”她轻快地道,没有停下脚步,“技术人员已经在处理了。”后来,我们才从一位埃塞俄比亚邻座那得知,我们撞上了一些误入铁道的牲畜。
包括我和我的摄影师MarcusWestberg在内的乘客都只耸了耸肩。我们从不自欺欺人地认为这场旅行会一切顺利。
▲
乘客享受着这列来往亚的斯亚贝巴和吉布提市的全新火车舒适的空调。MarcusWestberg/TheNewYorkTimes
我第一次来埃塞俄比亚还是9年前。9年内,这里发生了很多变化。连续好几年保持10%年增长率的繁荣经济,带来了寿命预期、生活水平和GDP的大幅增长。九月,埃塞俄比亚与关系紧张的北方邻国厄立特里亚国建立了友好关系,为两国边界带来了20多年来的首次和平。
▲
GrandBarra沙漠一处村庄里的阿法尔女性。阿法尔人是生活在非洲之角东部荒地上的游牧民族。MarcusWestberg/TheNewYorkTimes
埃塞俄比亚每向前迈出两步就要后退一步。2016年,埃塞俄比亚的经济奇迹因干旱戛然而止;同年,反政府骚乱席卷了奥罗米亚(位于埃塞俄比亚中南部,是该国最大的州)的中心地带。而埃塞俄比亚仍处在过渡时期,为变革的步伐感到不安。上个月,埃塞俄比亚航空公司(EthiopianAirlines)的302航班发生了可怕的坠机事故,导致来自35个国家的157人丧生,这令人想起20世纪末的伤痛——当时埃塞俄比亚就是悲剧的代名词。
然而,带我回到这里的交通工具却似乎是这个国家进步的体现:埃塞俄比亚现已拥有了最先进的火车。2011年政府宣布,在中国贷款和专业技术的帮助下,埃塞俄比亚将在亚的斯亚贝巴和相邻的小国吉布提之间修建一条全新的电气化铁路。政府花费5年时间和34亿美元后,第一列货运火车完成了750公里的旅程,彻底改变了身为内陆国家的埃塞俄比亚通往红海的路径。吉布提位于红海的多哈雷港口处理了埃塞俄比亚95%的国际贸易。
▲
哈勒尔居民MohammedAbdulKader展示了周围山丘上种植的一种温和提神的草药咖特。Marcus Westberg /The New York Times
几次延期后,一项客运服务终于于2018年1月上线,并迅速成为了埃塞俄比亚雄心壮志的象征——这只是埃塞俄比亚规划中的铁路网的第一阶段,根据计划,这个铁路网完全建成后将会跨越近5000公里。游客有望通过这个铁路网,搭乘便宜又有空调的火车前往东非大裂谷的陡坡和埃塞俄比亚北环线的岩石教堂(这些常规景点)以外更遥远的地方,通向非洲之角一带令人赞叹的美景。
▲
吉布提西南部,阿贝湖石灰岩柱上方的日落景象。Marcus Westberg /The New York Times
带好食物
打算出发的前一天,我们去莱布车站(LebuStation)买了票。这座芥末色的建筑物是这条全新火车线路的西部终点站。它顶着两个圆形穹顶,内部空间空旷巨大,突兀地坐落在亚的斯亚贝巴西南边的郊区。售票大厅空荡荡的。我问柜台里的售票员要了两张去德雷达瓦的票,他看起来一脸震惊。但是,比他的反应更令我不安的是他售票窗口上贴的那张纸。纸上把最近的交通中断归咎于“当地村民”,并明确警告称:“注意:购买车票前请三思。”
售票员临别赠言:“带好食物。”
因此,当第二天早晨看到火车停靠在站台上时,我大大松了口气。引导乘客上车的“列车长”的民族、我们手里和中国国家铁路发行的车票一样的粉红色车票,无一不昭示着这趟火车的中国背景。
一个小时后,我们享受着一种罕见的体验:一刻不停地快速穿过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地区。火车本身是冰冷乏味的巨兽,乘客却为它带来了热闹的氛围。车厢里坐满了人,我们和一个欢快的家庭坐在一排。他们家最小的孩子偷偷从妈妈怀里探出身,从我们囤积的十几磅水果里拿了一些,正好怕水果坏掉的我们看到这一幕大笑了起来。
哈勒尔的香料市集里,一堆堆干辣椒冲得逛店的顾客直打喷嚏。Marcus Westberg /The New York Times
▼
巨大的车窗外,亚的斯亚贝巴的瓦片屋顶变成了茅草屋顶,我们眼前展开了一幅埃塞俄比亚田园生活的画卷。每个村庄外围都矗立着一个个黄色的穹顶建筑,里面堆满了收割下的埃塞俄比亚国民农作物苔麸。小牧童们会停下来看着火车飞驰而过。离开亚的斯亚贝巴3小时后,火车开上了从中间贯穿阿瓦什国家公园的铁路,我们可以看见一座死火山山脚下飞舞的尘卷风和在金合欢树上吃叶子的羚羊。火车的公共广播系统里放起了当地的民间音乐。
一路欣赏过所有这些景色后,尽管途中撞上了一头倒霉的长角牛,火车还是在15:27轰隆隆驶进了德雷达瓦,比原定时间早到了8分钟。
鬼魂之城
虽然这里的空气让人昏昏欲睡,但德雷达瓦其实是铁路中段的一站,也是埃塞俄比亚的第二大城市。法国建造的一条老铁路造就了这座城市,这条铁路1917年开通后曾投入使用,后来被废弃停用。一百年前,德雷达瓦还是一个荒僻闭塞的村庄。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它已经成为了埃塞俄比亚出口商品的主要中转中心,其中相当重要的出口商品是一种温和提神的草药咖特。不过,我们更感兴趣的还是要再搭乘30分钟小巴向东才能到的一处伊斯兰边区城镇哈勒尔,火车让我们有了造访这里的机会。
▲
哈勒尔一处市集上,一个女人正拿着埃塞俄比亚传统咖啡壶jebena倒咖啡。MarcusWestberg/TheNewYorkTimes
感受过火车的整洁和现代化后,一头扎进哈勒尔会让人产生一种混乱的感觉。这个不到半平方公里的城镇外环绕着4.5米高的围墙,里面布满了紧凑狭窄的小巷,被普遍认为是伊斯兰教的第四大圣地。我们住进了一栋被改造成宾馆的哈勒尔传统住宅“gegar”,睡在原本是谷物储藏室的阁楼里。相邻的主房间里,宾馆老板和她的朋友在华丽的地毯上喝着浓咖啡。屋内是一片绿洲,掩去了室外万花筒般的喧嚣。
▲
一个男人正在享用晨间咖啡。这种饮料在埃塞俄比亚阿姆哈拉语里被称为“buna”,是这里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Marcus Westberg /The New York Times
Gegar木门外古老的哈勒尔就像一座宝库,满是奇妙的博物馆和穆夫提(伊斯兰教法解说人的称谓)的神殿。但更吸引人的还是街道本身。有时,它感觉就像一个为陶醉感官而生的城镇。从主广场出发走进街道和小巷组成的迷宫时,我们首先选择了MakinaGirgir街。MakinaGirgir是一条裁缝街,之所以这么命名是因为街道两侧架满了缝纫机,而“girgir”正是缝纫机指针咔哒声的拟声词。香料市集里,一堆堆干辣椒冲得逛店的顾客直打喷嚏;肉类市集里,黑色的鹫盘旋着俯冲下来,夺走摊主手心上的山羊碎肉,吓得一脸茫然的游客赶忙躲开。每条街道边的墙壁上都为了庆祝开斋节,而涂抹上了有趣的粉色和蓝色颜料。
▲
哈勒尔的Showa门(ShowaGate)外的基督教市集(ChristianMarket)挤满了购物的顾客和商人。Marcus Westberg /The New York Times
哈勒尔是一个由鹅卵石铺成的街道和狭窄小巷组成的迷宫,外面环绕着4.5米高的围墙。
▲
许多裁缝在哈勒尔裁缝街MakinaGirgir上施展才华,这是其中的一位。Marcus Westberg /The New York Times
傍晚,许多小巷里都挤满了染过胡子的贫穷老人,他们躺卧在用废弃的小树枝搭成的小巢里。我们年轻的翻译Emaj告诉我们,其中一个老人抱怨说咖特的价格越来越贵了。这种农作物变得很赚钱,嚼咖特的人会上瘾,因此现在批发商提高了咖特的价格。这是毒贩的初级经济学。
夜幕降临,两个男人提着一篮碎肉从城镇里走出来,然后蹲在一块空地上,冲着一片灌木丛大声呼唤起来。我们看见八条斑点鬣狗从阴影里走了出来,从男人的手里吃东西。多年来,这种夜间习俗吸引了很多游客在车前灯的照射下拍照。但Emaj告诉我们,他们之所以这么做其实是为了一个更超自然的目的:让狗走近身旁是因为有鬼魂在游荡。鬣狗有进入哈勒尔的专门入口,据说他们是唯一能够看见并吞食“Djins”的生物。Djins是哈勒尔逝去居民的灵魂,它们有时是邪恶的,会趁着夜色的掩护在小巷里游荡。
▲
AbdiMohammed是哈勒尔传说中的“鬣狗人”,他用口哨和碎肉引来了一群斑点鬣狗。Marcus Westberg /The New York Times
新旧铁路
重新乘上火车前往吉布提前,我们在德雷达瓦市中心稍作了停顿。这里的中央广场还留着法国米轨铁路的老车站ChemindeFer。
▲
德雷达瓦,法国建造的旧铁路线月台。ChemindeFer法国铁路车站建于一个多世纪以前,现如今已年久失修。Marcus Westberg /The New York Times
协商好门票价格后,车站入口处一位严厉的女士突然露出了笑容,她戴上售票员帽,示意我们进去。坐在亚的斯亚贝巴开来的火车上,我们可以看到和我们这条铁路平行的老铁路。老铁路有些路段在高温中发生了变形,有些路段则会偶尔消失然后又从尘土中冒出来。现在,我们又找到了它宏伟的“圣骨匣”(即废弃的老车站)。
超过4000平方米的锈迹铁路上,杂乱地散落着一些早已锈蚀的火车部件和侧面腐朽的废弃木质车厢。充斥着发霉的灰尘和油的巨大工具棚里摆满了50年前的车床。我们在工具棚后发现了一对主体是方形的火车头。售票员说我们可以爬上火车看看,她一直很心平气和,直到我禁不住诱惑拉了下驾驶员控制面板上的控制杆。休眠的发动机发出一声长长的减压声,车轴开始震动起来。售票员说,我们或许该走了。
▲
根据计划,这个铁路网完全建成后将会跨越5000公里的距离。Marcus Westberg /The New York Times
回到新的火车上,坐进密闭的车厢里,你很难不对那些旧铁块产生怀旧之情。埃塞俄比亚有许多这样的古物,发展难免会带来一些不快的附带损害。我不禁深思,在经济发展的好兆头之中,这趟火车是否也预示着某些更令人遗憾的事?例如,一旦外部世界渗透进哈勒尔的围墙里,萦绕在这个城镇周围的神秘主义氛围似乎就很难维持下去了。
不过,这些只是一个西方人一厢情愿的想法而已。我还记得前往德雷达瓦的第一站,我和德雷达瓦大学政治科学讲师AschaleTesfahun聊天的时候,他赞颂了火车。他说:“因为有了这趟火车,我的生活变得更轻松了,它对埃塞俄比亚全国来说也是一件大好事。”
我相信,火车如果能帮助我不受打扰地连贯思考,我的沉思一定会得出某个结论。但现在,我们整个车厢里都挤满了赶着回家前嚼上最后一口咖特的吉布提人,周围的气氛让我觉得自己就像是充斥着廉价可卡因的派对上唯一一个清醒的人。直到日落时分,疯狂的交谈声才逐渐平息下来,变成了喋喋絮语。窗外,群山变成了沙漠,金合欢树变成了矮灌木丛,我们在不知不觉间下了坡,逐渐靠近红海。
▲
阿法尔部族成员会用单峰骆驼来运送盐和其他物品穿过沙漠。Marcus Westberg /The New York Times
猎奇乐园
接下来一天,我们在导游AbdallahAliMoussa的带领下乘上一辆卡车,快速驶入了西部的沙漠。汽车开了8个小时,穿过布满瓦砾的荒地和火星般的山丘,到达了一片干涸的平原。这里靠近阿法尔三角的地热区,三个地壳板块在这里交汇,地平线上出现了一片林立的尖峰。
我们来到了阿贝湖。
或者说,至少,我们来到了曾经是阿贝湖的地方。至于阿贝湖本身,我们只能在北边很远的地方望见一抹深蓝色。Abdallah告诉我们,最近埃塞俄比亚阿瓦什河的一项灌溉工程截断了流入阿贝湖的水流。一直受季节性波动影响的水位现在已经大幅回落,独留超脱尘俗的阿贝湖美景石灰岩塔。原本我们以为会看到一群群火烈鸟在黄玉般的海岸边昂首阔步,但在我们眼前的却是一个脆弱、荒凉的风沙侵蚀区。
▲
阿贝湖附近林立的尖峰。Marcus Westberg /The New York Times
虽说看到这里的景象后我不得不按捺住心头的一点失望,但数千年来由石灰岩矿床增生形成的阿贝湖火山喷气孔,依然呈现出了令人惊奇的全貌。火山喷气孔最密集的地方形成了熔蜡峡谷,我不由想起了画家扬.凡.埃克的《最后审判》里那一墙壁交织的惨白脸庞。这里的地面,地表和地下分别经受着太阳和地热活动的烘烤,我们踩上去就像油酥糕点一样碎开了。
接下来一天我们就要去非洲最低点阿萨勒湖了,那里也是全世界最大的盐库。说到这里我得悲叹一句,在阿萨勒湖的时候我有一下划桨没划好,视网膜接触到了比海水含盐量还要高上十倍的水,差点把自己的眼睛弄瞎。不过今天晚上,我们在一个简单的营地看着阿贝湖的石灰石烟囱在夜色中逐渐变成一道道剪影,感觉像是一场朝圣之旅的最高潮。此处,便是我们此行最想看到的景色。
▲
阿萨勒湖是全世界最大的盐库。Marcus Westberg /The New York Times
第二天早晨,我们又上路了。去阿萨勒湖的路上,我们还在沙滩上钓了鱼。我们在阿法尔部族的营地停了下来。阿法尔人是生活在非洲之角东部荒地上的游牧民族。Abdallah的堂兄弟和他的妻子以及7个孩子住在那儿。他把我们迎进了他的帐篷。那帐篷搭得很简单:被太阳晒褪色了的树枝搭成了一个手脚架,上面挂着棕榈叶编的绳辫。
▲
阿贝湖附近一处营地的圆顶帐篷为游客提供了住处。Marcus Westberg /The New York Times
我走出来时被太阳晃得直眨眼睛。门口聚着一群孩子。看到观众来了,最大的孩子摊开拳头,露出了他收集的一些黑曜石碎片。两边簇拥着他的孩子都害羞地笑了。他们想给我看看这些漂亮石头。
火车在沙漠的某个角落疾驰而过。但至少就目前而言,现代化的普及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撰文:HenryWismayer
摄影:MarcusWestberg
编辑:刘帅
排版:王艺桦
翻译:熊猫译社钱功毅
Copyright 2019 NYTimes Travel Magazine.
All Rights Reserved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