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497年,阳春三月,风和日丽,莺飞草长。孔子为宣传自己的主张与众弟子离开了家乡鲁国,开始了长达14年的时间去周游列国。
孔子和弟子们首先向西去了卫国
鲁、卫两国不仅相邻,情势也很类似。但是定公十三年到十四年间,卫国既用兵于外,又有忧患于内,孔子大约待了十个月,便动身离开,经过位于晋卫边境的匡、蒲两地,往晋国的方向走。这趟路途屡有波折,先是经过匡地时,因误会而受困了五天;后来又在蒲地遇上邑宰叛变,蒲人不准通行;途中还接到晋国大夫家臣佛肸召求出仕。不过孔子后来没有继续前进,折返卫国,并在卫国仕官,任职于卫国大夫颜雠由之家。
不久,卫灵公夫人南子与卫灵公相继接见孔子,灵公比照鲁国所给的待遇,聘任孔子出仕。但是卫灵公无心于政,只向孔子询问兵阵之事,孔子于是再度离开卫国,启程南下。此次经过曹国、宋国,在宋国边境遭到宋国大夫桓魋恶意驱逐,最后一行人在陈国停留。鲁哀公三年,孔子在陈国出仕,任职于陈国司城贞子之家。
陈国是夹于吴、楚两大国之间的小国,战争频仍,孔子大约待了三年,未得任命,动身前往楚国。该年吴、楚于陈国交兵,孔子正在旅次之中,一行人被困七天,粮食耗尽,所幸最终得以脱困,孔子到达楚国蔡地。蔡地由楚臣叶公治理,叶公款待孔子,并向孔子请教为政之道。不过,孔子并没有继续向楚国都城前进,反而向北折返,途经陈国,于鲁哀公七年再度回到卫国。
孔子回到卫国,弟子也跟着回到鲁、卫一带,仲由、高柴在卫国出仕,稍后冉求也回到鲁国出仕,端木赐则是往来于鲁、卫之间。据说鲁哀公三年的时候,季桓子临终前了望鲁国都城,对儿子季康子感叹道:「这个国家曾经就要兴盛了,因为我得罪了孔子,所以是现在这个样子啊。」[《史记》]而冉求、端木赐等几位弟子在鲁国任事,都有很杰出的表现,所以哀公十一年,季康子派使臣前往卫国迎接孔子,于是六十八岁的孔子终于又回到鲁国。
孔子周游列国,并不是茫茫然地四处推销自己的学说,而是希望能找到一个能够受到信任的地方,推行自己的政治理想,进而使天下安定。他到每个国家,都要观察当地的情况,一方面审度是否需要停留,另一方面也思考适合的施政方法,所以当有人询问时,就能提出相应的见解。例如在卫国,仲由问如何施政,孔子回答「正名」之道,直指卫国父子争位、名分不正,导致民心不定的问题。[《论语》]又如叶公问政的时候,由于蔡地处于楚国与其他中原国家之间,而当时楚国正开始有志于中原,于是孔子回答「近悦远来」,提醒叶公以德服人,自然天下归心。[《论语》]因此十四年间,有些地方只是经过,有些地方则停留下来,应该都是出于孔子对于当地的考量。
孔子早年对于出仕的态度比较积极
刚离开鲁、卫,接到佛肸召请的时候,孔子便跟仲由说:「我难道是瓠瓜吗?怎么能挂在藤蔓上不吃呢?」[《论语》]后来回到卫国,又面见灵公夫人南子,南子生于宋国,可能知道孔氏家族的事迹,也可能曾经听闻孔子的名声,所以想要召见孔子。不过她在卫国恃宠弄权,因此孔子此行招致许多非议。卫大夫王孙贾就故意问孔子:「与其在幽暗处祈祷,不如在光明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呢?」孔子听出王孙贾的用意,回答:「如果德行有亏而得罪上天,在哪里祷告都没有用。」[《论语》]在孔子看来,南子与佛肸一样,虽然对方德行有亏,但君子如果能洁身自好,又何必担心。只不过,随着阅历增加,孔子对于出仕的态度越来越谨慎,再次回到卫国的时候,就不再积极参与朝政了。
如此长久而遥远的旅程,自然不会一帆风顺
宋大夫桓魋的驱逐只是一场小风波,困于匡、蒲及陈蔡之间的时候,过程就相当惊险。匡人与蒲人都以武力相向,师生几至生死之地,好不容易才脱离险境。陈蔡之间,则是困在野外长达七日,由于飢饿过度,不少弟子虚弱、生病,甚至无法启程出发。仲由见到同学朋友飢饿不堪的情况,气愤地问孔子:「难道君子跟小人一样有困穷的时候吗?」孔子回答:「君子困穷也不改变德行,小人困穷就会胡作非为。」。[《论语》]孔子当然感受到死亡的威胁,但是他并没有丧失热忱,反而始终秉持着当初的信念,坚持要将大道推行于天下。
孔子的信念并非没有能够了解的人,依然“知其不可而为之”
孔子一路上仍持续教学,途中也遇到不少敬重孔子德行修养的人物。例如卫国的仪封人就特地来与孔子会面,并且对旁人说:「上天是要将这位先生当作木铎,向天下人宣示政教的法度啊!」只不过,了解的人不一定是知音者,孔子师生一路上遇到不少隐居的贤者,就对孔子的做法提出异议。例如桀溺便对仲由说:「天下都是一样乱,谁能改变呢?你与其跟从一个不能与人相处之人,不如干脆跟从不跟世事往来之人吧。」孔子闻言,很感慨地说:「我又无法加入鸟羣兽羣,不跟人在一起,要跟谁在一起呢?假使天下有道,我就不会去改变它了。」[俱见《论语》]孔子这段话,道出自己周游列国的心情。以孔子的学识,要谋官职是很简单的,但是他想做有利天下的事情,想要改变无道的世界,所以才如此奔波四方。哗众取宠、迎合当权是轻松而容易得到荣华富贵的办法,坚持行正道、违逆天下潮流却会让自己非常艰困。但是孔子的眼中不只看到自身,还关切着人群。虽然没有找到能够推行仁政的有道之邦,但是孔子所追求的精神与理想或许正是《论语·宪问》的“知其不可而为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