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日本颁布了新的年号【令和】,看着我们的邻居把我国自古以来的年号纪年传承至今,不由得令我们感叹日本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重视。
而年号纪年的方式最早是源于中国,在古代是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自秦一统华夏,始皇嬴政统一全国文字、货币,到刘邦再次一统建立汉朝的初期期间都没有年号的说法,是由汉武帝即位后首创的,始创年号为建元,也许是首创的关系,这位雄才伟略的皇帝对年号或许一直不满意,在位时改了10次,用了11个年号。
据清朝赵翼的《二十二史札记》考证,年号纪年是在汉武帝十九年首创的,年号为“建元”。这种在年数之前加上有纪念意义的名号,是为中国古代年号之始。
我国古代的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如唐高宗和武周都有14个之多,而明朝时期最为简单,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
自朱元璋“驱逐胡虏,恢复中华”建立明朝,朱棣王爷上位,成了明朝的第三个皇帝,虽然名位不正,但他确实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威名远播的好皇帝。在他执政期间,北击蒙古,收复安南,下西洋,修大典,重用贤能,文治武功,使明朝空前强盛起来,以至于被后世称为“永乐盛世”。
除了抢夺侄子的皇位这一事件让人诟病外,朱棣还有一件事情上处理的不够细致。直到今天,都被人们议论纷纷......
没错,这个问题就是我们之前提及的年号问题。
在古代,帝王的年号是专门那个时期用来记录时间的一种名号,朱棣偏偏在这件事情上粗心大意了,竟然选择了一个别的皇帝已经用过的年号:永乐。
这个年号的寄寓是好的,不难看出,朱棣是希望明朝的江山可以永远地安乐,有着朱棣对后世的期望。
然而不巧的是,这个年号已经被之前的皇帝用过了,而且不止一个,是三个。
前凉张氏的“永乐”
五胡乱华时期,前凉是北方占有一小片地方的小政权。
当时北方游牧民族纷纷进入中原争雄,东晋已蜗居到江左一带,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产生了前凉这个小国。
虽然,张轨趁着朝局动荡,占据了一方土地,但是,他始终臣服于当时的皇帝。
最终,他只是被封为校尉,并没有在这片土地上称王。
其后,他的儿子继承爵位被封为了凉王,多年后,他的侄子张骏又继承了这一位置。
并在张骏去世后,由次子张重华继位,虽然,他仍臣服于当今圣上,但是,却改元永乐。
从这我们也能看出,张重华的内心并不愿永远居于人下。
本能有一番作为的他,却在二十七岁那年因病去世,之后过了二十多年,前凉就彻底覆灭了。
南汉的张氏“永乐”
张遇贤是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个县令,有一天,这个县里的一户农家突然来了一个神仙。
这位仙人和人说话时,人们只能听到他的声音,看不到他的样貌。
很快这个事情就被传开了,人们都纷纷前往这户农家占卜问卦,据说,非常的灵验。
张遇贤知道这件事后,也跑去问卦,对神仙也是非常的恭敬。
当时,这个地方有很多的盗贼,大大小小的起义也接连不断,有的领头者就向神仙占卜,问自己的前程如何。
神仙告诉他们,张遇贤将是他们的君王。
于是,起义的人们都开始拥戴他,他也称自己的年号为永乐,并且,在其地盘上设立了文武百官,攻打了沿海一带。
可是,这种靠鬼神发动起义夺来的胜利注定不能长久,最终,他的政权只存在了一年就结束了。
北宋的方氏“永乐”
北宋有一场起义非常有名,方腊起义,他也因为《水浒传》,在中国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
他趁着百姓生活疾苦,利用教会发动了起义,自己称为“圣公”,取年号就为永乐。建立起一个横跨今天江西、江苏、安徽、浙江四个省的政权。
最终,他的起义也得到了百姓的响应,起义军很快就扩充到了几十万人。
宋徽宗很是吃惊,一面急忙撤销苏、杭造作局和停运花石纲,罢黜朱勔父子兄弟的官职,一面命童贯为宣抚使率军十五万前往镇压,起义军在朝廷的十五万大军的打击下节节败退。
第二年,方腊就率领他的残余部队退回到原地,随后,被朝廷重重包围住。
没多久,他就被朝廷擒获,随后,被押送到京城,这也宣告了方腊起义的失败。
所以说,在朱棣之前,历史一共出现过三次“永乐”的年号。
只不过都是地方政权,所以他们使用的时间都不长,最长的也就几年时光,最短的也就一年。
不过,根据统计,历史上一共有八百多个年号,这其中,有一小部分是重复的。
古代是很迷信的,古人认为:如果使用了一个曾经很短命的年号,那会是不吉利的。
可是,朱棣为什么还要用这样一个短命的年号呢?
朱棣是一位很强势的皇帝,聪明又敏感,政治能力也强,故而让大臣们每天都过得小心翼翼,生怕一个不小心就开罪了皇帝,最终,遭殃了自己及家人。
所以,当他选择以永乐为年号时,大臣们也没有一个人敢出来反对。
而且朱棣对自己也是十分的自信,认为:
自己既然是受命于天的天子,再加上,有着过人的才能,所以,就不把这种“二手年号”所需的忌讳放在心上。
后来的历史也证实了他的自信,“永乐”存在了二十二年,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大国盛世,为世人所铭记。
由于永乐影响很大,渐渐的,人们也就淡忘了那些短命的“永乐时期”,这个年号也就成为了他的专属年号。
我国在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废除年号纪年,而改用民国纪年,年号纪年就此退出舞台,中国的最后一个年号也停留在清末的“宣统”上。
本文转自江山社,版权归原作者,如有问题请与我们联系,第一时间处理,谢谢~
历史生活人文,品史闻事见时, 众推风云榜(请搜zhongtuifyb)与你畅聊风云变幻,共推精彩见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