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期)文/丽丽 古代山东济南为什么叫“泉城”,这个名称是怎么由来的?
山东济南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 春秋时候称为泺邑,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史《春秋》记载桓公十八年(公元前694年)“公会齐侯与泺,就是这个地方。战国时候,这个地方改名为历下邑,汉代始称历城县是因为城南历山而得名,相传古时候舜耕于历山下,所以历山也叫做舜耕山,至今山东济南市历下区还有舜庙、舜井等古迹。
济南的名字是从汉朝开始的,汉初历城县属齐国。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由齐国分置济南国,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改为济南郡,以在济水之南而得名。提起济水来在古代是颇为有名的,我国最早的一部地理专著《禹贡》上记载:“导沇水东流为济”。沇水也就是济水,后来又称为大清河。金、元以后,大清河旧道为黄河所夺,济水和大清河之名也就消失了。但当我们谈到济南名称的由来时,还不得不提到这条古济水。
不过,当初济南国或济南郡的治所并不在现今的济南市,而是在今济南市东的东平陵(今名平陵城)。到了晋代,济南郡的治所由东平陵迁历城县,从此历城有济南之名。隋朝时候济南郡改为齐郡,历城县为齐郡的治所。唐朝时候,历城县为齐州的治所。宋改设济南府,元代以后,济南府为山东省治,成为山东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自从晋代济南郡移治历城,济南即建有土城。明洪武四年(公元1871年)改建为砖城,周围十二里四十八丈,高三丈二尺,池宽五丈,深三丈。辟四门东门称为齐川门西门称为泺源门,南门称为舜田门,后改历山门,北门称为会波门。清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在城外义又开始修筑围挡,周长40里,同治年间又改建为石玗。解放后不仅拆除了城墙,而且在旧城区之外又想东、西、南、北各方大大扩展,形成以工矿、交通、文化以及公园广场等各具特征的新市区部分。
济南城市的形成和这里的泉水关系是很密切的,因为济南位于山区和平原的交界线上,济南城南山区的岩石是一层很厚的质地比较纯粹的石灰岩,而平原区地下却是质地坚硬的岩浆岩。山区的石灰岩以大约三十度左右的斜度由南向北倾斜,到了济南正好被地下的岩浆岩截断。石灰岩多孔隙和溶洞,能够大量贮存和输送地下水,于是南面山区的大量地下水便沿着山势的倾斜,向济南一带流动,成了济南泉水的水源。大量的地下水流到济南以后,碰到岩浆岩的阻挡,便在地下聚集起来。地下水越积越多,产生了很大的压力,因为有的地方存在裂縫,就给地下水提供了条件。地下水凭着强大的压力沿着这些裂缝喷薄而出,就出现了天然的涌泉。济南的趵突泉、珍珠泉、金线泉等,就是这样形成的。济南历来以“泉城”著称于世。
北魏时续著名地理学者郦道元写的《水经注》中,关于趵实泉有这样的记载,“泉源上奋,水涌若轮,《春秋》桓公十八年“公会齐侯于泺是也”。看来郦道元是相信泺邑因趵实泉而闻名的。宋代著名文学家曾巩写的《齐州二堂记》中,已正式有趵突泉之名,市内大明湖也是历史悠久的风景胜地。《水经注》中对大明湖作了详细的描述,指出,水北为大明湖,西即大明寺,寺东、北两面侧湖”。据说城北一带全是湖水,面积比现在要大得多。到了宋代曾巩为济南太守的时候,为了防御水患,修建了水北门,引湖水入大清河。大明湖才逐渐变成今天的规模。从明代的记载中可以看出,当时的大明湖还要“占府城三之一”。几百年来济南传诵着“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名句话不是偶然的,这是济南秀丽景色的真实写照。
元代人于钦说“济南山水甲齐鲁,泉甲天下”
济南泉水的分布有一定的规律,主要是分布在旧城的南侧各沟壑和低地中,略成东西带状。在这一泉带内又可分为四大泉群,一为以黑虎泉为中心的城东南泉群,一为以珍珠泉为中心的城中心泉群,一为以趵突泉为中心的城西前泉群,一为以五龙潭为中心的城西缘泉群。泉水又多又美,各具特色
参考文献:《中国古代史常识》《济南府志》《水经注》《齐乘》《齐州二堂记》《春秋》等 注: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本文部分内容整理自网络,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果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小编删除,谢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