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群里看到有朋友说做馉馇汤,又勾起我舌尖上的一点回忆。
面疙瘩汤,我们那里就叫“馉馇”,但是百度的解释却是说有馅的面食,类似于饺子或者馄饨,我也无从考证。现在我们家乡方言里,就是疙瘩的意思,形容什么东西滚成一团,也用“馉馇蛋”来形容。
女儿小时候有一阵子很挑食。碰巧有一次她饿了,家里没有馒头也没有面条也没有米,又懒得出去买,就用面粉倒进点水加了点盐搅成一个个小面疙瘩,水开了倒进锅里去,顺手揪了点菠菜叶子,倒了酱油和香油,熬了一锅汤给她充饥,她以前从没吃过这种东西,觉得好吃又新鲜,问这叫什么?我说我们那里叫“馉馇”。现在饭店里有加海鲜做的,叫海鲜疙瘩汤。没想到,她竟然吃上了瘾,隔几天想起来就要吃一回“馉馇”。
在我们家乡,这种“馉馇”属于“懒老婆饭”“拙老婆饭”,现在已经很少有人做了。巧手的媳妇做面食,会蒸馒头,花卷,饺子,蒸包,烙菜饼油饼,最不济也能擀个面条。而这“馉馇”却毫无技术含量,湿面加水,用筷子挑着一团团面疙瘩扔进烧开水的锅里去煮熟了就行。
可是,在我们经历过的那些饥饿寒冷的年代里,“馉馇”汤带给我们的温暖有时是无可替代的。比如大冷的冬天,你出门赶集或办事回家晚了,没赶上饭点,家里人都吃过了,来不及做别的食物,在村里也不可能出门去买到现成的食物,就只好来点省时省力的。放一点油和葱姜,滴一点酱油炝锅。在锅里添上水烧着,再从面缸里舀出半碗面,加水,有鸡蛋加一个进去更好,有人是用筷子把湿了的面挑成一个个面疙瘩,还有人嫌那样费事,就直接用炊帚蘸了湿面往锅里甩,这样甩出来的疙瘩很小,容易进盐,再加点菜叶就更好吃。煮熟了出锅,一碗热腾的“馉馇”汤,连吃带喝,美得很。
面疙瘩嚼起来很筋道,有着小麦的香气,面汤热乎乎的,喝下去又解渴,又驱寒暖胃。对一个在寒风中赶路回家又饥肠辘辘的人来说,世界上还有什么比捧着这碗汤更加幸福的事呢。
现在的人们对吃越来越讲究,大家在群里交流起疙瘩汤的做法,都有好多种可以尝试。想来当年我们吃的那种“馉馇”,是最朴素的一种做法了。可是,却又分明,拿山珍海味做出来的“馉馇”,也无法让我们找回当年吃它的那种温暖和幸福感了。
那一种温暖,来自家乡,来自母亲,来自曾经的岁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