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古代文明,为中华民族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小编将每天给您带来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一一介绍泰州本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非遗走进生活!
今天
小编给您带来
非物质文化遗产
宣堡小馄饨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堡小馄饨发源于素有“中国银杏第一镇”之称的千年古镇——泰兴市宣堡镇。相传宣堡人赵鸿福于上世纪30年代,吸取了前人制作馄饨的工艺特点之外,改进了擀皮、加馅等配制方法和酱油、佐料的勾兑手法,使小馄饨皮薄馅嫩、鲜美爽口而远近闻名。
宣堡小馄饨的制作原料极其讲究,必须是泰兴地方产出的。对面粉的要求很高,才能使擀出的馅皮绵薄筋韧,不容易破裂;酱油、肉渣等佐料,都是经过研究自制的,并不轻易对外传授。所以,宣堡的小馄饨与其他任何地方的小馄饨,即便外形相似,口味却大不相同。
宣堡小馄饨的制作工艺看似简单却相当复杂:从擀皮,拌馅,到做汤、捏包、下锅,要求特别严格,除了面粉与水的比例、酱油与水的比例之外,每个过程的时间控制,都必须恰倒好处。
宣堡小馄饨的面皮,薄似宣纸,正对阳光可以隐约见人,甚至能用火柴点燃,堪称一绝。馅心必须采用上等精肉,不用机械制作,要全凭手工完成。拌馅要求软硬得当,馅软则皮易粘,馅硬则皮易破。做汤也十分考究,酱油与沸水的比例必须把捏准确,做到浓淡相宜。
宣堡小馄饨因馅嫩、汤鲜、形美而声名远播,很多外地客人甚至国外游人摹名而来。有食客诗歌赞曰:日食馄饨三大碗,此生愿做宣堡人。至今已有山东、上海、安徽、河北、新疆等外省和江苏盐城、苏州、无锡、泰州、扬州等市区以及周遍乡镇的数百人前来拜师学艺,宣堡小馄饨店已经在许多城市和乡镇的街头巷尾纷纷开设,使得小馄饨走进了广大百姓的生活,成为古镇宣堡饮食服务和经济发展的一张“名片”。
图片、文字来源于网络
为宣堡小馄饨点个赞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