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临终前料定司马懿必反,为何不在生前将其斩杀?原因其实不简单
春秋战国时期,某位思想家提出了“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自古以然”的思想。那些乱世枭雄凭借手中的权利荣登高位的时候,也会极度恐惧自己的下属会发动兵变谋害自己,所以,一旦有任何的风吹草动,他们都不不惜以大开杀戒血流成河来震慑那些试图反对自己的人。
众所周知,三国时期的曹操就是这种人物的典型代表,曹操作为三国时期的一代枭雄,秉持的是一种“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观念,同董卓“吾为天下计,何惜小民哉”的说法有异曲同工之妙。极度狂妄的自负与强烈的危机感并存让这些乱世枭雄成为了一个矛盾结合体。
据史料《晋书·宣帝纪》中记载,曹操做了一个“三马食槽”的怪梦,曹操醒来后以为此梦是指北方的马腾、马超父子,于是,数十万大军剿灭了马超势力。有人说,此时的“三马食槽”寓意就是当时的司马懿家族,以曹操当时的智慧不可能想不到,再如曹操同时还注意到了司马懿的“鹰视狼顾”之相。
那么既然当时的曹操已经料到在自己死后司马懿必反,为何生前不将司马懿诛杀,而只是在临终之前告诫曹丕“司马懿有鹰视狼顾之相”不可大用呢?”小编带着这一个千古疑问,翻阅了大量史料,请教了很多专家学者,最后得出乐三点关键原因。
第一:曹丕对司马懿的宠爱和庇护
公元208年,曹操被汉献帝封为丞相,因司马懿颇有才识,曹操有意征辟司马懿为文学掾。可是,司马懿确认为曹操乃阉宦之后,不愿受职,曹操对使者说:“如不从可杀之”,司马懿听后二话没说就乖乖就赴任了。
曹操对司马懿的鹰视狼顾之相颇为忌惮,总感觉此人日后必将成为曹魏家族的大患,数次欲除之而后快,都被曹丕阻拦。公元219年,司马懿荣升太子中庶子,因为参与谋划军机的时候多有奇策,而深受曹丕信任和重用,曹丕将司马懿和曹真当成自己的左膀右臂,为了司马懿的安危不惜顶撞父亲曹操。
曹操最后也就放松了警惕,在曹丕的制衡之下,司马懿最多也就是一个曹魏集团的下属,掀不起多大的风浪。
第二:北方士族的领袖和家族势力
三国时期依旧是士族统治社会,司马家族在当时的北方士族当中属于领袖地位,当是的士族几乎垄断了从中央到地方的文武要职,而且相互之间荫蔽亲属宗族,收揽门生故吏,通过名望、婚姻以及流品区别尊卑。
司马懿家族乃出身士族河内司马氏,与当时的其他士族之间利益相互交织,曹魏集团乃官宦之后,不敢轻易向司马氏发动攻击,否则极有可能动摇曹操在北方仕林当中的根基和威望。
第三:司马懿本身的低调和智慧
当时的司马氏家族懂得自保,司马防的儿子全部在曹魏集团任职,司马懿本身也很低调,笼络人心,并没有任何把柄受制于人,即使曹操想要除掉司马懿也是顾忌重重。
司马懿数次劝说曹操称帝,向曹操表示忠心,误让曹操一位司马懿是对自己没有二心,后来在担任太子中庶子的时候,又懂得如何讨曹丕的欢心,自然就消除了曹操对自己的怀疑。
晚年的曹操明白,和自己同打江山的那些谋士多数已经年迈不堪重用,眼下东吴孙权,西川刘备依旧对曹魏虎视眈眈,这个时候曹丕身边如果能有像司马懿这样的人物辅佐,对巩固曹魏江山是一件好事。
然而,历史还是证明了曹操百密一疏,公元249年,蛰伏数十年的司马懿发动了“高平陵政变”,夺取了曹魏政权,曹操的后世子孙成为了司马懿的傀儡。公元265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位,建立了西晋政权,至此曹魏集团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因此,后人多将司马懿夺权的最终原因,归结于曹操未杀司马懿的失策,曹操为何不杀司马懿也让后世争论了上千年。然而,历史上真是的司马懿在曹操统治时期仅仅只是一个普通的政府文员而已,极有可能都没有引起曹操的重视,三国演义中的司马懿神乎其神多为后人杜撰,或者说是晋朝为了粉饰自己的祖先而做出的故意渲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