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雨凡
近来翻阅一些中国历史以及文化方面的资料文章,发现时有欧美学者引据日本专家的研究资料,而一些国内的专家学者也常赞叹日本中国学的研究不仅有独到之处,还不乏深刻见解,凸显他们的执著钻研精神。每看到这些,我都会主观地推想,既然对中国的研究都那么深入,他们对自己的文化历史之类必定有更热烈的情愫,虽然是否如此,我是一无所知。之所以会这样主观推断,学术上的执著探索只是一方面的原因,另一个主要的理由是这几十年日本经济的崛起,无论是科技领域还是实体经济,一个资源贫乏的岛国,跻身世界前列,这应该就是“日本精神”的直接结果。这样看起来,日本还是有大国的样子,为什么被归到小国的队伍里呢?
日本大国的样子是地球人都领略过的。曾几何时,“日本第一”不仅只是东洋人梦想的口号,也是世界人民目睹的现实:汽车论道江湖、家电雄霸天下,“日本造”傲视群雄。在东京地产危机之前,流入美国的资金让美国佬都担心日本人是不是要买下美国。自彼时以来,日本一直就想成为一个“大国”。人口过亿,经济实力扛鼎,这等体量还不能站到大国队伍里吗?客观地说,不能。日本就是个小国。
我们知道,一个大国除了物化的实力之外,还必须在道德、文化等精神价值方面得到普遍的认同,试想,谁会把智力残缺、体魄庞大之人归到巨人的行列呢。
日本人文精神方面的不足是有目共睹的,我们可以列举两个方面的实例来看。一是病态的爱国情绪。明治维新以后,炮舰做大的岛国在文化上并无实质性的改观,及至武力入主中原,满脑子武士道的邪人是想以褊狭的文化来实现痴人梦想,其小自现。二是道德理念缺失。据专业人士分析,日本人是最忠诚,也是最背信弃义的人,这是远东语言文化领域的高人本尼迪克特说的。其含义所指就是没有对错认知,谁强跟谁,以强力为真理,完全丧失基本的道德准则。这种观念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就装满了东洋人的脑子,之后也一直没有改观。到了今天,他们不反思战争灾难和美国的原子弹,谁强谁就有理的扭曲心态使他们成了大佬美国“忠实而亲密”的跟班。此类近乎没有道义的价值体系,做个跟班或许还合格,要跻身大国行列应该和北海道的马穿过上帝的针眼一样难。
自从经济体强盛以来,日本就一直想钻进大国的行列,获得、进而行
使“大国”的话语权。很可惜的是,强盛的经济体缺乏思想体系的跟进,就其目前仍就孤守的文化价值体系而言,不要说是世界,就是在东亚也备受诟病,如此又怎么能够取得被认同的话语权呢?前面说了,大国之义不是武夫蛮力,而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话语。今天的日本虽然在诸多文化领域的表现的确不俗,像动漫、新世纪音乐等领域甚至可以手执牛耳,遗憾的是深层的文化反思以及价值体系重构不仅少有进展,而且可以说是在快速回退,他们仍旧做着肌体强健就可以有话语权的旧梦,像当下嘈杂的修宪之声被选择应该就是典型的证明了。
说起来有些东西真是很奇怪,就像开篇提到的日本学人精深的执著钻研,就算囿于民族主义的爱国精神,不愿意脱下天皇的圣衣,他们研究中国那么深入,应该知道蒙元和盛唐之于世界影响的不同之处,无论是版图还是“强大”的形象,唐朝都没办法和饮马多瑙河的蒙元相比,然而就对世界范围的影响而言,与盛唐站在一起,蒙元就像个“小国”,难道帝国大学的教授们没有这方面的认知吗?
行文到此,我想到罗素论及文化教育的一篇文章,他认为日本教育培养出来的人过于武断偏执,他分析说一旦武断者的错误广为传播,就会产生社会性的灾难。这一论点发表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后来的情形众所周知,除了神风敢死队肉体的消散外,想改变世界格局的日本并未如愿,到了今天,他们仍然固执于残缺的东西,甚至连自己都没有改变,这大概是日本摘不掉小国帽子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