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到底怎么来的?一般可分为这几种,一是专门的写历史部门,天天在那不停地记录这个朝代正在发生的事情,大多都是记录跟皇帝相关的事件和语录比较多;二是像司马迁写《史记》那样,翻阅参考大量的历史文献,诗词歌赋,再通过走访各个历史事件发生地,在民间搜集百姓口述的历史故事。
其实这里大家需要明白一点,历史发生的时间,与百姓口述的时间隔的越远,真实性就越不可靠。同一个事情,经多人传述后必定会发生许多的改变,每个人都会不由自主地添加上自己对这件事的一些判断。之前那篇写《鸿门宴》文章,许多读者就认为小编的分析哗众取宠,认为《史记》既然是一本有名的著作,就肯定不会错。但是小编很疑惑,难道古人就不会犯错吗?司马迁写历史就能百分百切合现实吗?《史记》里难到就不会存在半点可能杜撰的情节吗?今天小编就拿出个实锤来指正《史记》里的一个可能的差错,且听我慢慢道来。
战国时期,秦国的嫪毐,了解历史的人一般不会陌生。对于他的生平故事基本来源于《史记》的描述,嫪毐是一个假太监,是嬴政母亲的情人,是战国时期封地最大的君侯。司马迁写吕不韦的时候,也提到过嫪毐是吕不韦在民间找来的,之所以看中他,是因为嫪毐天赋异禀,能用男性器官举着小木轮子行走。吕不韦就让嫪毐以此为杂耍,表演项目勾引太后,他自己好摆脱太后的纠缠。
之后的事情就自然干柴烈火,太后跟嫪毐好上了。嫪毐先是假扮太监好名正言顺混进后宫,过了不久太后封他做了长信侯。最后嫪毐不知足,想让自己与太后的儿子上位称王,所以举兵谋反要干掉嬴政,结果失败被抓,受到车裂(也就是五马分尸)并诸杀三族。
以上就是《史记》中对嫪毐的大致描述。然而,事实可能与此有所不符,因为单从嫪毐出生来讲,他很可能是贵族,因为他有自己的姓氏,战国时期平民百姓是没有自己的姓氏的。所以他跟太后的关系也不只是情人,更多的还是一个可以让太后依靠信任的合伙人。那为什么嫪毐可以起来得这么快,到后期基本可与吕不韦平起平坐?
因为秦国的法律规定,秦王要亲政的话必须得到22岁,举行了成年礼之后才行。吕不韦当时权力太大,亲政前的嬴政非常需要一个人能去对抗吕不韦的势力,从而形成一种制衡。这时候嫪毐就成了最好的人选,由于跟太后的关系,嬴政母子也是非常乐意看到他的崛起。
好不容易嬴政终于熬到了22岁正式登上政治舞台,这时就有人向他举报说嫪毐淫乱后宫,还大逆不道说是嬴政的“后爹”。这事要是没人知道,那嬴政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算了,但是一旦被人捅到了台面上,那要是不处理,他的颜面往哪里割啊,必须下令严查。狗急了还会跳墙,嫪毐知道这事自己肯定过不去了,就想发动政变给自己争一争活路。但在千古帝皇嬴政面前,败局是早已注定。
接下来要处置嫪毐了,前面我们提到,《史记》里嫪毐是被车裂的方式干掉的,他跟太后生的两个“儿子”被装在袋子里捅杀的,同时被灭三族。然而在1975年的时候,我国的专家通过考古发现了珍贵的历史文献云梦秦简,作者亲历了嬴政从亲政到统一六国的全过程,具有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在记录嫪毐的事情上,给出了不一样的参考。
秦简上记载,当时嫪毐政变失败被秦始皇抓后,他的二十个重要的手下全被砍了头,还被五马分尸,灭掉宗族。其他的那些叛乱者和他们家人都是被发配流放到了蜀郡这个地方,最重要的是嫪毐也是被发配到那里,过了十几年后才死去的。相比司马迁来说,云梦秦简的作者在时间上跟接近事情发生的时间,对事情的经过也应该了解的更真实,很多事情甚至应该是亲身目睹。与通过他人转述的方式得到的信息对比应该更据说服力。
小编大致推测,司马迁写嫪毐的这些故事的时候,很多情节应该是参考了民间的传说。那时六国遗留下来的百姓深受秦国暴政的压迫,自然会对秦始皇家里的一些故事添油加醋解解气。比如嬴政是吕不韦生的,说嬴政他妈是个淫妇,说嫪毐是嬴政的后爹等等大多来自民间口传,那些受压迫的百姓杀不了嬴政,心里想着过过嘴瘾总是可以吧。不过那些可能略带失真的故事不管司马迁是故意不做深究,还是无心之失。《史记》确实不失为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给后世的人留下了许多情节精彩的经典故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