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了韩国的《鸣梁海战》,对韩国的意淫感到惊讶(鸣良海战其实只是一场侦查形的小骚扰),居然把自己打下手的身份变成了打败日本的中流砥柱,所以今天来写一下万历援朝中最关键的一仗,大明露粱海战。、
对于这场战役的重要意义,甚至有评价说此战奠定了其后三百年东亚的整体政治格局,凭此一战,而让日本其后三百年间不敢轻举妄动,直到三百年后的中日甲午海战。
在网上搜索这场露梁海战,也大多以“露梁大捷”来盛赞此战,更有甚者,不禁叹息,为何不趁此战大捷之余威,挥军渡海、一举席卷日本。。。
而在此战之中,朝鲜水军主将李舜臣与明军水师副将邓子龙双双阵亡,更为此战添上了几分壮烈的色彩。
只是,关于这场大扬国威的重大战役,很多人或许并不清楚的是,在日本一方,也同样是以大捷来称呼这场露梁海战的。是的,我也很惊讶。
是的,你没看错,换句话说,在日本人看来,这场战役的结果竟是恰恰相反的——是以日军获得胜利、取得大捷的结论来看待此战的。
为何对于同一场战役,中日双方会有完全不同、而且逻辑上似乎根本相反的结论?!
仅以此文,让我们翻开尘封的历史,重新审视一下当年的这场中日海上大对决,究竟真相如何。。。
在论述之前,有必要先介绍一下本文的立意根本:对于战争的发起方,如这次万历朝鲜之战的发起方——日本,以及发起者——丰臣秀吉,无论过去、今日、还是未来,其侵略战争的罪行都应当接受历史的谴责。而关于本场战役结果的分析,将暂时脱离敌我立场,一切都将以事实和合理的推论为依据,来进行公正客观的分析,力图还原最真实的史实。
首先,让我们看一下这次露梁海战爆发前的总体战局背景。
关于此战所属的万历朝鲜战争,对明史或者中日战争史稍有了解的朋友也必定有所了解。这里也就不再对之前几年的战争过程加以赘述了。而是将目光集中在露梁海战爆发前,也就是万历朝鲜战争的末期。
在这场战争的最后阶段,驻朝鲜的日军已经全部被迫龟缩于其在朝鲜东南沿海构筑的数座倭城之中。配合其独特构造的坚城与威力不俗的铁炮(火绳枪),坚守不出,赖着不走。而明朝联军的几路大军在经过分别大规模强攻接连受挫之后,虽然一时也无力用强攻的方式攻破倭军的这些坚城,但倭军却依然也不敢轻举妄动地出城野战,所以,战事在这一阶段,陷入胶着。
而战局的转折,主要来自于一个重要人物的死亡。这位死者,正是战争的发起者——丰臣秀吉。
在一意孤行的丰臣秀吉死后,本就见战事不利、倾向于撤军的日本高层,于是先秘不发丧,同时立即拟定并下达了驻朝日军各部全面撤退的命令。
随着各座倭城里的日军陆续从海上撤退回国,战争眼看已走向了终点。但是,却还有一座倭城在此列之外——那就是日军第一军团主将小西行长所部驻守的顺天城。
因为此时朝鲜东南大部分倭城外围的制海权却仍掌握在日军手中,其他倭城,如泗川、蔚山等地,虽然陆地上也有相持的明朝联军,但背后通向日本的海路却几乎没有受到什么实质性的严重威胁,所以其他各处的大部分日军的撤退过程中并未遇到多少困难。但是,顺天城却是个例外,陆地上不仅有刘綎所率的明朝联军西路军的对峙,更重要的是,海面上还有明朝联军水师的围堵,所以,想走可就没那么容易了。顺便提一句,明军水师的主要指挥是主将陈璘和副将邓子龙,朝鲜水军的主将乃是李舜臣。
在发觉丰臣秀吉已死、日军即将撤退的迹象后,明朝联军水师立刻从海面上封锁了顺天城外围海面,断绝了顺天城内小西行长所部的归路。
见小西行长所部被困、难以脱身,原本在泗川已经做好撤退回国准备的岛津义弘所部于是率麾下日军,以岛津家为主的第五军团所部,乘船前来解救被困的小西行长。
而后,围困顺天的明朝联军便和来援的岛津军所部在露梁海域爆发激战,史称露梁海战。
这,就是露梁海战开战前的大致基本背景。
关于此战之中双方投入的作战兵力,多方记载均有一定程度的出入,但岛津义弘所率的来援日军应该是最多不会超过1万人。明朝联军水师合在一起的兵力则应当在差不多2万人左右。
虽然兵力记载略有出入,但从以上的叙述中,我们至少可以得知以下四点:
·无论露梁海战是否是明朝联军原本计划中的主观作战意图,明朝联军原本对顺天城的围困战此刻已转变成为了“围点打援”(围困顺天城内的小西行长所部,击败甚至歼灭来援的岛津军)
·来援日军的主要作战目的是救出被困的小西行长所部。
·来援的日军并非其倾国之兵,甚至也不是全部驻朝日军,而是以岛津军为主的第五军团。
·考虑到好像并没有太多证据表明岛津义弘和小西行长两人的关系多么交好,不得不说,从即刻便率军来援这点上来说,岛津军主将——岛津义弘,还是挺仗义的。而且,似乎也没有太把明朝联军水师放在眼里。。。
既然双方都宣称胜利,自然是各有各的战绩与说辞来佐证自己的胜利。鉴于整场战争中双方的记载中都有不少刻意吹嘘战绩的夸大其词,动辄歼灭敌军的数目就是敌军总共出动人数的两倍,其实都不是特别可信。陆地上的战损和斩获都是这样的情况,根本找不到尸首的海战之中,这些数字更是很难排除随意胡扯、虚报功劳的嫌疑。所以,双方的斩获数目基本都不是很可信。因此,我们不妨先抛开胜负之论与各自所记载的所谓斩获数目,而是从双方都承认、或者说无法否认的事实上来看一看,战役的最后,都有哪些是无可争议的结果。
总结来说,至少有三点,是双方都无法否认的事实:
·激战的两方水军,是日军率先撤退。
·明朝联军方面的二、三把手:李舜臣和邓子龙在作战过程中双双阵亡。
·小西行长所部成功从海路退回日本。
从这几条来看,我想,大家应该至少可以明白,为何这场战役在日本一方看来,是由日军取得了胜利。
原因很简单:岛津援军的战役目的成功达到了。
如以上所说,岛津所部来的目的就是救出小西行长,那么,小西行长被救出来了吗?
很遗憾,救出来了。
而且,估计连岛津义弘也没想到的是,因为各种看起来不可思议的机缘巧合,居然顺带还干掉了明军的二把手邓子龙,和令日军困扰多年、恨得咬牙切齿的朝鲜水军传奇性人物——李舜臣,无论邓子龙是不是被友军误伤、李舜臣是不是真的被流弹击中,对于来援的日军而言,此战竟干掉了这么两个做梦也想不到的重要人物,不得不说,没有理由不说这是一场战果丰硕的大胜。
当然,日军毕竟是率先撤退的。不过,在确认小西行长已经安全撤退之后,岛津军救援作战的意义也不存在了,从某种意义上说,撤退也是无可厚非。
所以,从以上无可否认的这几条看起来,客观上来讲,胜利的天平似乎更偏向于日军一方。。。
那么,就是日军的完胜吗——?
这倒也不是。
日军救援解围的战役目的虽然达到了,但是从日军主动撤退的动作上看,至少在战况和局面上,尽管干掉了李舜臣和邓子龙,日军却依然不占绝对优势。讲道理,如果此战中岛津军真像个别说法中所吹嘘得那么神勇,大可以继续进攻下去、将救援战改为歼灭战,连主将陈璘也干脆一锅端掉。但是,岛津义弘所部却选择了撤退,显然,当时的局势对日军而言很可能并不占优,所以在成功达成战役目的后,便选择了及时突围撤退。(当然,因为诸如李舜臣中弹后曾遗命隐瞒死讯、以防士气动摇等原因,撤退时的岛津军当时有可能也还不知道李舜臣和邓子龙已经阵亡的情况)
不过,就算这样,和救出了小西行长所部的岛津军相比,明朝联军的所谓“大捷”,却显得有些尴尬。且不说围点打援的过程中竟然让被围困的小西行长所部跑了,“围点”可谓是失败了,“打援”把自己方的二、三把手给弄得阵亡了,英勇归英勇,但这战绩嘛。。。
要说是明朝联军赢了,虽然最后未落下风地逼退了岛津军,但毕竟很有可能是岛津军在达到战役目的后的主动后撤,所以这大捷之说,似乎怎么看都略有点儿牵强。。。
那么,又为何会将这场海战称为大捷呢?
既然叫做“大捷”,自然也要有些根据才行。而且,此战之后,根据某些记载,陈璘的战功还被评为了第二次入朝之役的第一,排在了指挥陆上作战的麻贵和刘綎等将领之前。相信其所凭借的,很大程度上就是这次被定为大捷的露梁海战。
那么,陈璘奏报大捷的依据是什么呢?
我们再来看看陈璘在战后所奏报的战绩,结合各方面的记载。主要无外乎有以下三点:
·俘虏两位倭军统帅:平秀政(也有记载为“平正成”的说法)与平正成。
·干掉了被称作“石曼子”的日军名将:岛津义弘,也就是此战中率军前来的日军主将。(明史原话为“击杀之”)。
重创敌军、歼敌无数。
先简单说说以上第三点,整场战争中双方的记载中动不动就相互“敌军大骇、歼敌无数”,甚至歼敌数字都超过了对方的出兵数目,吹来吹去,除了几场比较明确的战役外,大多数战役打完以后却依然基本都是焦灼状态,所以暂且不论。
因为,岛津义弘在此战后不仅活得好好的,还总拿此战炫耀自己的战绩,而平秀政与平正成这两个所谓足以担当倭军统帅的“大人物”,对日本战国历史也算是较为熟悉的笔者,更是听也没有听说过。。。
换句话说,非常遗憾的是,虽然明朝联军搭进去了邓子龙和李舜臣两位重要将领,但是斩获却仅有杂兵而已,而缺少任何货真价实叫得出名号的日军重要人物来。。。
往简单的说,首先是一个很明显的道理:这场前后两次首尾耗时七年左右的战争,到了最后时刻,岂能眼睁睁地任侵略者说来就来、说走就走?
若放任不管、任其顺利逃走,不仅当时大明在东亚所构筑的天朝威严将大打折扣、整个天朝体系的内部秩序也很可能因此崩坏、甚至荡然无存。因此,打,是必须要打的。
而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对周边其他国家、以及国内的臣民也要有个关于这场战争的交待和定论。只要打了,哪怕胜负并不十分明显,甚至战役层面的战绩有些牵强人意,但却不仅是尽到了对附属国朝鲜的保护责任,树立了天朝的威信,更可以为这场战争划上一个更圆满的句号。如同万历皇帝后来所颁布的颁布了《平倭诏》中所言,“我国家仁恩浩荡,恭顺者无困不援;义武奋扬,跳梁者,虽强必戮!”之语句,更是对此的概括体现。振奋国内人心的同时,也足以彰显大明的天威浩荡。
而露梁海战,基本就属于这种情况。
日军达成了其战役的目的,岛津军成功救出了被困的小西行长,宣称作战取得胜利也有其道理所在。而明军的胜利,正如万历皇帝诏书中所言:“我国家仁恩浩荡,恭顺者无困不援;义武奋扬,跳梁者,虽强必戮。”在笔者个人看来,整场战争,本就并不在一战一城一将的得失,而是属于更高层面上、超出战役意义的战略目的,在附属国朝鲜的军事存在感与影响力。
说到“虽强必戮”这四个字,个人不禁想再多说两句。
从这场迁延许久的战争,以及明军后期在攻坚战方面略显乏力的表现上来看,尽管的确是明朝取得了最后的战争胜利,赶走了日本侵略者,破灭了丰臣秀吉先取朝鲜、后占大明、进而染指印度、统治世界的幻想,这点确实无可厚非,也值得我们永远缅怀那些曾在千里之外奋战过的大明将士先辈们。但万历皇帝或许也已从这个“虽强必戮”的“强”字中,有意无意地表露出,在这场战争中,事实上明军也并未能从军事上占据绝对的优势,或者说,难以像战前最初预料的那样,用武力轻而易举地便可彻底解决掉这个曾一直小看的危险邻居。
至少,这场战争的胜利已比不上当初唐代白江口之战(或称白村江之战)时,唐军以一支偏师就将以倾国之兵而来的日军劈瓜砍菜般轻易摆平的绝对优势。纵观唐代的白江口之战、明代的万历朝鲜之战、以及清代的中日甲午战争,(元代的渡海出征日本主要是受天气因素影响,两军并未大规模正面交战,所以暂未列入),至少,两国之间的差距自唐至清是在不断的缩小中,而且,在清代后期,日本已开始有了反超的趋势。。。
当偶尔看到某些朋友戏称日本战国不过是村长械斗时,或许是个人的杞人忧天,笔者总有些隐隐的担心。这样的玩笑,偶尔搞笑、夸张一下倒也无伤大雅,但是说到一个正确的历史观的问题上,片面的自我吹嘘、贬低对手却是个人认为不太可取的一种想法与观念。但可惜的是,如今却有着尘嚣直上的蔓延之势。
试问,如果日本战国真的是一群村长的械斗,那么,大明军队和几个东夷“村长”带来的“村民”不仅打了数年还没剿灭干净,最后的露梁海战中,乘着大明宝船的邓子龙和坐着龟甲船的李舜臣还被个“村长”率领的几百条“破船”和“村民”们给顺手搞死了,这样的结果,似乎只能说明,那些无数曾英勇奋战的明军将士,难道比一群“村民”还不如吗?
或许,客观、公允地正视对手,而非一味地意淫与吹嘘,才是对历史、也是对先辈们最好的尊重。
说到这,虽然可能略显罗嗦,还是忍不住想多吐槽一下如今的某些历史剧,正是对时下类似虚浮意淫之风的具体体现。其实,适当的夸张和演义,个人并不反对,在影视、小说等艺术作品里,甚至是很有必要的,比如对历史适度进行改编的《三国演义》就是一个很不错的小说例子。但是,像某些抗日神剧那样,拿着汤姆森冲锋枪横扫鬼子、甚至手雷炸飞机,笔者实在有些搞不懂,这些打着爱国主义、缅怀先辈大旗的抗日神剧,就是对先辈们英勇奋战的欧歌与赞颂吗?
个人觉得,那并非尊敬,而是亵渎与不敬。
既是对历史的不敬,也是对先辈们的不敬,更是对后代的误导。早已牺牲的先辈们若有在天之灵,相信也必不会苟同这种严重违背事实的做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