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代初,喜欢小酌酌的酒客,都到崇安寺皇亭西侧的章万源热酒店。
一壶“竹叶青”,配上一两碟清淡鲜美的下酒菜;条件好的,可再加一个热炒。尽了酒兴后,叫服务员到对面的“金阿胖”买一碗面,花费不多酒足饭饱,如果约上二三知己,更是其乐融融。章万源热酒店成了无锡酒客们最佳的去处。
章万源热酒店,上世纪20年代初创于光复门外清真寺路。老板叫章德斋,绍兴人,这家小店地处清真寺路、与东新路交接的拐角处,房子不大,但门面宽敞。店内除方桌、条凳外,没有什么陈设。
当年光复门外一带多机械厂,另外附近的鹤鸣里等一带都是低收入的居民,光顾章万源酒店的顾客以机器厂工人和重体力劳动者为主,消费不高。酒店除供应无锡生产的“本绍”外,下酒菜也就是发芽豆、油氽黄豆、豆瓣等,咸蛋和猪头肉是仅有的荤菜。
章万源虽然服务人员少,但生意却很好,章德斋着实挣了一些钱。为了求得更大的发展,章德斋在北门外商业集中的北大街坛头弄内,开设了第二家章万源热酒店。
坛头弄附近的北大街上都是大商店,不远的布行弄中也有不少的大商号,但是这些大商号,都有自己的饭师傅,为自己的店员供应一日三餐,且严格的店规也不允许店员上酒店吃酒消遣。
可是坛头弄周围有不少河道,河道中停泊了一些运货船,这些船老板不选择坛头弄内众多的如杏花村等饭店,而是光顾消费相对不高的章万源去吃酒消遣。章万源附近有一家长春浴室,浴客们下午洗完澡后,三五好友便到章万源喝酒叙谈。
店堂内供应的酒除“本纪”之外,有上口清醇而后劲很足的绍兴名酒“竹叶青”,下酒菜也从单一的冷碟,增加了不少热炒。北大街一带夜市很忙,章万源的营业时间也常常到深夜,每天的营业额当然也随之增多。不久,章老板便自办了酒厂。1934年章万源开设了第三家分店,供应自己生产的三号牌“花雕”,很受消费者欢迎。
抗战期间,章万源在坛头弄的店铺被烧毁,便迁到了城里同样热闹的大市桥街“浴德池”浴室对面,紧邻“浴德池”的便是以手推馄饨闻名无锡的“过福来”馄饨店。
老字号“过福来”的命运不似章万源,如今馄饨店装饰一新,客源满满
章万源的新址是两开间店面,营业堂口面积较大,大市桥街是城中商业集中地,章万源接纳的顾客中,有些是在酒店过足了酒瘾后、再叫一碗手推馄饨盖盖酒瓮头的客人。在日寇占领期间,每到下午七点钟便要关城门,城里人只能局限在城内,有些人便选择了到章万源去吃酒消磨时间,所以章万源的营业情况一直很好。
抗战胜利后,受到当时无锡出版的《锡报》、《人报》、《江苏民报》、《导报》等新闻工作者的青睐,不时有老记在报纸副刊上撰文,赞赏章万源的“竹叶青”,章万源因而更是名闻遐迩。
解放初,章万源迁到崇安寺皇亭西侧新址,这里营业面积更大,由于当时的特定环境,一些大菜馆歇业,这给了章万源热酒店更大的发展空间。
章万源供应的热炒品种也增加啦,尤其是他们在缸中养了许多个体较大的黄鳝,当吃客选定了黄鳝,现杀加上青椒现炒的“生炒鳝片”,撒上些白胡椒,吃起来既脆又嫩又鲜,真是一味绝妙的下酒菜。
章万源热酒店还有一绝,就是在秋天大闸蟹上市季节,代客加工清蒸大闸蟹。酒店将顾客挑定的蟹洗净,在脐内放上一小块板猪油,加上片姜,然后用绳将蟹扎好放上蒸笼,蒸好的蟹既肥腴又鲜美,配上美酒真是妙不可言。而章万源对每只蟹的加工费,当时只收人民币五分钱。
--
节选自《无锡老字号》,略有删减。
编者后记:据一怪所知,像章万源热酒店以饮酒为主要消费的小店,在无锡已难以寻觅。我想起了鲁迅笔下的咸亨酒店,应该和无锡的章万源热酒店同属一类。然而遗憾的是,像咸亨酒店虽然存在,但是也越来越瞄向高端消费,以酒席宴会为主。一怪呼吁无锡有眼力的实业家,不妨把视角瞄准二两老黄酒一盘面蚕豆的小酒馆,既接地气,又顺应民心,何乐而不为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