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阳光网讯 4月21日下午,“追源溯流——杨宝霖讲东莞氏族源流”专题系列讲座第三十三讲“东莞陈氏(五)”在听众们的一片热切期待下拉开帷幕。开讲前三十分钟,已有不少忠实听众和东莞文史爱好者来到现场,对杨宝霖老师开讲新一期的内容翘首以盼。本期讲座,杨老师分享了他最近对东莞厚街桥头陈氏源流考据的新发现,并为大家讲述清代“迁海”给东莞所带来的影响这一段重要历史。
本期看点:机缘巧合,历廿载再探桥头陈氏谱源
在第三十期讲座中,杨老师依据《成德堂陈氏家谱》、《桥东陈氏家谱》等文献材料,给大家梳理了厚街桥头陈氏的氏族源流,而要深入研究这一支陈氏,宣统元年(1909)铅印本四卷《桥东族谱》是其中必不可少的参考材料。杨老师称自己二十年前曾有机会寻访得此谱,仅仅读谱两个小时,未能窥得全貌而留有遗憾,最近有幸再次读谱,发现当中记载了许多重要的史料,包括明代大儒陈琏在这一支陈氏中功名成就如何奇峰突起,清代迁海对东莞的影响等等。杨老师绘声绘色地忆述自己的寻谱故事,妙趣横生,在场听众听得忍俊不禁。
重大考证:族谱蕴藏迁海令影响东莞的重要史实
“迁海”一词,指的是由顺治十八年(1661)三月,郑成功入台湾,清廷为防止沿海之民与郑氏政权的交通联系,以及禁绝向郑氏军队提供补给,下令迁移福建同安等县八十八万人于内地。关于东莞“迁海之祸”,《桥东族谱》载有《迁复始末》一文,该文由桥头陈氏族人陈奉璋所撰,完整地描述这一事件的来龙去脉。作为“迁海”事件的亲历者,陈奉璋切实记录下康熙元年(1663)和康熙二年(1664)两次分别迁海的范围,以及官吏执令置东莞百姓生计于不顾,陈氏族人据理力争,最终争得桥头半迁等等实况,是广东“迁海”最为完整、详细的记录,两百多年后陈伯陶编撰《东莞县志》时,亦有五处引用其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