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兰考县东北方向的南彰乡的东北方向的张庄村,有一座普普通通的土坟包,张钦礼老人就长眠于此。
张钦礼的坟墓是世界上最最普通的土坟包,上面长满青草,没有墓志铭,没有任何标志。这才是真正的共产党员的埋骨之处。张钦礼生于斯,长于斯,为了建设新中国的新兰考,承担了来自各个方向的压力,辛苦奉献一生。
张钦礼烈士陵园位于兰考县南彰镇张庄村,这里是张钦礼县长出生的地方,张县长安葬于此,兰考人民为了怀念这位焦裕禄的好战友,张钦礼同志的无私奉献,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特立百林墓碑。
在张庄村有一块张钦礼墓园的指示牌。
兰考解放前多盐碱荒地,类似沙漠戈壁的地貌和气候。解放后张钦礼书记在毛主席的正确路线指引下,带来全县人民,战天斗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所谓人定胜天就在这里,不是硬生生的把兰考这块地方给改造过来了吗?改造,是向好的方向改造,大自然就会赐予你丰厚的回报。
而人民不会忘记他,于是左一块碑,右一块碑,渐渐成林,形成了这一片墓园,没有国家、政府的拨款,没有官员、学者、专家的题刻,全是兰考县和山东曹县的老百姓自发的镌刻。碑文朴实无华,没有华丽的辞藻,全是朴实无华的大实话,记载了张钦礼书记的丰功伟绩。
正像主席说过:“现在大家纪念他,可见他的精神感人之深。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这些碑文大部分都是普普通通的农民写的,文字算不上很精致,有的还存在错别字。但就是这些朴实无华的文字,使我强烈地感受到了人民群众对张钦礼同志的深厚感情。
这些石碑中的每一块都包含着一个感人的故事。它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树立在张钦礼墓地上,默默地倾述着人民群众对张钦礼同志的怀念。
张钦礼去世后,群众祭拜他时,灵车都走不动了,"张书记回来了,张书记回来了"。灵车走到跟前,一个人喊:跪吧!"扑踏"几百人就跪下了。兰考这个街走了四个多小时,原来估计只有30分钟就走完了。走完县城,本来可以直着走去张钦礼家,但是有许多群众早就在路上等着了。那是国道,为了不影响交通,堵塞道路,抄小路走了。路边等待的几千农民又连夜赶到他老家。下葬的时候,为了不引起人员伤亡,又提前改葬。因为光是兰考县城就有十万人,加上全县农村赶过来的人,如果下葬如期举行,就会聚到十五万人以上。张钦礼家乡是一个一千人的村子,如果挤入十几万人,必然要出事故,或者把人踩伤,或者踩坏庄稼。五月二十几号,小麦快成熟了,不能给群众造成损失。张钦礼是5月7号去世,5月13号火化。
所以,张钦礼的丧事是一丧三改,改丧期,改道路,改埋期。结果,张钦礼埋的时候连一般农村的农民的葬礼都不如。现在的丧事是大操大办,大收礼,但张钦礼的是一分钱不收。这二十多年来,葬礼的规格越来越高,场面越来越排场。但是,参加张钦礼丧礼的,不管你是什么人,都是大锅熬菜,不够就用方便面。在悼词中给他戴了四顶帽子,前三顶是老百姓给戴的,"张青天"、"新包公"、"活地图",再加上《人民日报》的通讯中称他是焦裕禄的亲密战友,这算第四顶帽子。我给他总结有三个无人可比:共和国开国以来对兰考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贡献无人可比,树立焦裕禄这个典型的功劳无人可比,勤政廉洁一尘不染的作风还无人可比。
总理在世救三次。
张钦礼的坟墓是世界上最最普通的土坟包,上面长满青草,没有墓志铭,没有任何标志。这才是真正的共产党员的埋骨之处。张钦礼生于斯,长于斯,为了建设新中国的新兰考,承担了来自各个方向的压力,辛苦奉献一生。
墓园大门。
墓园一角。(张德钊摄影,文字来自于网络)
创作不易,敬请关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