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讲,在中国历史上只有其他民族向各帝国王朝称臣纳贡。据史书记载,唐朝初期,堂堂的大唐帝国却不得不向北方的一个游牧民族纳贡称臣,并长达十余年。大唐王朝在中国的历史上可谓“文治武功,盛极一时”,正所谓“上邦大国,万国来朝”。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强大的国家,为何会向一个少数民族俯首称臣?这个民族就是突厥,如今已经消失。
突厥是中国北方一个凶悍而又显赫的游牧民族。早在南北朝时期,突厥族逐渐发展壮大,有多达数十万的军队。在隋朝初年,强大的突厥国同当时的中原地区经常发生边境冲突,中原人民饱受其苦。
到了隋朝末年,天下大乱,各地纷纷爆发农民起义,隋朝政府危危可及。当时已经分裂的东西两大突厥部落也趁机迅速统一,并乘机进攻隋朝,夺得大片隋朝北方的领土。公元615年突厥人将隋炀帝围困代州,后来幸亏李世民解围才使隋炀帝幸免于难。
公元617年,一直在等待时机的李渊、李世民父子看到时机成熟,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宣布正式建国,国号大唐。不久,大唐重归一统中国。
其实,在李渊、李世民父子起兵时,突厥人就趁机袭击晋阳,大肆掠夺一番而去。突厥的袭击,使大唐王朝意识到北方突厥的勇武剽悍和威胁。为了消除突厥的威胁,唐公李渊亲自给突厥国始毕可汗写了一封国书,以示修好,并许以“称臣纳贡”,又带上一份厚礼,派心腹刘文静前往突厥谈判。
对于这件史实,史书中也有所记载:“(突厥)又更强盛……大唐起义太原,刘文静聘其国,引以为援。”打通了突厥这一关,向突厥称臣纳贡,引以为援,消除了后顾之忧,这对于刚刚建国的大唐来说,是非常值得的。
随着李渊势力的发展壮大,突厥人的胃口也越来越大。始毕可汗经常寻找各种借口,要李渊进贡财物。但由于大唐当时的实力不如突厥,而不得不满足对方的贪欲,对突厥的各种无理要求不敢有违抗。甚至是突厥可汗去世,大唐王朝都要举国哀悼。
李世民即位后,任人为贤,虚心纳谏,并注重经济和军事发展。到贞观三年(629年)以后,本国经济和军事都有了较大提升,唐朝对突厥的臣服终于有了改变。此时,突厥的实力却逐渐下降,形势出现了有利于唐朝的变化。李世民觉得彻底解决突厥问题的时机已经成熟,决定出兵突厥,打一个漂亮的“翻身仗”,彻底改写大唐帝国向突厥“称臣纳贡”的历史。
公元630年,李世民以突厥进攻河西为借口,命李靖率领唐军主动出击突厥,大败突厥军,活捉颉利可汗,取得了决定性胜利。至此,李世民对突厥的臣服纳贡12年之久的历史才宣告结束。
之后,唐太宗李世民将东突厥领地划入自己的版图,唐朝的疆域由此扩大至阴山以北600里,势力范围达到贝加尔湖。消灭东突厥之后,那些西突厥的附属国与开始受到唐朝的影响,开始跟唐进行交往。公元659年,西突厥为唐朝高宗显庆所灭而统一于唐。
如今没有突厥这个民族了,当年的突厥国被唐灭亡后,其后裔与许多民族混血,形成若干不同的民族,已经同化在其他民族中,现遍布中亚、西亚和俄罗斯地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