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本文版权为网易汽车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网易汽车9月24日报道 2025年的上汽,在大刀阔斧的深刻改革与重塑中,开启新的向上周期。
数据显示,8月,上汽实现单月销量同比“八连涨”,产销存结构持续改善。上半年上汽合并营业总收入2995.9亿元,同比增5.2%;扣非归母净利润54.3亿元,同比增长高达432.2%。
亮眼的销量、营收数据背后,是旗下品牌扎堆出新,冲击各个细分市场,且“拳拳到肉”。
160km纯电续航、mCDC动态悬架、豆包AI大模型首发上车,再加上五大件终身质保和8.58万的起售价,荣威M7 DMH带着成为爆款的决心而来。而荣威M7 DMH练就的“爆款体质”,正是上汽乘用车经过体系重塑后,效率、技术、品牌战略协同发力的结果。
从“庞大但迟缓”的传统印象,转向“敏捷高效”的新形象,上汽正握指成拳,凸显优势,迅速走出低谷。
上汽乘用车常务副总经理俞经民证实,上汽乘用车正在筹备国内CBG,即实体营销公司,全面To C转型,“要把产品和营销紧紧捏在一起”。
俞经民称,荣威M7 DMH的爆款方法论是“1个颜值+ N个0的优势”。
这个“1”,是前劳斯莱斯设计师约瑟夫·卡班操刀的设计。“0”则是其他产品力优势。
作为一款“越级中大型国民车”,原创打底的荣威M7 DMH,配备全景沙发躺椅、慕斯舒压座椅,打好国民车舒适需求的基石。同时,豆包AI大模型全球首发上车,将智能交互从“指令响应”升级为“多模态互动”。新车也将原本多见于高端车型的mCDC动态悬架下放到了10万级市场,实现“科技平权”。
荣威M7 DMH想成为真正解决用户痛点的“国民家轿”,五大件终身质保由此推出。“推出五大件终身质保的原因是客户需求,很多汽油车有动力总成质保,三电(质保)也有越来越多的车在做,但是混动车两套(动力系统的终身质保),大家一直没有去做,我们来做。”上汽乘用车荣威品牌事业部总经理钱漾表示。
而推出五大件终身质保的底气,是“上汽对生产质量的整套体系一直有所坚持。”荣威M7搭载的DMH 6.0超级混动系统,是上汽深耕混动领域12年、历经六代技术迭代的研发成果,其技术脉络可追溯至2013年的第一代EDU混动技术,后续助力上汽斩获了201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从 EDU 1.0到如今的DMH 6.0,上汽一直在不断突破技术壁垒。DMH 6.0首创的21合1混动管理系统PICU,以One-Chip中央大脑统筹油电协同,将发动机、电机、变速机构、电池乃至空调等座舱耗能单元,全部整合进单一芯片的集成管理,使动力响应速度提升至微秒级,并降低了30%能量损耗,告别混动车型常见的动力延迟,也使其在动力性、经济性与NVH性能间达成完美平衡。而这种“以用户需求驱动”的产品定义能力,正是上汽体系革新最直观的成果。
要打造爆款,还要串起产品、营销和销售的“金三角”,力出一孔。
为此,上汽集团已进行多番组织架构变革。
2025年初,上汽集团启动“大乘用车一体化”改革,将上汽乘用车公司(荣威飞凡、名爵)、上汽国际、创新开发研究总院、零束科技、海外出行5家企业“握指成拳”,组成上汽“大乘用车板块”,并成立执行管理委员会,由上汽集团总裁贾建旭担任该委员会主席,对自主板块重大事项进行集体决策,以“提质升级、瘦身健体、业务协同、防范风险”。
据悉,贾健旭就深度参与了荣威M7、名爵MG4、尚界H5与智己LS9等新车的开发,每周盯进展也会给建议。
同时,上汽引入了华为的IPD(集成产品开发)与IPMS(集成产品营销和销售)体系,让市场、研发、制造、服务、采购等团队深度捆绑,同时使产品开发更加关注客户需求,并优化产品定义、成本管控等数十项业务流程,通过打通整车开发全链路,将产品开发周期缩减到18个月。
“营销上,我们在向华为、小米学习,包括发布会、网络、服务承诺、用户响应,如何了解用户真正需要等。”俞经民说到。
在此基础上,上汽大乘用车板块正在筹备国内CBG,即实体营销公司。一是端到端的打通产品,二是彻底to C转型,三是提升产品的销量、利润和平均售价。“我们不会做卷王,哪怕是上汽荣威。”
而国内CBG落地的一个动作便是,全新渠道的打造。
过去三个月,荣威已经悄咪咪干了这件大事,共新签150家4S店网络。“新瓶装新酒,网络继续突破,但不会甩掉经销商,而是带着经销商to B、 to C。”
“张亮是我亲密的战友,我们现在两个人在筹备国内CBG,两个人是一个人,当然,两个人在一起的原因,就是要把产品和营销紧紧捏在一起。”这种“双负责人制”可以打破了传统车企中产品与营销的壁垒,以尽力确保从产品定义到市场落地的全流程高效协同。
自主板块的“握指成拳”,也让其品牌区隔更加清晰分明。
荣威主攻家庭市场,强调家用和品质感;MG专注全球化与年轻化,偏向运动与潮流;尚界依托华为智驾走性价比路线,拓展新细分市场;智己则继续探索高端智能化,各品牌“各有所长”。
这种品牌矩阵的背后,是上汽“技术共享、资源协同”的底层支撑。仅十年,上汽在智能电动核心技术领域的投入就高达1500亿元。
星云(参数丨图片)纯电、珠峰混动和星河氢电三大整车技术底座,为各品牌提供统一的技术基础,可避免重复研发;华域汽车等自有供应链企业,则为各品牌提供从座椅、底盘到智能座舱的一体化解决方案,既能控制成本,又能保证品质的可靠性。
从过去“多品牌混战”到如今“矩阵化协同”,上汽自主板块的清晰布局,是上汽正通过品牌间的互补与协同,构建起更加抗风险、更具竞争力的自主生态。
不可否认,大象转身的上汽,仍步步危局。
但从调整组织架构提高效率,到清晰品牌区隔避免内耗,再到产品精准卡位用户需求,上汽的“新答卷”,正徐徐展开。
在这场自我重构的改革中,随着合资反攻破局、自主握拳发力,以及技术生态的“开发共生”,这家中国汽车工业的“老大哥”,也或将能彻底摆脱“庞大迟缓”的标签。当然,置身这场体系能力的“较量”中,谁能更快响应市场、更精准满足用户需求、更高效整合资源,谁就更有机会握有主动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