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宫图,又名“秘戏图”,“春画”,所描绘的多是古代夫妻间的亲密两性生活。
哪个少男不多情,哪个少女不怀春?
《周易》中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这是人的本能,孔子曰,食色性也。
但一提到春宫图,大家的第一印象,还是觉得是登博的大雅之堂的东西,甚至是“色情”、下流,是绝对的少儿不宜。
时至今日,春宫图依旧是低俗的代名词。
不过正所谓暖饱思淫欲,被所有朝代禁止的春宫图,偏偏就有一个世人皆知的大才子,将其画的活色生香。
他是谁?为什么要去画这种受人偏见的画呢?“春画”又有怎样的文化内涵呢?
虽然不少人潜意识都认为,“春画”是极为隐秘、不能登雅堂之物,但其起源颇为悠久,是正经八百的“上古遗物”。
《庄子》中所说“(黄帝)御女三千,白日飞升”,后来孙思邈在《千金方·房中补益》中也提到了“昔黄帝御女一千二百而登仙”,
所以按照这些传说记载,“春画”可以追溯到黄帝时期。
1941年,一块东汉时期的石雕,于眉山市彭山区江口汉崖古墓群出土,石像中男女各一人,男子头戴冠,右臂环女子肩,右手搭女子右胸。
女子左手搭于男子左肩上。两人并坐相拥,作接吻状。
这座“石男女拥抱像”由郭沫若取名为“天下第一吻”,在当时颇为轰动。
此后,早山东画像石与四川泸州陶俑中,屡有出现这样的石雕“秘戏图”,可见当时古人们以这种方式祈求夫妻恩爱、生死与共。
而当时人们对“性”的看法,和今天的我们也是不同的。
今天人类社群稳定,人们以家族、氏族牢牢抱团,生活安定,“性行为”除了和生育、新生挂钩,也可以当做是一种乐趣。
而古时人类正处于进化繁衍的阶段,他们认知当中的“性行为”,是繁衍后代、壮大氏族、香火绵延的必然行为,
在古人看来,先有天地,再有男女;有了男女两性.就有了两性的交媾;有了男女的交媾,才有了父子;有了父子关系,才有了婚姻家庭,才有君臣关系;才有了社会的秩序。
男女交媾是基础,是生育繁衍的前提,是继天地之后的一切的根源。
只要是人,都是如此被诞生,又必须承担起诞生下一代的任务。
因而“性”很重要,不能被轻视偏见,更不能被漠视。
此外,一直以来春宫图中的“春宫”两个字,似乎也被误会了。
它在古代绝非纯粹指情色——古时的太子住所,就称为春宫,“春”字象征着春天的寓意,代表着太子尊贵的地位。
在《资治通鉴》中,有记载:“皇太子养德春宫,未闻有过。”所以东宫也称作春宫。
屈原《离骚》中也写到“溘吾游此春宫兮,折琼枝以继佩。”此处的春宫,指的则是东方青帝的居所。
只是因为后世对“春色”两字的指代意味发生了改变,对“性”的需求和认识也不断进化,因而一提到“春宫”类题材,人们总是下意识的将其和性、色联系在一起。
似乎这些都是不能拿上台面、不能被公开讨论的秘密。
所以不妨让我们摘去有色眼镜,钩沉春宫图中的文化春秋:
春宫图在古代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那就是辟邪厌胜。
考古学家们发现古代春宫图画最多的地方,并不是在藏书经阁里,而是在一些墓葬的壁画和雕刻上。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四川新都一座汉朝的古墓中出土了两块“砖”,清理掉泥土后,发现上面栩栩如生地描述了古代人野外私会的场景。
在埋葬尸身的地方,却画着描绘生命诞生过程的图案,也足见古人对“性”的重视。
人的生命是有限度的,但人所在的种族部落却需要一直存在,需要为其他存活的人提供生命保障。
而想让自己所在的部落不被灭亡,在当时他们能想到的,就只能是祈求上天、神灵与已经死去的先祖的保佑。
而让春宫图成为像畅销书,最重要的就是将其作为大家族年轻男女的“性教材”,以及所谓的家装画。
旧时,在封建礼教思想的影响下,男女之间讲究“大防”,七岁之时,食不同器,坐不同席,以示男女有别。
社会之上陌生年轻男女极少有碰面场合,普遍性启蒙较晚,性知识匮乏,家中长辈对此事自然也是讳莫如深。
直至新婚当日,夫妻同牢而食,以示共同生活之开始。
但从未接触过两性知识教育的年轻男女,尤其女子,一直被封建礼教层层束缚,即使到了结婚之时,对“性”往往还是一无所知。
而大家世族都讲究早生贵子、人丁兴旺,为了家族的后嗣绵延,性又是必然需要。
在谈性色变的礼教时代,如何开展性教育?春宫图应运而生。
长辈们通常在新人的嫁妆中放上一两幅“压箱底”的春宫图,新婚之夜无第三人之时,小夫妻便可照葫芦画瓢。
这些春宫图大多画在枕头、纱帐之上,唤作“女儿图”。
图画之上的男男女女们,大多以卧室为背景,在床榻之上或倚,或躺;除了男女人物,画中还有花草枝繁叶茂。
男女为伴,花草葳蕤,寓意家族本固枝荣,象征着家族人丁兴旺,绵延不绝。
明清时期,天津杨柳青等地的一些妇女,每年春节前将春宫画当做年画销售,被称为“女儿春”。
东汉张衡曾做过一首《同声歌》,借《周易》中“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之义。
其中有诗句“衣解金粉御,列图陈枕张;素女为我师,仪态盈万方”。
“素女”则是其中的经典之作《素女经》,以黄帝与素女一问一答的形式展开,是封建时代的性教材;在这之中的“列图”,便是房中之术的插图。
可见春宫图作为性教材,在东汉时期已经流行开来。
不过当时春宫图的画图风格,多是明火执仗,张牙舞爪,只求能“意会”,画工相当粗劣。
直至唐朝著名画家周昉所作的《春宵秘戏图》出现,将这类画的画风做了明显改变,女子们重衣叠幕,缱绻温柔,肌肤一寸寸活色生香。
真正将“春宫”带上巅峰的,则是明朝的书画大家,其中以唐寅唐伯虎为之最。
唐伯虎曾画过一套鸳鸯秘谱,又名《风流绝唱图》,但因传统伦理纲常的束缚,这套共有24幅页册的真迹到已失传。
唐伯虎一生诗书画三绝,擅长书法,绘画和诗词等多种文艺形式。
由于他生来便聪明伶俐,衣食无忧,因此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才名显露。
父亲望子成龙,早早送他入私塾,希望他走科举仕进之路以重振家声;
举业之外,父亲也尊重他的兴趣,送他到大书画家沈周身边学习;还允许他经常到家里经营的小酒馆中来帮忙。
唐伯虎没有辜负优渥的内外部环境,他寒窗苦读,研习经书,14岁即入县学为生员。
两年之后,他便不负振兴门户的厚望,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上了秀才,得以进入苏州府学,并和祝枝山、文徵明等人被誉为“吴中四才子”。
前半生的他风流倜傥,率性不羁,经常和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有郊游玩乐,谈诗论文。
唐伯虎尤擅绘画,山水、花鸟、仕女无一不精通,才华极为出众。
唐伯虎的少年时代可谓顺风顺水,志得意满。
然而人世无常,就在这意气风发的年纪,他却先后失去父母至亲,原配徐氏又因难产去世,而艰难出生的婴儿也于3天之后夭折。
他消沉许久,沉湎声色,好容易振作精神,在二十九岁时参加乡试,中第一名,又被牵扯进会试泄题案。
苦读多年换来的功名也被取消了,唐伯虎深受打击,更加颓废,生活窘迫,只能以卖画为生。
身心俱疲之下,唐伯虎对所谓的官场彻底失去了希望,决定与名山大川为伍,专心于诗文书画,自娱自乐。
他先是临摹各种唐人宋人的古画卖钱,但销路并不好,于是剑走偏锋,开始画起了当时畅销的行乐图。
唐寅极擅仕女图,其早年所作《秋风纨扇图》对于女性的刻画细致入微,线条如飞,墨色如韵。如今想要画作春宫图,自然也不是难事。
其所作《退食闲宴》、《竞春图卷》、《花阵六奇》,被后人改为《风流绝畅图》,一共有24幅,每画均配有当时流行之浓词艳曲,在当时士大夫群体中广为流行。
画中女子皆体态匀称优美,削肩狭背,体貌丰润中不失娟秀,情态端庄而又娇媚。
至清朝,《风流绝畅图》被列入《禁书总目》,自此历朝均严饬查禁,再未开刻,仅以原刻本传世。
自此之后,“春宫图”走向了没落,
作为曾经封建时代的“专属”艺术,春宫图符合古典审美意象。
其体现的生活化场面栩栩如生,让今人仿若也置身画中的情势与环境,其史料价值和文化价值至今仍有待发掘。
现在我们的性教育体系也越来越完善,春宫图也已经就从历史舞台上退场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