莽山之美
文/刘克邦
莽山之美,早有所闻,心所向之。
五月,是春夏换岗的季节,时而细雨缠绵,时而暖阳斑斓,为莽山之美更添了几分灵动、神韵与壮观。
有幸受东道主之邀,喜不自禁,扑入莽山的怀抱,徜徉于美的画卷中,陶醉在美的诗意里……
一
莽山之美,美在石上!
有人会说,你信口开河,石头有什么美的?我说,你若去了莽山,就会知道,石头之美,会美得你心慌、心乱!
从莽山东门进山,是天台山,又称五指峰。这里的山体,为花岗岩地质构成。无法考证,它有多久的历史。日月星辰,沧海桑田,铸就它现在的模样。
跨越山岭的索道,把我们送上了陡峭险峻的山腰。登高望远,视野宽阔,心胸豁然开朗起来。远近四方,山峦起伏,石峰嶙峋,深沟幽壑,云雾缭绕,莽莽苍苍,巍巍荡荡,气势磅礴,蔚为壮观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古人赞泰山之雄伟的诗句,用在此处,再恰当不过了。
烟云蒙眬中,隐约可见,“五指峰”“童子峰”“三仙会”“佛掌峰”“海豚出水”“神龟出海”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大有直上云霄、欲与天公一比高低的气概。它们以石为笔,运石传奇,与天台山呼应,将一个个美丽的神话写在莽山的版图上。
镶嵌在石壁上的栈道,宽阔、平坦、安稳,与索道、电梯、扶梯联手牵引,拉通了一条长十多公里、抵达1400多米高峰的无障碍游道,不仅予健康人方便,更替老弱病残孕着想,攀缘高山,如履平地,享受便捷、舒适游览的快意。
一段路,一处美景,段段有惊无险,处处奇景吸人。我们走在栈道上,犹如置身天穹,触摸云裾,俯瞰大地,扬眉吐气,心旷神怡,一切烦恼与忧愁抛至九霄云外。
我又是观赏,又是拍照,目不暇接,手忙脚乱,生怕错过任何美的细节、美的片段和美的瞬间。
“倒景池”“八卦台”“面壁崖”“七星崖”“五岳台”“望粤台”“金鞭神柱”……说它们是一个个美丽耀眼的石景,还不如称它们为一件件精美绝伦的石雕艺术品。石的造型,石的风采,石的神韵,石的幻化,石的魔力,美了天台山风光,惊呆了来去的游客,招惹起一阵阵笑声、尖叫声和欢呼声在天地间萦绕、回荡……
如果说,天台山的石景雄浑、壮丽,引人入胜的话,那么,将军寨的石像则生动、奇妙,扣人心弦。
将军寨,又称“鬼子寨”。在同一地方,生出两个截然不同概念的名称,似乎有点神秘、诡谲和奇异,是起名者为宣传需要,想调起游人们的胃口,还是它真有一寨两名的特色和奥秘?也许是两者皆有吧。
沿着蜿蜒曲折的溪谷,穿过密不透风的茂林,阳光照耀,苍松簇拥,一座自然生长高耸入云的石像映入眼帘。
这尊石像就是莽山有名的将军石。它高150米、宽15米,威武雄壮,活灵活现,俨然一古代将军的石雕。这位“将军”,身材魁梧、披铠戴盔,神情严峻,霸气十足,应该是一位侠肝义胆、精忠报国,天不怕、地不怕的血性之人。
我仰望将军,敬仰之情油然而生。此时此刻,我仿佛看见,他正在检阅部队,操练三军,号令将士英勇杀敌;他横刀勒马,血洒疆场,与敌寇拼死搏斗……
好一尊了得的将军石!我不禁叫出声来。
“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我原以为,写此歌词的人异想天开,在胡编乱造。莽山之行,让我醍醐灌顶,脑洞大开,见识大长。这里的每一块石头,不仅精美,还精妙、精灵;不仅会唱歌,还会传神,梦想,放飞希望!
在莽山的峡谷、溪涧,在乐水河畔,我兴致勃勃,与石头对眸、聊天、诉说心语……
这些石头,或大或小,大的数十吨重,小的半斤四两都不到。在这里,它们不论大小,也不论长幼,一律平等,一视同仁,在莽山各占一席之地,各显神奇,各美之美。它们有的像蛋,有的像鼓,有的像磨盘,有的像瓜果,有的像动物,还有的什么都不像,又什么都像,你说它像什么,它就像什么。总之,每一块石头,不管它像什么,都可以在世间万物中找到它的原型或替身,都是那么的阳光、潇洒、帅气逼人。
它们,有的傍山,有的靠崖,有的守候溪岸,有的潜入水中。或立或卧,或蹲或坐,或翘首或匍匐,或挤作一堆或散落一地,或成群结队或孑然独处。不管怎样,它们总将自己最美的姿态、最光鲜的一面向你展示,让你痴迷,让你愉悦,让你遐想万千,让你对它们情有独钟、依依不舍……
莽山石头,不知道经过多少年的洗刷与磨炼,汲日月之精华,聚天地之灵气,蕙质兰心,重仁轻利,从不企羡流水与尘土的朝三暮四随心所欲远去他方,也不嫉妒花木鸟兽的趾高气扬自以为是的炫耀与显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与莽山结盟,默默无声地修身养性,忠实守护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就是偶有移动或迁徙,也是应大自然改换的需要,受外力推动所致,极少危乱与损害,极多和谐与惠益。
谁又能否定,莽山石如此内质与品性的美呢?
二
莽山之美,美在水中!
历史上,文学中对水的赞美屡见不鲜,层出不穷。一生中见过、读到不少誉水赞水的文章,但大都囫囵吞枣,过目即忘,难以留下深刻的印象。此次行走莽山,耳闻目睹,亲身体验,对莽山之水感受极深,入心入怀。
有句俗语,叫“高山有好水,平地有好花”。莽山高,植被厚,自然水质好,水源足。在莽山,山涧、溪谷、瀑口,还有小沟、小池、小圳,泉水涓涓,长流不断,纯净无瑕,清澈如镜。
游览景区,在任何地方,你若累了,渴了,可停下来,歇口气,就近捧一掬泉水入口,清凉爽口,甘甜入怀,赛过琼浆玉液。那种美呀,快感呀,无法用文字形容!
莽山的水,极具个性特色。同样的山泉,如果位处不同,就会与环境相适,与自然融合,呈现出迥然不同的面容、姿态和心性。
猴王寨的水,勇猛、粗犷、热烈、奔放,呈现的是豪爽之美。在这里,水流顺着陡峭的山势,自高而下,在狭长而曲折的峡谷中左回右转,停停走走,急急缓缓,在瀑布与水潭中交替扮演不同的角色。一会儿激流奔突,浪花四溅,哮声如雷;一会儿静若处子,悄无声息,悠悠缠绵。
这种高与低、线与点、动与静、开朗与羞涩、刚强与柔软、白练与翠玉的互动与转换,使水有了生命力,有了活力与激情,有了灵性与神韵,唤醒了沉睡的山脉与沟谷,将莽山装点得格外妖娆与奇丽。
将军寨的水,则是另一番风姿与品性,纤柔、温顺、恬静、妩媚,呈现的是清秀之美。
水流从树林中、石缝里、岩壁上汇集到一起,友好相处,患难与共,手挽手,肩搭肩,不疾不徐,从容不迫,沿着弯弯曲曲的溪谷缓缓流淌。它们不心浮气躁,不做作张扬,不受别人干扰,执着、自信、专心走自己的路。如果溪沟不通或者是有障碍物挡路,它们则会审时度势,稳住阵脚,耐心等候,待后面队伍陆续到达,越积越多,抬高水位后,再相互搀扶托举,漫溢出去,继续前行。
更令人赞叹的是,莽山的建设者们十分珍惜大自然的恩赐,不让丰富而宝贵的水资源白白流失,经过两代人的艰苦努力,建起库容1032万立方米的林子坪水库,在水库下游的乐水河建造了6级发电站,年发电量约9000万度,年发电收入约3000万元。优良的环境,丰厚的回报,为更加保护好莽山、福及莽山百姓,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条件和可靠的经济实力保障。
林子坪水库的美,美在博大、浩渺和旖旎上。站在高高的大坝,一眼望去,水天相接,层峦叠翠,碧波荡漾,鱼儿游弋,百鸟飞翔,生机盎然,美轮美奂。那泛着碎碎光亮、倒映蓝天白云青山褐峰的湖水,犹如一匹绣上美图、铺展大地、细腻柔软的蓝色锦缎,更似一颗晶莹剔透、光泽亮丽镶嵌在莽山盆景中的蓝宝石,让人爱不忍释,赏不忍止,迷醉得不知往返。
每到夏秋时节,开发者打开闸门,平静的湖水一下子欢腾起来,争先恐后,如千军万马般冲出大坝,奔涌直下,一泻千里。顿时,乐水河热闹起来。一只只皮筏闯险滩,荡激流,横冲直撞,浪花四溅,时而抛向空中,时而甩落低处,时而侧身斜刺,时而滴溜旋转,惹得坐在皮筏上漂流的游客在紧张与刺激中尖叫不已,笑声连连。
莽山之水,美得让人疯狂,美得让人窒息!
我自恨手笔拙笨,无法将莽山水之秀、之丽、之壮完满表达,书写纸上。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
当地人介绍,莽山的水呈弱碱性,含硒等微量元素丰富,长期喝这种水,不仅延缓衰老,增强体质,男人还能随心所愿,生出儿子来。
我不知道,这是真是假,有无科学依据,也许是当地人太喜欢莽山了,借过去重男轻女旧思想观念做话题,来美化莽山的水罢了!
三
莽山之美,美在林间!
这里,是绿色的天地,是天然的宝藏。
我们坐在车上,探望窗外,乔木、灌木、藤蔓、荆棘、茅草生长茂盛,枝叶繁密,分别将自身的浅绿、豆绿、翠绿、葱绿、墨绿奉献出来,借助绚丽的阳光,组成一幅绿色斑斓、光影交错,生动、典雅、清秀,覆盖莽山的油画。
我们、我们乘坐的大巴、大巴行驶的道路,也被拉进了这油画中,成了绝妙的配色与点缀。
突然,有女同伴惊呼:“那是什么花?”顺着她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见山坡上,一朵朵、一簇簇白色的花儿,躺在翠绿里,在自由自在,热烈、恣意地开放。
那花儿,洁白如玉,纯真无瑕,摆开架势东凑一团,西挤一堆,似蓝天里集聚一团萦绕不散的白云,如大草原中悠然自得欢天喜地的羊群,组成一幅“万绿丛中一点白”美丽图景,妙趣横生,好看极了。
东道主告诉我们,那是石楠花,生命力极强,在贫瘠土地和石缝里都能生长。其木质十分坚硬,是做工具柄的好材料;叶与根有镇静解热的药效;花可防治病虫害;种子油可制油漆与肥皂。
“哇!这么多用途。”我赞叹起来。东道主瞥了我一眼,满不在乎,抛出一句“在莽山,这样的树多了去了”。
据《莽山志》记载,莽山的森林覆盖率在99%以上,是“湖南省最大的生物基因库”“天然动植物博物馆”。有高等级植物3000余种,其中属国家和省政府重点保护的56种;有野生动物300余种,其中属国家和省政府重点保护的203种。负氧离子最密集之处每立方米达10多万个。烙铁头蛇、藏酋猴和红豆杉、伯乐树、华南五针松等莽山“镇馆之宝”,吸引四面八方的游客慕名而至,一睹为快。
我们走进原始森林,在遮天蔽日的古树林中穿行,一股清凉之风袭来,顿时身心轻快,似乎脚不着地也能行走如飞起来。虫啾声、鸟鸣声、泉水叮咚声、树枝摇曳相互碰撞的摩擦声,清脆,婉转,此起彼伏,让你不得不驻足停下,屏声息气,竖耳静听,将大自然中最美妙动听的音符录入心扉。
走着,走着,我发现,森林里间断躺着大小不一的死树。这些树,大多是遭冰雪和暴风雨灾害侵袭而毁损,小的树干有碗口粗,大的直径达五六十公分。有倒地时间不长,材质新鲜的;也有死去年代已久,腐朽变质的。
这么好的木材,在此烂掉,岂不可惜?
见我心生疑惑,莽山国家森林管理局的同志解释,这里是自然生态保护区,若有树木倒地,哪怕它有再好的用途,再有市场经济价值,他们一律不去动它,任其自生自灭,维持自然生态演变进化过程的原状。
我不懂森林管理,也不懂自然生态科技,但我笃信,莽山人站得高,看得远,对莽山用情至深,爱之切切!
四
莾山之美,美在人的心灵!
莾山的石美、水美和林美,是莾山人十五的月亮、稻田里的金黄、梦中的笑声与欢畅。如今,希冀已飞落庭院,梦想已挂满枝头,但他们初心未改,矢志不渝,继续在这片山地里躬耕、跋涉……
莾山之美,是莾山人用爱捂出来的,用肩扛出来的,用无私与奉献酿造而成!
漫步将军寨,霍然发现,一块巨石上,刻写着“青龙居”三个大字。字体虽经风雨摧折,爬满青苔,模糊褪色,但仍然不失饱满丰盈、苍劲有力的气韵和神色。
陪同人员介绍,这块石碑是特为“蛇博士”陈远辉保护烙铁头蛇有功而立的。
陈远辉,本是莽山林管局职工医院的医生,当他发现“蛇中熊猫”烙铁头蛇后,“不务了正业”,一门心思用在研究、保护这一国宝级珍稀动物上。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他多次被毒蛇咬伤,九死一生,掌握了治蛇伤的独门绝技,救治了无数蛇伤病人。“蛇博士”因此得名,受人尊敬。
就在此处,他为救护一条小烙铁头蛇,不幸被蛇咬伤,昏迷了三天三夜,在阎王殿门口打了个转,奇迹般地活了过来,左手中指也因此被截断。
在莾山自然博物馆,我们见到了这位传奇式人物。他虽已年过杖围,白发银须,但红光满面、精神矍铄。提及烙铁头蛇,他兴致勃勃,如数家珍,如何与蛇有缘,蛇的价值如何之大,爱蛇之情溢于言表。
“你研究蛇,保护蛇,富裕吗?”同行中,有人问。
“说实话,我当医生,赚个几百万,一点问题都没有。与蛇打交道,虽寂寞、贫穷、危险,但精神富足。”他脱口而出,荣辱得失视如草芥。
生于斯长于斯的陈军,是莽山的“林二代”。他爱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与这片土地有着割舍不断的深厚感情。他从小就立志继承父母的事业,将毕生献给这片山林。
20世纪90年代初,这里地处偏远,交通闭塞,生活条件极为艰苦,他从省林校毕业后,没有像其他同学一样,想方设法钻山打洞往城市里跑,毅然决然回到了莽山,与莽山结下了不解之缘,永不分离。
30多年来,他以莽山为家,与鸟兽虫鱼为友,不管风吹雨打,也不怕酷暑严寒,踏遍了莽山的山山水水、沟沟壑壑,以满腔热情呵护莽山的生灵物种与山水资源。他监测生态环境,宣传爱鸟护鸟,获得了大量科学数据,写出了翔实考察报告,记录入档201种鸟类珍贵资料。
令人称奇的是,他掌握一门听鸟音、识鸟性的绝技。没有专心,就没有专长。在偌大的山林中,只要鸟鸣一声,不管是远是近,他立马就能辨别出这只鸟的种类、雌雄和年龄来,甚至还能听出鸟类的“方言”。白鹇、黄腹角雉、红嘴相思鸟、强脚树莺、灰胸竹鸡、红头穗鹛、画眉……成为他亲密的朋友。人们送给他一顶桂冠:“鸟博士”。
到了将军寨,个子不高、戴副眼镜、平头上短发黑白参半的陈军热情地迎了上来。听说我们是来自省城的作家,要写写莽山,他心花怒放,掩不住眉宇间闪露的喜悦,骄傲地向我们介绍莽山的各种珍稀树种、鸟类和其他生物。
他真诚、谦逊、开朗、风趣。无形中,我们之间没有了距离,现场气氛也活跃起来,一阵阵笑声划破了幽深、寂静的山林。
“如果你学会了观鸟,就拥有了一张通向大自然音乐剧院的终身免费门票。”他富有诗意且不乏深刻哲理的一句话,令人回味无穷,久久在我耳边回响。
莽山多“博士”,人人有绝活。在莽山,除了“蛇博士”“鸟博士”,还有一个“花博士”。遗憾的是,这次到莽山,没能一睹其尊容。
邓国杏,莽山枞树坝保护站站长,大学毕业后,在莽山深深地扎下根来。他视莽山如家,一年四季护林巡查从不间断,树木花草有没有病虫害,观光游客是不是遵守防火规定,时刻挂在心上。
这里,一年四季花开不断,繁花似锦,杜鹃花、山茶花、白兰花、木莲花、金蓉花、梅花、桃花、菊花、兰花……数不胜数,给莽山增添了美丽,带来了无限的生机。长期的护林工作,单调而又枯燥,邓国杏寄情于烂漫的山花,在看花、采花、研究花中获得了莫大的乐趣。他爱花如痴如醉,深谙花的来去与习性,拍下了数千张珍贵的野花照片,每次为发现新的奇花异草而激动不已。
他的夫人曾经玩笑地跟人说,“我要是变成一朵花就好了,他就会与我形影不离,天天盯着我看。”这话看起来似嘲似怨,实际上是在赞他夸他。
写到这里,我必须说明一下,“蛇博士”“鸟博士”,还有“花博士”,只是莽山人的缩影。
在莽山,还有许许多多没有命名的“博士”,或者说无须命名的“博士”,我无法一一付诸笔头,只能成遗珠之憾了。他们身在莽山,痴情莽山,默默无闻,无私奉献,以汗水与心血浇灌莽山美的花簇,用心灵与行动绘制莽山美的画图。
莽山之行,我彻底明白,莽山之美,不仅美在山水上,更美在人的心灵中!
作者简介
刘克邦,文创一级,中国作协会员,湖南省作协全委会委员,湖南省散文学会名誉会长。在《中国作家》《北京文学》《天津文学》《山西文学》《芙蓉》《湘江文艺》《湖南文学》《散文百家》和《文艺报》《中国文化报》《中国艺术报》《中国财经报》《湖南日报》等报刊发表文学作品300多篇,著有散文集《金秋的礼物》《清晨的感动》《自然抵达》《心有彼岸》《涟水谣》《太阳花开》6部,《自然抵达》英文版在美国学术出版社出版,获全国第六届冰心散文奖、湖南省第四届毛泽东文学奖、天津市第三十届“东丽杯”孙犁散文奖。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