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70年尤其是最近40多年的发展,我国旅游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上交了一份相对来说“令人满意的答卷”。目前我国已经成为全球至关重要的入境旅游市场、全球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全球最大的出境客源市场,旅游业已经成为我国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文化和旅游部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全年国内旅游人数55.39亿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10.8%;入境旅游人数14120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1.2%;出境旅游人数14972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14.7%;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5.97万亿元,同比增长10.5%。
我国旅游行业几十年的发展态势及特点是怎样的,旅游教育及就业的未来前景如何,伴随文化和旅游的融合还有哪些潜在红利领域,如何对外讲好中国故事?针对这些问题,网易旅游有幸采访到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管理学院教授、中国旅游改革发展咨询委员会副秘书长厉新建,一起探讨旅游发展的故事。
回首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面对起步晚、底子薄、任务重、要求高等实际问题,我国旅游行业探索性地走出了一条既不同于发达国家、又不同于一般发展中国家的路子。一直以来充分认识到人民急剧增长的国内旅游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的旅游供给之间的矛盾,高度重视数量满足和质量保障之间的辩证关系。
从改革开放的民间外交到国际战略的旅游外交,从旅游创汇导向到“发展经济、增加就业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的有效手段”,从推动经济增长到生态文明、乡村振兴、红色旅游、刺激消费等…纵观整个发展过程,旅游业在服务于国家政治大局、经济大局、贸易大局、外交大局、民生大局、生态大局等方面都有卓越表现。
改革开放前后 旅游行业发展模式大不同
建国后30年 建立以外事接待为主的“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
在1949年建国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旅游业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主要扮演外事接待的角色,其中一段时间更是基本停滞的状态,从当时的一些规划数据来看,旅游业总体发展规模非常小。
1949年-1966年期间,初步建立了我国旅行社服务体系的重要基础。1949年10月创办了新中国第一家旅行社——厦门华侨服务社。1954年成立专门接待外国游客的中国国际旅行社总社及分社(1984年才明确国旅总社从外事接待转为企业单位)。1957年组建负责接待华人华侨和港澳台同胞为主的华侨旅行社(1974年改名为中国旅行社)。1964年成立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局(与国旅总社合署办公,后于1978年改为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总局,1982年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 2018年与文化部合并组建文化和旅游部)。
改革开放后40年 确立“市场化的政府主导”模式
1978年后,入境旅游获得了高度重视:国务院组建旅游专门机构(1981,1985,1988),召开全国旅游工作会议(1981)、提出“五个一起上”的投资方针(1984)、批准设立国家旅游度假区(1992);设立海外旅游办事处(1981)、颁布行旅游涉外饭店标准(1987)、开启中国旅游主题年(1992)、创办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1998)等。这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和措施,促进了入境旅游迅速发展。入境旅游人次排名1978年为第48名,1980年开始进入前20名,1988年进入前10名,1999年起进入前5名。中国整个旅游产业体系就是围绕着入境优先、观光切入、团队操作的思路开始逐步形成、不断完善、迅速壮大。
厉教授认为,这时期我国旅游业的政府主导实际上是一种“市场化的政府主导”发展模式,与“政府主导的市场化”突出强调政府在市场化进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市场化的政府主导”则是突出强调政府主导的过程围绕长期的市场化发展目标、采取带有明显市场化性质的行为和举措。
旅游教育规模全球领先 教育质量仍有待提高
中国旅游教育总体上是伴随着中国旅游产业发展起来的,从1978年开始真正发展旅游教育以来,仅短短40年时间,通过政府高度重视、行业主管部门主动作为、旅游院校积极探索等,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旅游教育大国。厉教授对此表示,“甚至可以说,在全球范围内,没有一个国家的旅游教育体系能够像中国这样完整,也没有一个国家能像中国一样每年培养出这么多的旅游专业毕业生。”
我国旅游教育的发展,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978年—1999年,旅游教育基础体系构建的重要阶段,形成了当前旅游教育最主要的阵地和专业格局。1980年1月教育部同意杭州大学政治系设置旅游经济专业,1981年2月同意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设立导游翻译和旅游经济管理两个专业,5月同意南开大学设立旅游专业、同意西北大学设立旅游经济专业。
2000年—2011年,旅游教育人才培养层次的提升。在第一阶段硕士人才培养的基础上,从2000年开始建立了旅游博士教育的体系,虽然博士培养数量总体上还比较低,但为建立完整的旅游教育体系补了缺。此外,2002年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管理专业设立会展策划与管理方向,2004年教育部批准了第一批开办会展经济与管理本科专业,但旅游教育基本或者从属于经济或者从属于管理。
2012年至今,教育部专业目录调整后,旅游管理专业作为一个大类,在整个国家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为更科学更独立的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基础。旅游管理成为管理学科门类下与工商管理类、管理科学与工程类等平行的专业大类,下设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三个专业,迎来了旅游教育发展的新契机。如果在未来的学科目录调整中,旅游管理也能成为一级学科,则对旅游教育发展和旅游管理学科研究必将产生更长远积极的影响。
厉教授同时强调,“目前我们还只能称为旅游教育大国,也就是说我们的优势主要还只是旅游教育的规模上。下一步需要在旅游教育质量上花大力气,提高我国在全球旅游教育中的地位、发言权和主导权。这一方面有赖于旅游教育课程体系的科学规划和调整,也有赖于旅游理论研究上尽快跟上并引领国际的步伐。”
培养具有多元文化背景、国际性思维的创新型旅游人才
从旅游教育与当前人才需求来看,常常会有这样的感叹:能够满足行业发展要求、专业又对口的旅游人才很是短缺,接受系统旅游教育的毕业生在旅游领域就业的比例并不高,尤其是旅游电子商务、旅游资本运作、文旅产业发展等方面很多从业人才往往不是来自旅游专业的毕业生,这就需要人们重新思考旅游教育、旅游人才的培养问题。
在谈及旅游行业未来需要怎样的人才时,厉教授表示,“我们需要培养的旅游专业人才,应该具有国际性思维和研究能力,多元文化背景,熟悉国际运行规则,且具有一定的产业关系和了解政府运转特点。在国际化和融合发展的背景下,旅游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未来在相关国际组织或大型国际旅游集团中有相应职位和发言权的能力,要培养学生成为具备创新意识、敢于突破常规;具备国际视野、了解国际基本规则、礼仪和思维的人。
不难发现,我国旅游业正在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转向智力、技术驱动型产业。技术正在深刻地改变着旅游行业的发展,对旅游业的影响也需要旅游理论做出积极反应。但遗憾的是,现在很多旅游基础理论并没有根据技术的发展和影响做出相应调整,旅游教材的更新速度远远无法满足旅游教育的需求。旅游的创新实践也很难以更有效的路径进入校园,旅游院校师资来源渠道的固化和传统化也极大地限制着旅游教育与旅游产业鲜活实践之间的有效对接。在未来的旅游教育中,应通过吸收具有丰富产业经验或者活跃在产业实践前沿的师资力量充实到旅游教育的队伍中来。
对于正在接受旅游教育的学生,厉教授有这样的建议:“我们不能希望通过学校教育尤其是课堂教育解决行业发展和个人成长的所有知识,因此在整个旅游教育体系架构中,还应该鼓励正在接受旅游教育的同学们多看看《旅行的艺术》之类的书,建立多元化的视角。多看些人文历史方面的书籍,诸如《中华帝国的衰落》、《重新讲述蒙元史》等,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多看些跨学科的书籍,诸如《神似祖先》、《贪婪的大脑》等,不断提升跨界思维能力。当然,无论如何,旅游专业的大学生应该有满怀激情的活力、有终生学习的动力、有甄别选择的能力,这样才能更好的发展自己,增长本领。旅游专业的大学生应常念家国情怀、常怀感恩之心、常有助人之德,这样才能更好的服务社会,成就他人。”
高速度到高质量 旅游的发展还有这些问题亟待解决
我国的旅游行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正在经历从高速度向高质量的转变。谈到目前旅游行业还存在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时,厉教授表示,“中国旅游业的未来需要从旅游要素逻辑、旅游投资逻辑、旅游发展逻辑等方面重新思考发现问题,寻求方案、满足期待、推动发展。”
未来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要求重新审视过去的旅游要素逻辑。只有拥有优质的旅游服务与产品、优化的产业素质与环境、优良的产业绩效与机制、优秀的发展理念与制度,我国旅游业才能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从WEF(世界经济论坛)的报告中可以看出,我国全球旅游游竞争力领先的主要原因在自然资源、文化资源等先天要素上。未来的高质量发展需要更多关注后天因素。
未来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要求重新审视过去的旅游投资逻辑。过去一段时间房地产深刻影响了旅游投资的逻辑。对房地产的过度依赖,使得旅游业发展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资源错配现象。如何重新梳理旅游业长远发展的核心逻辑,平衡旅游主营业务与房地产收益之间的关系,准确估计未来高质量增长将面临的困难,是旅游行业需要积极关注的课题。
未来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要求重新审视过去的旅游发展逻辑。近些年在国际市场高歌猛进式的收购,凸显了我国旅游企业国际化发展的强烈欲望和雄厚基础,但同时也需要思考如何更好地提高企业内在的能力建设。推动旅游经济“虚”“实”平衡、避免脱“实”向“虚”,是很多旅游企业在高质量发展新时代需要完成的迫切任务。
中国旅游发展一个最重要特征是市场规模巨大,空间发展不平衡,在应对巨量市场需求时如何加快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推动区域平衡联动发展时如何突出空间关系等问题都亟需解决方案。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也需要我们重新认识入境旅游在经济发展、文化传播、国际形象、外交环境、服务贸易等方面作用的变化。
重点培育文旅产业红利领域 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在未来的文旅融合发展过程中,厉教授认为,值得重点关注的领域主要集中在文化创意领域以及文化科技产品。前者决定着文化资源能不能够为旅游产业所用、决定着文化旅游产品是不是时尚、能不能打动消费者,毕竟古老的文化只有通过创意的力量才能与当代的市场需求相衔接。后者则决定着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过程中是不是能够形成有效的场景化、沉浸式体验,现代科技尤其是5G时代来临后为体验通道带来了无限新的可能,让文化可以触摸、历史可以穿越、未来可以看见。
不仅要让更多的中国游客感受到文旅融合后的体验与变化,同时也要讲好中国的文旅故事,吸引更多国际游客的目光与关注,让他们在旅行中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对此,厉教授表示,吸引更多境外年轻人来华旅游是中国旅游品牌化发展的重要任务。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用海外读者乐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语言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