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星期四)消息,国外知名科学网站的主要内容如下:
《自然》网站(www.nature.com)
从温泉、蜥蜴到白色矮牵牛:7个“意外”如何颠覆我们的世界?
总有人嘲笑基础研究“不接地气”,但历史反复证明:今天看似无用的探索,恰恰是明天颠覆性技术的源头。以下七个神级案例,揭示了从纯粹好奇到改变世界的路径:
![]()
1.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温泉里的生命密码
黄石公园的嗜热菌,耐70℃高温。谁想到,它体内一种名为“Taq聚合酶”的耐热DNA聚合酶,后来成了PCR技术的核心,直接引爆分子生物学和法医鉴证革命。
2. 磁共振成像(MRI)技术:原子核的医学奇迹
1930年代,物理学家盯着原子核自旋搞理论。几十年后,这原理竟变成磁共振成像(MRI)技术,让人能无创看清大脑结构和肿瘤变化。
3. 液晶技术:被嘲笑了80年的“第四态”
1888年,科学家从胡萝卜提取物中发现一种在特定温度区间既像晶体又像液体的物质,命名为“液晶”。尽管长期被学界质疑,该研究最终催生平板显示器与智能材料。
4. CRISPR技术:细菌的免疫系统成了基因剪刀
古菌里一串奇怪的重复序列,最初没人知道干嘛用。等弄明白是细菌防御病毒的机制后,它被改造成基因编辑神器,能精准修复致病基因。
5. GLP-1药物:蜥蜴毒液送来的减肥神药
希拉毒蜥的毒液中藏着一种肽,结构类似人体肠降血糖素。就因为它在体内更稳定,直接催生了司美格鲁肽等爆款减肥降糖药。
6. RNA干扰机制:白色矮牵牛的启示
给矮牵牛加色素基因,花反而变白——这“翻车实验”意外打开了RNA干扰(RNAi)的大门,现在已发展成用RNA沉默基因的新疗法。
7. 无铅汽油:陨石带来的环保革命
地球化学家为精确测定陨石年龄,不得不建超净实验室避开铅污染。结果他发现自己躲的正是含铅汽油造成的全球污染,数据一出,最终推动全球禁铅。
历史反复证明:为满足好奇心而进行的基础研究,最终往往带来最丰厚的实际回报。当社会急于追求立竿见影的应用成果时,或许更应记住:今天的“无用之学”,正是明天技术革命的种子。
《科学》网站(www.science.org)
别怪AI胡说八道了,是评测标准出了大问题
当你发现聊天机器人ChatGPT在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时,别急着嘲笑它——这正是我们人类自己埋下的祸根。
最新研究揭示了令人震惊的真相:人工智能(AI)产生幻觉不是技术故障,而是系统性的训练缺陷。当前主流的AI评测标准存在致命缺陷:猜对得1分,沉默或猜错都得0分。在这种规则下,不懂装懂的AI永远比诚实说“不知道”的AI得分更高。这就好比考试时,蒙答案的学生永远比交白卷的学生成绩好。在这样的环境下,AI学会了“宁可胡说,不可不说”。
![]()
研究人员用数学证明了AI不可能完美:它的胡说八道率至少是判断错误率的两倍。就像你知道49个同学的生日,对猜第50个毫无帮助——有些问题就是无解。
更讽刺的是,修复这个问题可能会毁掉整个行业。目前只有5%的用户愿意为ChatGPT付费,如果它整天说“我不知道”,用户会立刻转向那些更“自信”的竞争对手。在AI公司烧钱竞赛的当下,用户留存是生命线,没有公司敢率先打破这个默契。
研究者呼吁改革评测标准,让AI学会说“我不知道”。但这个看似简单的改变却面临重重阻碍。最终我们面临一个悖论:如果AI永远不承认无知,它就会持续胡说八道;如果它太过诚实,又会失去实用价值。在这个两难选择中,我们需要的不是更聪明的AI,而是更明智的训练方式。
毕竟,真正的智能不仅在于知道多少,更在于清楚自己不知道什么。
《每日科学》网站(www.sciencedaily.com)
为什么女性活得更长?进化给出了终极答案
为什么女性普遍比男性活得长?这个现象背后藏着亿万年进化的密码。来自德国马克斯·普朗克进化人类学研究所的团队,联合全球科学家,完成了一项跨越1176个物种的研究。结果发现:在72%的哺乳动物中,雌性平均多活12%;而在68%的鸟类中,雄性反而长寿5%。
![]()
这背后有三重进化逻辑:
第一,染色体保护伞。哺乳动物雌性拥有双X染色体,这相当于给基因上了“双保险”。一条X染色体有缺陷,另一条可以补上。而雄性的XY组合就像独木桥,一旦出问题就难以挽回。鸟类恰好相反——雌性是ZW,雄性是ZZ,所以寿命优势倒向了雄性。
第二,择偶的代价。性选择让雄性付出了寿命代价。为了赢得交配权,雄性要么长出华丽的羽毛,要么发展出巨大的体型,这些都需要消耗大量能量,加速了身体损耗。研究证实:在多配偶制、竞争激烈的物种中,雄性死得更早。
第三,养育的力量。投入更多精力养育后代的一方往往活得更久。在哺乳动物中,雌性通过延长寿命来确保后代生存,这成了进化的最优解。
就连在衣食无忧的动物园里,这种寿命差距依然存在。环境改善可以缩小差距,却抹不掉亿万年进化刻下的印记。就像现代社会,虽然医疗条件改善让男女寿命差距缩小,但从未消失。
理解这一点,我们就能明白:两性寿命差异不是简单的“生活方式”问题,而是写在基因里的进化叙事。下次当你疑惑为什么女性活得更长时,记住——这可能是进化做出的选择。
《赛特科技日报》网站(https://scitechdaily.com)
物质宇宙的存在,可能只是一个“意外”
刚刚,科学界迎来一项重磅突破:我们离破解“宇宙为何存在”的终极谜题又近了一步。
美国印第安纳大学领衔的国际团队通过分析全球两大中微子实验——美国NOvA与日本T2K的联合数据,在《自然》(Nature)期刊发表了颠覆性发现。这项研究直指物理学最深刻的谜题:为何我们的宇宙没有被彻底湮灭?
![]()
事情要从宇宙大爆炸说起。理论上,物质与反物质应该成对产生、相互湮灭,最终什么都不剩。但现实是,宇宙中充满了物质。这个矛盾困扰了物理学界数十年。
中微子——这个几乎不与任何物质相互作用的神秘粒子,很可能掌握着破局关键。最新研究发现,中微子与其反物质版本在“振荡”过程中表现出微妙差异,直接挑战了物理学的基本对称性原则。
“这就像找到了宇宙天平上的那一粒微小砝码。”研究团队表示,“虽然还需要更多证据,但我们已经看到了物质为何能幸存下来的可能机制。”
更令人振奋的是研究方法本身。NOvA让中微子穿越810公里地壳,T2K则用更强束流穿越295公里。两条技术路线互为印证,让结论可靠性大幅提升。这种跨界合作模式,为未来大科学工程树立了新标杆。
站在更宏观的视角,这项突破告诉我们:解答宇宙级难题不需要一步登天。通过分解问题、国际合作、技术积累,人类正在一步步揭开存在之谜。或许不久的将来,我们就能完整回答:为何会有这样一个物质宇宙,以及我们为何能存在于其中。(刘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