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深邃的群山之间,有一只 “巨眼” 正日夜凝视宇宙。
过去半个多世纪里,全球天文学家凭借各类望远镜,仅捕获约 3000 颗脉冲星;可这只 “巨眼” 只用 7 年,便打破了这项持续 55 年的纪录。它为何能有如此惊人的速度?
![]()
脉冲星为何成全球探测焦点?
在浩瀚银河系中,每颗恒星都有自己的 “生命终点”,而脉冲星正是大质量恒星死亡后的特殊 “遗骸”。
当恒星质量处于 10-30 个太阳之间时,其核心在超新星爆发的巨大压力下,会坍缩成直径仅约 20 公里、密度却堪比原子核的中子星。
部分中子星高速旋转时,会从磁极发出定向射电波束,如同宇宙中的 “灯塔”,当波束扫过地球,便形成了周期性的脉冲信号,这就是脉冲星。
脉冲星之所以让全球大型射电望远镜趋之若鹜,核心在于它是一座无法替代的 “极端物理实验室”。
在它内部,存在着地球实验室永远无法创造的环境,磁场强度可达万亿特斯拉,是地球磁场的上亿倍,引力场更是强到能扭曲时空。
过去,科学家认为中子星由纯中子构成,但新的理论提出,在极端高压下,中子可能会分解为更基础的夸克,形成人类从未见过的 “夸克态” 物质。
同时,尽管人类已观测到脉冲星的辐射信号数十年,可这些信号究竟如何产生,其背后的物理机制至今仍是未解之谜。
![]()
正是这种 “未知”,让脉冲星成为检验基础物理定律的关键对象,吸引着无数研究者探寻。
除了推动基础物理研究,脉冲星还藏着实用价值。
当它的信号穿越银河系时,会与星际介质发生相互作用,科学家通过分析信号的变化,就能像用 “X 光” 一样,透视银河系内气体、尘埃的分布与性质。
更令人惊叹的是,部分脉冲星的自转周期稳定度远超原子钟,堪称宇宙中最精准的 “时钟”。
当引力波这种爱因斯坦预言的 “时空涟漪”,穿过地球与脉冲星之间时。
会细微改变脉冲信号的到达时间,通过监测多颗脉冲星组成的阵列,人类便有望捕捉到来自遥远宇宙的低频引力波。
早在 1993 年,科学家就通过观测双中子星系统的轨道变化,间接验证了引力波的存在。
相关研究者也因此斩获诺贝尔奖,这更凸显了脉冲星在前沿科研中的重要地位。
![]()
FAST 如何打破 55 年纪录?
作为捕捉脉冲星的 “利器”,中国天眼 FAST 的观测条件并非完美无缺。
它坐落于贵州的喀斯特洼坑中,巨大的固定球面镜限制了其观测范围,只能对天顶附近 26.5 度左右的天区进行高效观测。
这种 “局限” 让它像在 “坐井观天”,无法自由转向全天任何角落。
但科研团队没有被环境限制,反而巧妙利用这一特点,精准计算银河盘面经过最佳观测天区的时间,每天只在这数小时的 “黄金窗口” 内开展观测,将有限的观测时间用到极致。
为了进一步提升效率,FAST 团队还进行了关键的技术革新,研发 “快速快照模式”。
此前,传统射电望远镜切换观测目标时,需要经历机械转动、系统校准等流程,耗时往往长达 10 分钟,对于需要大范围扫描天区的巡天任务来说,这种时间损耗极大。
而 “快速快照模式” 将目标切换时间缩短到了惊人的几秒,每次切换稳定后,就能对单个天区点进行 5 分钟的跟踪观测,3 次切换便能形成一个完整的观测覆盖区。
这种高效的观测模式,让 FAST 的巡天效率实现了数量级的提升,为其快速发现脉冲星奠定了技术基础。
![]()
正是凭借对观测时机的精准把握和技术创新,FAST 创造了脉冲星探测的 “中国速度”。
截至 2025 年 10 月,FAST 仅用约 7 年时间,就已发现 1152 颗脉冲星。
要知道,在它之前,全球各国动用各类望远镜,耗费 55 年才累计发现约 3000 颗脉冲星;更值得关注的是,FAST 的发现效率远超同期国际其他望远镜的总和,呈现出 “断层式” 领先的态势。
这种速度不仅打破了持续半个多世纪的全球纪录,更让人类在探索银河系脉冲星的道路上,迈出了前所未有的大步。
![]()
超越 “数量” 的突破
FAST 在脉冲星探测上的成就,绝非单纯的 “数量叠加”,更在于它填补了人类对银河系认知的诸多空白。
此前,全球望远镜发现的脉冲星多为信号较强的类型,而 FAST 凭借比其他望远镜高一个量级的灵敏度,捕捉到了大量暗弱脉冲星。
其发现的脉冲星平均暗弱一个量级,这些 “低调” 的天体此前因信号微弱,始终游离在人类观测视野之外。
它们的发现,就像为银河系脉冲星 “人口普查” 补充了 “偏远地区人口数据”,让人类对脉冲星族群的整体画像有了更完整的认知。
更颠覆认知的是,FAST 发现的偶然发脉冲天体占比高达 15%,这一比例远超此前科学界公认的 5%。
这类天体并非持续稳定地发射脉冲信号,而是偶尔 “闪现”,其辐射模式与传统脉冲星存在明显差异。
这一发现打破了人们对脉冲星活动性的固有认知,迫使天文学家重新审视现有脉冲星演化模型。
![]()
在破解脉冲星核心谜题上,FAST 也交出了亮眼答卷。
长期以来,部分脉冲星会出现 “辐射中断” 现象,即规律的脉冲信号突然消失,仿佛 “宇宙灯塔” 骤然熄灭,科学界曾普遍认为这些阶段脉冲星真的停止了辐射。
但 FAST 凭借 “明察秋毫” 的观测能力,在这些 “寂静期” 内探测到了极微弱的 “矮脉冲”,类脉冲持续时间短、强度低,普通望远镜根本无法捕捉。
这一发现证明,脉冲星的辐射引擎从未真正 “熄火”,只是切换到了低能态模式,为揭开脉冲星辐射物理机制这一世纪难题,提供了关键的观测证据。
![]()
从 “中国天眼” 到 “全球标杆”
FAST 的突破性成果,早已超越国界,赢得了国际学界的高度认可与赞叹。
俄罗斯科学家在研究 FAST 数据时直言 “让人震惊”,他们发现,即便在其他大型射电望远镜多次探测过的天区,FAST 仍能找到上百颗此前被遗漏的脉冲星,其灵敏度优势展现得淋漓尽致。
而脉冲星研究领域的权威、邵逸夫奖得主 Lorimer 教授的评价更具分量。
他明确指出 “FAST 巡天注定是超越世界最成功的巡天”,并强调其成果将 “深刻影响” 人类对银河系脉冲星和射电暂现源族群的认知,认可了 FAST 在该领域的引领地位。
FAST 的成就标志着中国射电天文研究实现了从 “跟跑” 到 “领跑” 的跨越。
此前,全球射电天文核心成果多由欧美国家主导,而 FAST 仅用 7 年便在脉冲星探测上实现对传统强国的超越,兑现了 “再造一个射电天文强国” 的承诺。
![]()
同时,FAST 的建设与运营模式也成为全球大科学工程的标杆。
从喀斯特洼坑的精准选址,到 “快速快照模式” 的技术创新,再到向全球开放数据的共享理念,都为其他国家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提供了可借鉴的 “中国经验”。
更重要的是,FAST 的成果凝聚了中国科研界的智慧与决心,极大地提升了国家在基础科学领域的核心竞争力与科技自信。
从南仁东等老一辈科学家前瞻性地推动 FAST 立项建设,到新一代科研团队突破技术瓶颈、优化观测模式,两代人的接续奋斗让 “中国天眼” 从蓝图变为现实,并不断创造奇迹。
这种传承与突破,不仅推动了天体物理学的发展,更向世界证明了中国在探索宇宙奥秘的道路上,拥有不可忽视的力量。
![]()
结语
从贵州山谷中的 “巨眼” 凝望宇宙,到 7 年发现 1152 颗脉冲星颠覆全球纪录,中国天眼 FAST 的征程,是一场对宇宙奥秘的执着探索,更是一次中国科技实力的精彩亮相。
它不仅填补了人类对暗弱脉冲星的认知空白,推动了基础物理研究的突破,更成为全球大科学工程的标杆。
未来,随着 FAST 持续探索,必将在引力波探测、双星演化等领域再创佳绩,让人类离宇宙的终极奥秘更近一步,也让 “中国天眼” 的光芒,在浩瀚星空中愈发璀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