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当基因剪刀对准野生世界,我们该拥抱还是恐惧?一场关于是否应禁止“基因改造生物”野外释放的激烈辩论,正在全球自然保护界上演。一方认为,基因驱动蚊子等技术有望根除疟疾、拯救濒危物种;另一方则警告,其不可预测的生态风险可能打开“潘多拉魔盒”。在这场关乎人类健康、生物多样性与科技伦理的十字路口,科学界正艰难探寻一条在创新与审慎之间前行的道路。
- 02 我们如何闻到世间万千气味?瑞士科学家的一项突破,让我们得以“窥探”嗅觉受体的秘密。他们通过巧妙的基因改造,首次成功让常规实验室细胞高效地“长出”了人类的全套约400种嗅觉受体,并发现某些特定气味(如龙涎香)竟可由单个受体精准识别。这项发表于《当代生物学》的技术,不仅为香水和食品行业带来了革命性工具,更对经典的嗅觉“组合编码”诺奖理论提出了耐人寻味的新视角。
- 03 慢性疼痛的“开关”,或许就藏在大脑深处!一项发表于《自然》的重磅研究发现,脑干中存在一个能被饥饿、恐惧等更紧急生存信号“关闭”的神经回路。这个由Y1受体神经元构成的系统,如同一个内置的“优先权开关”,能在必要时主动抑制持续的疼痛信号。这一发现不仅颠覆了我们对疼痛感知的认知,更揭示了慢性疼痛可能源于大脑而非损伤部位,为开发无成瘾性的新型镇痛疗法开辟了全新路径。
- 04 我们脚下的土壤正在变“脆”!一项发表于《npj·可持续农业》的综述研究警告,现代集约化农业正在严重削弱全球土壤的“恢复力”——即其抵抗和从干旱、洪水等冲击中恢复的能力。作为全球95%粮食的根基和超越森林的巨大碳库,土壤的退化正将我们的粮食系统推向不可逆转的“崩溃临界点”。这项研究呼吁,农业的未来必须从关注短期增产,转向构建长期的土壤生态韧性。
10月11日(星期六)消息,国外知名科学网站的主要内容如下:
《自然》网站(www.nature.com)
允许还是禁止?科学界激辩基因改造生物的野外释放
全球自然保护界正就是否应禁止将基因改造生物释放到野外展开激烈讨论。数十个非政府组织联合呼吁暂停合成生物学在野外的实际应用。该技术目前正被研究用于对抗疾病、控制害虫及辅助濒危物种,但反对者认为其可能带来不可预测的生态后果。
一项关于禁止的提案将于下周在阿布扎比举行的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大会上进行投票表决。该联盟汇聚了各国政府与民间组织,共同制定全球保护政策。虽然其决议不具备法律效力,但对多国立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支持禁令的一方强调,基因生物技术对自然生态,特别是对昆虫的影响难以预测且可能不可逆转。非营利组织POLLINIS在公开声明中指出,这些新技术可能加剧传粉媒介的生存压力。超过80位学者联署支持暂停令,认为基因改造生物的释放速度已超越风险评估能力,在证明其对传粉媒介、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完全无害前不应贸然推进。
反对阵营则主张全面禁令将阻碍科技创新。坦桑尼亚Ifakara健康研究所的专家以疟疾防治为例,指出基因改造蚊子有望帮助消除这一每年导致数十万人死亡的疾病。若禁止包括基因驱动技术在内的所有研究,将剥夺科学界解决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的可能。
面对分歧,科学界提出了折中方案。建议由各国专业监管机构建立个案评估机制,对每个基因改造项目进行独立风险评估。这一方案既认可科研价值,也强调审慎原则,目前也已提交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讨论。
《科学》网站(www.science.org)
科学家攻克难题,成功让细胞“闻到”气味
人类能够分辨多达万亿种气味,但这一过程仅由约400种嗅觉受体蛋白完成。由于嗅觉受体在常规实验室细胞中难以表达,其工作机制研究一直面临瓶颈。近日,瑞士香精香料公司奇华顿的科研团队在《当代生物学》(Current Biology)发表了一项突破性技术,通过基因工程手段使标准实验室细胞高效表达嗅觉受体,为嗅觉研究开辟了新路径。
研究团队通过精准修饰嗅觉受体蛋白末端的C端结构域,成功使所有已知的约400种人类嗅觉受体在人类胚胎肾细胞中实现高效表达。在此基础上,研究人员系统监测了这些受体对数百种天然气味分子的响应情况,建立了高效的体外筛选平台。利用该平台,团队已成功识别出对龙涎香、葡萄柚和软木塞污染等特定气味具有特异性响应的受体。
值得关注的是,研究数据显示某些气味分子仅需激活单个或极少数受体即可被感知。这一发现对当前主流的“组合编码”理论提出了新视角。该理论认为气味的识别需要多个受体协同工作,而新研究提示某些气味感知可能具有更高的受体特异性。
目前,该技术对部分嗅觉受体的表达效率仍有待优化,且对某些典型气味分子的识别尚未成功。学界认为,虽然新发现对现有理论提出了重要补充,但“组合编码”理论的基本框架仍然成立,未来的研究重点将转向阐明不同气味的受体激活谱及其特异性程度。
《每日科学》网站(www.sciencedaily.com)
科学家发现大脑“止痛开关”,有望终结慢性疼痛
近日,一项发表于《自然》(Nature)杂志的研究揭示了一个位于脑干、能够显著抑制慢性疼痛的神经回路。这一发现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匹兹堡大学及斯克里普斯研究所的合作团队共同完成,为理解和管理慢性疼痛提供了新的生物学基础。
疼痛本是机体重要的预警信号,但对于全球数亿慢性疼痛患者而言,疼痛信号在组织损伤愈合后仍持续存在,让人痛苦不堪。研究人员聚焦于脑干的外侧臂旁核,发现其中一类表达Y1受体的神经元在慢性疼痛状态下表现出持续的“紧张性”放电活动,这与急性疼痛的短暂反应模式截然不同。
进一步研究揭示,该神经元集群同时整合多种生存需求信号。在动物模型中,强烈的生理状态(如饥饿、口渴)或面临威胁时,疼痛感会被显著抑制。其内在机制在于,这些紧急状态会触发神经肽Y的释放,该分子通过激活Y1受体,进而抑制外侧臂旁核的疼痛信号传递。
尤为值得注意的是,这些Y1受体神经元在解剖结构上呈分散性分布,而非聚集于特定区域。研究人员推测,这种“马赛克式”的分布特征可能使其能够广泛调控不同来源的疼痛信息。
该研究的价值在于首次指出Y1神经元的活动可作为慢性疼痛的潜在客观生物标志物,并为其治疗提供了新的精确靶点。目前,慢性疼痛的诊断多依赖患者主观描述,此发现有望改变这一困境。
《赛特科技日报》网站(https://scitechdaily.com)
全球粮食供应面临风险:现代农业正在削弱土壤恢复力
最新研究表明,当前广泛应用的现代农业技术正在降低全球土壤的自然恢复能力,这对维持粮食安全构成了潜在威胁。土壤恢复力是指土壤生态系统在受到农业活动、干旱、洪水等干扰后,能够维持或恢复其功能的能力。
《NPJ·可持续农业》(npj Sustainable Agriculture)最近发表的一项系统性研究指出,集约化农业措施如频繁犁地、大量施用化肥和持续灌溉,虽然在短期内能提高作物产量,但长期实施会导致土壤质量下降,降低其应对环境压力的能力。
作为全球95%粮食生产的基础,土壤还储存了超过所有陆地森林总量的碳。然而,农业活动导致的有机质流失、土壤板结和生物群落破坏,正使土壤面临更严重的侵蚀、盐碱化及生产力下降问题。
研究识别出几个主要威胁:过度耕作、过度放牧和毁林引起的土壤侵蚀;不当灌溉导致的盐分积累;农药和塑料残留污染;以及重型机械和密集畜牧业造成的土壤压实。
值得注意的是,某些农业实践如水稻田淹灌和酸性土壤改良有助于维持土壤健康。同时,保护性耕作和病虫害综合管理等替代方法也显示出修复潜力。不过,这些方案都需要在短期产量和长期可持续性之间寻求平衡。
研究强调,忽视土壤健康可能导致农业系统达到不可逆的临界点,进而通过粮食贸易网络影响全球稳定。确保未来粮食安全需要在土地管理策略上做出调整,兼顾当前生产需求与长期生态韧性。(刘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