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让空间“说话”的人:设计师朱贝茜在医疗建筑中的参与式设计实践)
她如何通过儿童医院项目,重新定义建筑师与使用者的关系
文 / 本刊记者 整理报道
朱贝茜是一位在国际建筑设计界已获得广泛认可的设计师,目前就职于HOK, 一家以推动可持续与创新设计闻名于全球的大型建筑事务所。在其职业生涯中,她参与并主导了多项具有社会影响力的综合性项目,包括中东地区的大型教育与研究园区(ConfidentialScience and Technology Campus)、德州州政府的市政综合体(Texas Facilities Commission),以及新奥尔良的儿童医院(Ochsner Children’s Hospital)。
这些项目不仅在建筑成果上具有标志性,更体现出朱在可持续策略实施、复杂系统整合与空间人文性提升方面的深厚功力。她被业界评价为“将建筑师从图纸背后带入真实社会系统的人”,通过设计主动介入公共议题,从医疗空间到政府设施,将“为人服务”的理念具体化为方法、标准与落地流程。
Texas Facilities Commission (TFC) Capitol Complex Phase II (Austin, TX)
正如她在新奥尔良儿童医院项目中的贡献所展现的那样,朱将儿童的行为模式、家属的心理预期、医护人员的动线效率与运营安全性一一对应,并通过色彩策略、绿色材料、通风光照系统和流线优化,建构出一个促进疗愈、强调使用者参与、具备长期可持续性的医疗空间原型。
这不是一项传统意义上的“漂亮建筑”设计任务。相反,它面对的是一个高敏感度的用户群体:儿童患者、陪护家庭、一线医护人员、医院管理者——每一类人对空间都有不同层面的情绪期待和功能需求。朱在项目中提出的一个问题也成为她设计策略的起点:“我们真的理解这些人将如何使用这座建筑吗?”
从使用者出发,重构决策逻辑
朱所主张的“参与式设计”策略不是一个抽象概念,而是贯穿设计流程的具体工具与方法。在项目前期,她搭建了一套基于3D打印和可视化模拟的体验系统,邀请医护代表、管理人员及患者家庭提前“走进”未来医院,实际感受病房、走廊、候诊区的尺度、流线与氛围,并基于反馈进行调整。
为解决医疗建筑中最常见的流线混乱与功能交叉问题,朱将动线组织作为关键切入点。她主导建立了四组明确分离的通行路径:医护人员、患者家庭、访客、急救团队各有专属线路,减少交叉干扰,同时优化效率与心理舒适度。这一方法也回应了近年来医疗建筑研究对“分层可达性”和“空间安全感”的重视。
情绪空间,不止是色彩表面
儿童医院不同于其他医疗建筑,它所承担的,不仅是治疗的职能,更是情绪调节的场域。朱特别在色彩策略上下了功夫。她基于行为心理学和色彩数据模型进行参数化分析,将冷色系引入诊疗区以稳定情绪,明亮色系应用于互动空间激发活力,同时通过颜色引导空间识别,提升儿童及家属的空间导航能力。
“色彩不是装饰,它是一种空间语言。”朱这样总结。
Ochsner Children’s Hospital (New Orleans, LA)
Ochsner Children’s Hospital (New Orleans, LA)
绿色技术,嵌入可持续逻辑
在可持续设计方面,朱并未选择高调的技术展示,而是将其内嵌在建筑系统中:所有室内材料均符合低VOC标准,墙面和地面具备抗菌、易维护性能;采光系统结合自然光引导与节能灯具,实现全年稳定照明;声环境通过吸音天花、缓冲空间和功能分区的叠加控制,降低噪音暴露,提升患者休息品质。
她强调,这种“环境整合式”的绿色策略,比起单一的“环保标签”,更适合实际运行中的医疗建筑。
Ochsner Children’s Hospital (New Orleans, LA)
以技术支持“共识生成”
在后期深化阶段,朱推动将 BIM 模型与 VR 沉浸式体验纳入设计评审流程,让非建筑专业背景的医院管理方也能以第一视角体验空间、识别问题,建立起“可视化共识”。
她表示:“我的工作不只是解决空间问题,更是在推动一种协作机制的转变。”
设计图纸:Ochsner Children’s Hospital (New Orleans, LA)
这种机制,使医院最终的建成空间,不再是设计师一方的“作品”,而是所有参与者共同塑造的结果。这也是朱被越来越多行业项目邀请参与的原因之一。她带来的,不仅是一种技术语言,更是一种组织结构的革新思维。
设计图纸:Ochsner Children’s Hospital (New Orleans, LA)
后记
在快速演变的建筑行业中,如何让设计不止于形式、功能与技术,而真正回应人的需求与社会价值,成为越来越多建筑师反思与突破的方向。朱的工作,正是在这个时代课题上的积极回应。她没有止步于精致的图纸与模型,而是将目光投向使用者的情绪体验、使用逻辑与长期健康影响,把“设计权”还给那些最需要被关照的群体。
在儿童医院项目中,她以系统化的流程、扎实的技术手段和高度的同理心,为医疗建筑注入了人性化与前瞻性的双重内核。而这不过是她一系列项目实践中的一个缩影。无论是在面向未来教育创新的中东园区,还是充满城市公共性挑战的州政府办公综合体中,她始终在提出一个根本问题:建筑,如何成为社会信任的载体?
今天,我们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建筑不仅塑造空间,更深刻影响人群关系、健康结果与社区生态。在这一趋势之中,朱所推动的“共识驱动型设计”和“多元协作机制”,为行业提供了可持续、可复制的专业路径。她的探索,值得被更多人看见、思考和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