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我的职业生涯才刚刚渐入佳境。”沈博阳说,“说我成功的人,只会用我现在的高度来衡量我。”41岁的沈博阳刚刚从糯米跳槽到领英(LinkedIn中国公司)任中国区总裁。近日沈博阳在复旦做内部演讲时,谈及了他自身的发展脉络。
沈博阳并非年少成名之辈,如果把他的职业生涯拉成一条曲线的话,可以看出他经历了非常长时间平缓上升、甚至停滞的曲线,最近几年才有了快速的上升。这个曲线的转折点在于从谷歌跳槽到千橡,参与内部创业项目“糯米网”,而这也让他实现了从工程师到企业管理者的转变。
图为沈博阳20多年求学和工作的经历曲线
沈博阳这样描述自己的经历:
1992年到1996年在南开大学念书,用传统的眼光来看:他应该不是一名好学生,没得过奖学金、没有当过学生会干部、也没有徒步旅行、跑马拉松这种壮举(LinkedIn中国最近招了好多清华大学的学生,而且他们个个都跑过马拉松)!他笑谈自己的大学生活非常充实的:谈过恋爱、做过生意、拿了两个学位,考过托福和GRE。在本科一毕业的时候,他就非常幸运地拿到了UCLA的奖学金去美国念书。
在美国念书的前三年,他“没看过一场电影、没谈过一次恋爱,一周工作六天,只有一天休息”。唯一的休息是去UCLA附近的一家连锁书店,一杯咖啡几本书,一呆就是一个下午,这样卖力的工作并没有让他虚度时光,反而使他养成了非常良好的阅读习惯。而且沈博阳在美求学期间转换了一次专业,所以当他拿到硕士学位的时候已经27岁,才开始工作。毕业后的沈博阳一直在几家公司做编程工作。2005年,沈博阳回到中国,转换轨道做商务BD,随后才开始了职业生涯最为重要的转变:跳槽到千橡做糯米、开始创业,从之前管理不到10个人,到后来管理2,500多人。
沈博阳在LinkedIn(领英) 的介绍
沈博阳称,自己的成功在于把握好了人生中重要的几个决定。第一个决定是去美国。据他自己回忆,在大三之前根本没想过去美国,那时候出国还没有这么热。大三那年由于父亲去美国考察,回来以后跟他描述了去美国的种种,一下子激起了他想去美国念书的欲望,于是大三那年寒假,除了春节除夕,都是他自己一个人练英语、练听力,托福和GRE考得都还可以,把握住了机会、顺利出国了。
第二个重大决定是换专业。一开始沈博阳在UCLA学的是环境化学专业,“我的导师五十多岁、非常慈祥,对我也非常好,给了我全额奖学金,而且让我直接读博士”。他自己在学术上的进步也非常快、成绩很好,两年的时间就发表了两、三篇paper,而且通过了准博士的考试,按照当时的速度他可能在27岁左右就能成为Dr. Shen,然后博士后、教授。但是他却慢慢发现,做学术可能不是自己想要的,而且他对计算机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后来毅然决然地换了专业。这是一个非常痛苦的决定,一方面是对导师的背叛,一方面是对博士的放弃,另一方面是放弃了全额奖学金,生活也会变得非常拮据。以至于沈博阳在回忆这段经历时,至今难掩心中的百感交集,“我还清楚地记得我离开实验室那天老师苍白的头发和失望的眼神,他对我说,祝你早日实现硅谷百万富翁的梦想,所以直到今天,我还没有勇气再次面对他。”
第三个重大决定是加入谷歌。在规模比较小的两家公司他做过超过四年的编程,而后加入雅虎。之后有一天,他听到周围的同事都在在谈论一个产品,原来是谷歌公司的Gmail,说居然在线邮箱可以做得这么炫、容量可以做这么大。类似的经历还有一次,是谷歌地图。这两件事情对他的触动非常大,居然有一家如此创新的公司,他当时就“觉得自己是很不错的工程师,如何证明自己很强?加入谷歌!”当时谷歌还没有进入中国,于是他开始了非常艰苦的面试,终于在2005年加入了谷歌。现在看来,这是一个非常正确的决定,因为在他加入谷歌以后几个月,李开复就宣布加入谷歌,于是他跟李开复一起回到中国。
